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人没有年少轻狂的事,只不过赵阑没有想到。亭主王羲之居然为了纪念此事,将自己的这段记忆融入了炼制的飞剑之中。
现在的亭主孑然一身,也没哟听张侯说起他的道侣的事。想必之前嫁给他的那位女修士,现在早已经被千年的漫长时光所消磨掉了吧。
看着赵阑一脸了然的神情,亭主王羲之就明白了赵阑肯定是知道了自己年少时的这件被一时间传为美谈的事。
“想必赵阑你一定听张侯讲过了东床的典故吧。”亭主王羲之面带微笑地说道:“人年轻的时候,做点年少轻狂的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老了之后,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做的事情,而不感到一丝的悔恨。”
这就是亭主王羲之用自己的年少时候的经验告诉赵阑,一些人生的道理。
这些平常的大道理,在亭主王羲之的切身经验的解说下,让赵阑听得是无比的平易近人。
不待赵阑过多的时间来回味这个与亭主王羲之手提的东床剑的故事,亭主转过身,将自己手中购得东床剑挂在了墙上。
赵阑看到亭主从左边的那副字上取出了另一柄长剑的时候,他立刻就拔出了自己手中的长钧剑。
果然和赵阑自己所猜的一样,亭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出了又一道剑气。
这是一道剑意厚重的剑气,好在亭主这次还只是抱着想让赵阑感受一下自己的这道剑气的想法。所以这道剑气虽然让赵阑一连退后了好几步,但好歹最后还是挡下来了。
亭主看到赵阑依然接下来了这道剑气,他就侧过身,让赵阑看到了自己身后的那副字。
以赵阑的眼力,自然轻轻松松地就看到了这幅字写得是什么。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赵阑读出了这字后,当年在青木观藏书阁饱读诗书的赵阑自然就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
这幅字说的是:“
王羲之拜上:一场快雪过后,天气放晴,这真是佳妙。想必你一定安好。(与大成殿谈的)事情还没有结果,心里感到有点郁结,不想详细说那件事了。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
赵阑指着这篇快雪时晴帖的最后一行道:“这最后五个字好像不是亭主您写的吧。”
亭主的笔法是前面的那种笔力透纸、入木三分的类型。而后面的这五个字,虽然也给人一种遒劲的感觉,但是遒劲之余,还多了三分疲懒之意。
这应该是张侯的笔迹!
这种感觉只有和张侯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才会能一眼就断定这就是张侯的笔迹。
亭主王羲之收回了刚刚拔出来的长剑,他骄傲地说道:“这篇《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 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百年之后儒家修士所书的特色。”
说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这些都只是书法上对于这幅字的考究,其实他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这幅字见证了我和张侯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亭主王羲之接下来的叙述中,原来当年在他和张侯还有张旭三人重建书院的过程中。三人各有分工,其中王羲之主要是主持外交工作。
这幅字写之前,王羲之为了获得大成殿的支援,不远万里从自己的书院跑到了大成殿。
当时的大成殿正为了一天数十家书院的支援请求而忙得焦头烂额,根本就没有精力抽出手来理会王羲之他们书院的求援。
所以谈了一天跑回来的王羲之,心中对于大成殿这种爱理不理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当时已经成为好友的张侯特意放下手中的事,陪着王羲之聊了大半夜。
后来王羲之第二天回想起这件事,看着窗外已经银装素裹的小山头,于是就写下了这篇《快雪时晴帖》。
而王羲之手中的这柄飞剑的名字,自然就呼之而出了。
“快雪时晴,这就是我手中的这柄飞剑的名字。”王羲之眼神中充满珍惜之意地看着长剑说道:“快雪时晴剑虽然在威力上甚至不如之前的那柄东床剑,但是它对于我和张侯二人的意义重大。在炼制过程中,我们两人没人都逼出了一滴心血投入了快雪时晴剑中。所以这柄法宝不但我一人可以使用,张侯拿到之后也可以使用。我们二人中间任意一人配带了这柄剑,对方就算是身在千里之外也可以知道他的方位。”
“这真是一柄情义之剑。”赵阑看了看亭主王羲之手中的长剑,又看了看他背后的那件字,由衷地赞叹道:“亭主您和张先生两人真是情义比天高啊。”
王羲之听了这话,反倒无厘头地说了一句,“可惜当年没能就出他,否则今日我们兄弟三人一起在这兰亭,那日子该得有多快活!”
