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黄天荡之战特别篇(1 / 1)

黄天荡之战特别篇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军第三次南下深入长江地区,攻破建康,直逼临安。宋高祖赵构南逃至明州(今宁波)。第二年正月,金军攻明州,赵构乘船入海逃向温州,金军尾追不舍。幸赖南宋水军将领张公裕率部在台州附近海面阻击,使高宗得以幸免于难。此时江南各地军民到处集结于山寨、水寨,打击金军,使其处处受到威胁。在大肆掳掠后,于二月,被迫北撤。

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料金军不能久踞江南,便大量制造战舰,准备截击金军于归途。为此,命前军驻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北),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后闻金军已由临安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平江向镇江撤退,韩世忠急率水军8000人,于三月十五日先期赶至镇江,截击金军于焦山、金山之间。完颜宗弼乘夜到镇江金山龙王庙侦察,几被韩世忠伏兵所俘。此后双方在长江上展开激战,韩世忠夫人梁氏亲自擂鼓助威,士气大振,重挫金军。完颜宗弼愿尽归所掠财物假道北归,被韩世忠严词拒绝。金军溯江而上,韩世忠亦率军沿江追击,且战且行,将金军逼进死港黄天荡,进退无路,金令监军完颜昌派兵援救,亦被韩世忠所阻。

在宋军的阻击下,金军进入了河道湮塞的黄天荡(镇江西至仪征南),前进无路,后退受阻,长达40日,处境艰危,后完颜宗弼得乡人建议,一夜之间凿通老鹳河故道30里,于四月十二日,逃出黄天荡,反居宋军上游。撤退到建康(今南京)、又遭岳飞阻击。宗弼本拟自龙湾(今白露州西南)渡江到淮西,后闻太一率援军至真州(今仪征)接应,乃折返黄天荡,并决定从此渡江,与太一会师。韩世忠水军仍在江中待机阻击。于是,太一军屯长江北岸,宗弼军驻长江南岸,韩世忠泊于金山脚下,形成对峙之势。

韩世忠水军多海舰,形体高大,稳性好,攻击力强。为了发挥这个优势,韩世忠令工匠制作了许多用铁链联结的大铁钩,并挑选健壮的水兵练习使用,用以对付金军的小战船。四月十二日清晨,金水军首先发起进攻,韩世忠水军分两路迎战,陷敌人于背腹受击的境地。南宋战船乘风扬帆,往来如飞,居高临下用大钩钩住敌船一舷,使劲——拽,敌船便随之倾覆。宋军再一次获胜。

为寻破敌之计,金军完颜宗弼出榜招贤。有一姓王的福建人建议在战船内装土,上铺木板,两舷凿洞安置桨棹,待无风时出击,可用火箭射宋船篷帆。船内装土,可以增大船的稳性,不易倾覆。铺上木板,使对方无处下钩。无风时出击,既可避免小船不耐风波的弱点,又可发挥小船机动灵活的优势,而宋船体积大,无风不能动,成了火攻的好对象。宗弼采纳了这个建议。

四月二十五日,天气晴朗,江上无风。宗弼令小船出击,韩世忠迎战江心。金军船小,奋力划桨,快速机动。宋船笨重,无风难动。宗弼命善射者乘小船以火箭射其篷帆。顿时,宋阵烟焰蔽天,漫江大火,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宋军大败。韩世忠只身逃回镇江,金军遂得以渡江北归。

此战,韩世忠正确审料敌情,先占有利地势,凭借长江天险,充分发挥水战之长,阻扼金军40日不得渡江。完颜宗弼因势用兵,适时改造舟楫,利用火攻,终于突围北撤。

黄天荡之战,数胜一败。在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中,韩世忠的“忠勇”无出其右,被南宋汉人说称赞。张浚说过:“诸将中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鸷,可倚以大事。黄天荡一仗,给韩世忠带来极大的声誉,“知国有人,天下诵之。”同时,梁红玉亲自鸣鼓助威,其美名流传千古,为世人所称颂。更传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不同史书对黄天荡之战有不同的描述,但《宋史》和《金史》都有夸大的嫌疑。

《宋史》说两军相持48日,而《金史》则说是30日。

《宋史》说金兵号称10万,宋兵8千。而《金史》上金军只有4千。两本史书上的数字肯定都不准确。至于真正黄天荡之战是什么样的场景,那也只有当时参与的人知道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