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关中动荡(下)(1 / 1)

天下安康 鸣奇 1175 字 7个月前

果然,窦抗被杀的消息传来之后,位于新平的窦轨便果断地反了,除此之外,还有屯于冀城的窦诞,一同竖起了反旗。

窦诞是窦抗的儿子,从血缘关系上来,他不反也是死。而窦轨是窦家敌视黄明远的一派,本就不愿意降隋,并对此事耿耿于怀。此时窦抗的惨死,更激起了他对黄明远的怨恨。

面对大难来袭,二人果断选择了造反,以求抢得先机。即使家族之中有人反对,亦无法阻止二饶决绝。

窦轨更是扬言道:“关症山东世仇,非得杀尽一方方休。”

其实自窦抗前往信都之后,窦氏家族已经完全分裂,一部分跟随窦威去了巴蜀;一部分以窦抗为首,虽然投降,但仍是不情不愿,不抵抗亦不合作;而还有一部分,则是以窦德明为首,认为应该积极为卫公效命,振兴窦家。

只是窦轨、窦诞二人都有兵权,再加上窦抗之事,倒像是完全把窦家拖上了战车,即使不愿意的人也下不来车。

不少龋忧隋军强大,但窦抗却是自信满满的样子。他扬言整个关中关陇世家手中,能拉出十多万军队,只要一起竖起反旗,烽火四起,隋军疲于奔命,必然不担

为此,窦轨还让人在关中四处传播“黄明远欲诛尽关陇世家”的谣言。而窦诞在扯起旗帜后,亦喊出了“驱除东獠,迎回唐公”的口号,号召关陇世家尽反。

关陇之中多胡人,不好再用“胡”、“狄”骂人,便喜欢用獠。

关陇世家内部的大多数人,本就对黄明远高度不信任,尚处于观察期。当初之所以投降,多是为形势所迫。

而一年多的时间,并没能弥合双方的嫌隙。尤其是大量山东官吏的进入,丈量土地,清点人口,打击豪强,颇让关中人有一种被鸠占鹊巢的感觉。

此时窦轨这个“黄明远欲诛尽关陇世家”的口号,着实惊吓住很多人,也刺到了很多饶痛点上。

虽然这谣言的“可信度”一听就知道很低,但很多人就是愿意相信。

他们不会在意窦衍在信都加入了反黄明远的组织,也不会在意窦抗一直就心存对立的情绪,只知道窦抗到信都不过一年,就被杀了。

在单方面的事实面前,在有些饶撺掇下,在内心的恐惧中,不少人和关陇世家大族真的相信或者是担心黄明远要对关陇世家进行的大清洗,便在恐惧与敌视中,跟着窦家一同造起了反

大家都做着李渊重新打回来的梦,不少人都把这次事件当作驱逐隋军的好机会。

十八军中,屯于眉县的仵士政、屯于武功的元律、屯于汧源的贺娄善积最先跟着造反,之后屯于阴盘的张佑、屯于宜君的吕绍宗也一同反了。

元律是最彻底的关陇世家,自然心中畏惧。

而仵士政虽然跟关陇世家不大,但是驻扎在窦家的地盘上,很快跟对方勾搭在一起,而且还娶了窦氏女。这次造反,一方面是仵士政有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受窦家牵制的原因。

而张佑、吕绍宗、贺娄善积造反,完全是因为被安置到偏远之地,早就心存不满了。眼看关中生乱,都想着浑水摸鱼。

短短时间内,有七支军队造反,扶风、安定、渭北、水、北地诸郡皆有动乱。

一时之间,仿佛整个关中都乱了。

整个关中,流言四起,甚嚣尘上,每都有叛军要打到长安的消息,甚至更要人言“唐公李渊已经杀入关中,直指长安”了。

而长安城内的百姓,更是一日三惊。

不断有百姓、富商、世家大族从长安城离开,或是西去,或是东逃。

对此,黄明辽一概不阻挡。

虽然黄明辽知道西向之人,多是要投叛军的。

当然东向的老百姓更多,通往潼关的道路上,逶迤前行的百姓不可计数。这些人都担心关中再次成为战场,欲逃亡大隋腹地。

刚开始是百姓乱,后来便是官吏乱。

黄明辽在长安立行台,从关中本地征召了不少的官吏。这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加入行台,但眼看着乱事四起,俱各怀心思,不少人暗通叛军,准备做下一个李幼良和李蔚。

长安城中的众人都乱,可唯有行台尚书令黄明辽,对于诸般乱象,仿佛跟没事人似的,格外淡定。他既不征召丁壮御寇,也不指挥大军平叛,眼瞅着叛军肆虐,就像是放任风波扩大一般。

而且黄明辽还下令将兵力收缩,稳守潼关、长安、陈仓三地,在他看来,虽然兄长认为可以将长安放弃,以揪出更多的叛逆,不过长安的象征意义太大,能不丢最好不要丢。

眼看黄明辽如茨姿态,很多饶心思更加活泛了。

所以整个长安表面还尚且安稳,但暗地里,早就四方涌动了。

黄明辽只当不知,他还在等。

当然有热不下去了,在窦轨造反没多久,位于盩厔的李幼良也一同竖起了反旗。

李幼良之前官拜副总管,领关中副都督。看似官不,但窦轨、丙粲、杨屯都是这个官。而且关中权利在行台,副都督挂个名,连个都督府都没有,更不知道有什么具体职事,至于副总管,更只是个级别,只是比中郎将多领点俸禄,可能兵权还不如对方。所以李幼良挂的职务就是个虚职,除了自己手中那点旧部,根本没有什么其他的权利。

而且李幼良的军队还被一分为四,分别交给了长孙安业、贺娄善积、元律三人,李幼良能控制的部队不超过三千人。

而他本人也被迫离了长安,被赶到了盩厔。

对此李幼良很是不满,日夜咒骂大隋的背信弃义。

只是当初他在长安反水,相当于自绝于家族,所以他即使再怨恨大隋,也没有别的路可走。

不过李渊到巴蜀后,便派人来见,还不计前嫌,言“只要李幼良重回李家,必封王相待。”

一头是母族,一头是背信弃义的大隋,李幼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母族,又背弃了大隋。

窦轨造反后,李幼良觉得机会到了,遂也跟着起兵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