这个他应该指的是自己手中的这柄长钧剑的前任主人,和王羲之、张侯都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的张旭。
赵阑还没有来得及细问他们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事,亭主王羲之就转过身,将手中的快雪时晴剑挂回了原位。
这次亭主取下了那三柄剑中的最后一柄,不过这次,亭主倒没有再发出剑气让赵阑尝试了。
因为他手中的这柄剑,竟然让经历了两三次生死的赵阑,都有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这是发自内心的寒冷,多感受这还未出鞘的剑意瞬,赵阑觉得自己就有种呼吸不顺、动作不畅的感觉。
这是柄可怕的剑,赵阑第一眼对它就下了个严酷的定义。
亭主缓缓地读着这幅字道:“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这是我最近才写的《寒切帖》,你可知道其中的意思。”
赵阑自然知道,不过他还是等着亭主王羲之自己说出来。
“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你的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为你的问候感到欣慰。天气寒冷日深,近来各位都可好?心内忧伤辛劳,长久挂念悬心。我服食很少,这对于身体不是很好。费力回应谢司马书,不再多叙。羲之答。”
讲完了这张帖子的含义,王羲之接着又从书法的角度来解释这张《寒切帖》。
“这张《寒切帖》丰润灵和,笔势流畅,体态圆丽,其韵致颇近于一位前辈陆机的《平复帖》,但是我的《寒切帖》和他的《平复帖》最大的区别在于,我的《寒切帖》笔法流利丰润,而陆机前辈的《平复帖》则沉朴苍浑,明显有章草的遗意。”
亭主王羲之是个酷爱书法之人,一讲到自己这件最得意的字,大有刹不住车地介绍他的书法内涵之意,“《寒切帖》具有章草古意。章草,因趋急而将隶书快写,后草式渐趋规范,成为一种独立的字体与书体。我善隶书,所以旧体章学得心应手,这一点你可以从我的《姨母帖》、《初月帖》及《寒切帖》等的一些用笔与结体可以窥见。所以我的草书时呈旧中见新或新中带旧的风格,两种风格交融默契。《寒切帖》为我最近所作,千年的书法浸润,已经让我对今草新体的书写已娴熟。但作品中的章草书风,可视为尝试与探索。作为一位知旧而能新的书家,在新法变革以后从旧的体式中再发掘出新鲜的因素,或者将旧式改新,成为一种处于新旧交融的形式。这种实践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法。《寒切帖》的新意,正在于我将章草进行了再创造,或在新体中间入章草的笔意,使新体不失古意。”
不用多说,赵阑自然也知道了这柄让自己感到可怕的剑,名字就叫寒切。
一口气介绍完了自己的这卷得意之作的书法内涵,王羲之长嘘一口气。一口气吐完,他手中的寒切剑业已拔出。
这时候,赵阑心中的寒意愈来愈凝重了。他现在感觉到自己每呼出的一口气,都即将在空气中凝成冰柱一样。
寒意,冰冷的寒意。
寒切在王羲之的手中,只是简简单单地划出了几个漂亮的剑花。站在十五步之远的赵阑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死亡正将他的咽喉紧紧地扼住,任凭赵阑再怎么用神识,都无法突破这寒切剑的剑意构造的死亡牢笼。
这还只是剑意,若是亭主针对他一人全力施展开,那想必现在他已经死了。
由此可见,亭主现在的剑法造诣已经到了多高的地步。放眼三界,恐怕也没有多少非剑修的修士敢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可以凭借剑意无意中就杀人吧。
直到今晚,赵阑才认识到了。这个平日里一向以儒雅风范站在自己面前的亭主,居然有着如此强大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