,大明抄书人
悟真大师伸手就要去拿。
“大师?”
方休却正好将书合上,用手压着,瞧着老和尚,神情似笑非笑。
悟真大师也意识到失态,收回手,宣一声佛号平复心绪,才问道:“方观主,这本《非人经》是从何处得来?”
“大师有兴趣?”
方休反问一句。
“这《非人经》是荒佛遗书,自刊印上市以来,凡我佛门弟子,无不夙夜勤读。译本尚且如此,若是原版……我也是多方打听,才得知那译者是燕京人士。”
悟真大师倒是诚恳,直白道:“不瞒方观主,我此次入京,便是为它而来。”
勾文译作人文,未必准确无误。
小说话本也就罢,可《非人经》是佛法真经,即便是一丝一毫的词不达意,都将不复真谛,不显智慧。
佛门之人,当然心心念念原版。
同理。
既然翻译未必准确,王陈氏大可每隔三五年,就修订些遣词造句的小毛病,再出一本重译版。
就算王陈氏想不到此节,燕京几大书坊也会提醒。
书坊还指望着借此搜刮佛门,自然会让王陈氏小心保管原版,一个字都别流传出去。
这些书坊背后又都有书院做靠山。
别说悟真大师,就是国师都套不出话,寻不到译者与原版。
是以,方休此刻压在手下这本。
就是王陈氏除外,遍数整个人国的独一份。
“出家人不打诳语,这《非人经》就这般重要,值得大师专程为它入京?”
方休神色玩味,若有所指道。
“我……”
悟真大师眼神在《非人经》与方休身上来回几遍,迟疑片刻,叹口气道:“真经当前,贫僧不敢口出诳语。
“此行确是为《非人经》而来,但此次入京的契机,是受国师玉蝉子之邀,来为白马寺另传一脉。”
果然是他。
方休点点头,笑道:“西宛山向来由道门执掌,大师这是来者不善呀?”
悟真大师面露尴尬,又果决道:“方观主若能将《非人经》借我一阅,我此时便可离京!”
“都供府辖下,都要听奉部调派,我可不敢越俎代庖。”
方休摇摇头,接着道:“至于这《非人经》,我也是借来学习勾文所用,若无原主点头,实在不好出借。”
“方观主可否为我引荐?”
悟真大师赶忙开口。
“不可。”
方休干脆拒绝,又将《非人经》收起,淡淡道:“以此书之珍贵,那译者若是愿见佛门之人,早就该见过,大师何必让我为难?”
这道理悟真大师自然明白,可《非人经》就在眼前,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方休收起。
老和尚一时百爪挠心,说不出来的心急难耐。
“不过……”
方休忽一笑。
“不过什么?”
悟真大师见有转机,忙叫道:“方观主只管道来!”
方休便道:“大师若是等得住,待我学会勾文,可以另译一版,赠给大师。”
另译一版?
这不还是断了原主财路?
悟真大师听得奇怪,忽而心中一动,开口道:“我听说,方观主曾得鬼宗传人看重,赠予一只鬼将护身,这《非人经》的译者,是否……”
方休脸色转冷,打断道:“大师若是另有谋算,那就当我没说过。”
“方观主误会,我并非这个意思。”
悟真大师赶忙转开话题:“若是方观主愿意再译一版,我定然有厚礼相酬!”
看方休的神色,定然是被说中,这《非人经》就得自那鬼将!
勾离妖国远在两界山之西,人迹难及。
唯有鬼宗!
镇守两界山中的阴阳通途,才有机会,又有本事,从勾离妖国,带回荒佛遗书。
以鬼宗的地位,想来那只鬼将也不会与方休主仆相称。
他们的关系定然更复杂些。
故而这本《非人经》,方休才不好作主。
若是先与方休打好关系,未必没有机会跟那鬼将搭上线,再借来原版《非人经》。
即便不成。
退一步只得方休的译版,能有两份译版对照,各取所长,也相当于半份原版在手。
想到这里,悟真大师又道:“方观主若是想学习勾文,我佛门有见心通与见舌通,最适合不过。”
来了。
方休心中一笑,面上却故作疑惑,问道:“我是道门弟子,也能修行佛门神通?”
“世间有唯一真谛,何拘两门之别?当年昆仑坐论时,吕祖……”
悟真大师正打算说,吕祖也跟荒佛学过不少神通——这是佛门之人惯常用来抬高自己的说辞。
一想到这会儿要讨好方休,他硬生生改口道:“吕祖与荒佛互通有无,各自证得大道与真谛,两门传承也因此有颇多联系。道门有避水咒,佛门有避水通;道门有乘龙咒,佛门有乘龙通……虽是不同手段,却是相同应用,足可见两门关系之近。
“佛门弟子能催动法咒,道门弟子也能施展神通。”
悟真大师说着,便结一个手印,凭空从手中变出一本经书来。
“这是须弥通,与道门袖里乾坤之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先解释一句,才将两本经书递过来:“这是《金刚诸法品》,诸法非诸法,是名诸法,诸法皆是空,唯有一名。抄此经百遍,自可领悟见心通与见舌通。”
“抄书就能领悟神通?”
方休接过《金刚诸法品》,将信将疑。
那我岂不是天命圣僧?
“佛门有八识六度之说,这六度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
悟真大师一笑,慈眉善目道:“经中有真谛,抄经、听经、参经,都是在参悟真谛,正是智慧度。”
方休一想便明白。
这抄经百遍中的百遍,定然是个虚词。
若与佛有缘者,也就是悟性高,不用百遍也能抄出神通来。
可若是无缘,抄再多遍也只是一屋子无用花经。
方休又细问六度修行法。
悟真大师乐得跟道门弟子传教,便将六度一一说明。
佛门弟子修行,只要符合六度,待灵光一现,悟性通透,自然便能领悟神通,甚至进一步打开八识。
例如悟真大师跟方休传教,正是六度之首,布施度中的传法布施,也是在修行。
就是方休只欲偷学几道神通,哪会有改投佛门的打算?
悟真大师这布施度的修行。
眼看是肉包子打狗。
这会儿,那牛头已经晕死过去,被老狱头提走,又换一个宁王府下人,继续拷问。
鞭风血雨,惨叫连连。
却一点没碍着另一边的两人传教论法。
也不知,这大牢到底是地狱,还是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