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速战速决(1 / 1)

天下安康 鸣奇 1164 字 9个月前

张绣听闻张辄兵败,数千骑兵只剩下不到三百,是又急又恼。这两千骑兵,是张绣手中最大的一支骑兵部队,是他这些年费尽心机组建的,统帅张辄是他的堂弟。靠着这两千骑兵,他才能威服诸军,跟董景珍叫板。

现在好了,兵损将亡,张绣折一臂矣。

而且更为严重的事,这一战大大折损了梁军士气。毕竟被对方三个人堵着大营骂,相当于让人家正反手抽脸啊。

军中士兵,或是愤然,或是畏惧,沸沸扬扬,已经有些乱了。尤其是郑文秀,不断地前来着风凉话,搅和张绣。

人都是有名利心的,之前郑文秀一直是老好饶形象,不过是为了左右逢源。可这一次,是从张绣手中夺了主帅位置的绝好机会,却没能成功,让郑文秀也不淡定了,为报此仇,他是整想着和张绣作对。

内忧外患,张绣没有办法,遂决定出击一场,怎么也得想法子胜隋军一阵,哪怕是胜,也能振奋一下三军士气。

冷兵器时代,这士气实在太重要的,要不是能出现八百破十万的场面?

第二一早,梁军早早吃完饭,便全军出击,在万家岭下列阵。张绣派人前往岭上,给黄维扬送上战书,请求一战。

不得不张绣会取巧,他不攻击万家岭,而是让隋军下来。

梁军步战实力不弱,又善于列阵,张绣这样打最大程度地规避了梁军的弱势。

黄维扬接到张绣的信,冷冷一笑,也不作答复,便直接让人将梁军使者撵了出去。

之后黄维扬登上山岭,极目远眺,望着梁军的阵型,乃道:“前军为钩,精于变化;两翼为箕,攻守两用;中军为圆,防守严密。看来张绣有点本事,多阵型混用,既保证了防守,又随时可以出击。”

凌敬点点头道:“张绣这时想打防守反击。”

黄维扬轻笑道:“我偏不如他愿!”

对于梁军的邀战,黄维扬似乎是置若罔闻,装作不知道一样,毫不理会。数万隋军紧守万家岭,毫无动静,就这么看着梁军在岭下热的如狗一般。

八月的南方,如下火一般,常人根本难以忍受。且早上太阳到了中午便由东转南,直射梁军,更是炙热。

站在岭下,三军被烈日灼置如烤乳猪一般。

张绣眼看对面的隋军没有动静,又摸不准对方的意图,只得在岭下等着,一直从早上等到中午。

张绣眼看等不得隋军,便让人上前叫阵,可之前他怎么对待隋军的,这次隋军便怎么对待他。隋军铁了心坚守不出,任凭梁军怎么叫骂,隋军就三个字——没听见。

梁军在岭下待了一日,又是溜达,又是叫喊,等了半连个送水的人也没有,张绣更加生气了。

张绣也想不管不鼓杀过去,可是看着山口险峻,更兼隋军骑兵犀利,虽然可以绕道隋军身后突袭,可张绣实在没把握成功,因此并不敢出击。

梁军一再待到傍晚,也没有人搭理他们,梁军骂的口干舌燥,隋军连碗水都没有送。

张绣也无可奈何,只得下令撤退,带着部下灰溜溜地返回了大营。数万大军就这么来了个公款吃喝一日游。

之后隋军之中有人不解,黄维扬不是一直要的便是梁军出来和他们决战,怎么梁军出来了,他们又避战了。

黄维扬笑道:“从前是咱们求张绣战,现在就是张绣求咱们了,买卖关系不一样,咱们态度自是不一样,之前他怎么避战的,咱们这次全都还给他。”

当然黄维扬还有一点没言,张绣列阵有章有据,想歼灭这数万兵马,单靠硬碰硬,非得崩掉几颗牙齿不可,黄维扬当然不愿意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黄维扬选择坚守不出,任凭张绣破大,黄维扬在万家岭上也不搭理你。

而与此同时,黄维扬有派遣多支股骑兵,不断地对梁军后方进行骚扰,试探对手虚实,摸清楚对手的数量,以及各个部队的战斗力,并寻找机会切断对手的粮道。

整个万家岭到湓城的七八十里地之间,都成了隋军骑兵纵横的乐园。

张绣也不明白,对面的黄维扬不过是个孩子,怎么用兵就这么老辣了。而且军中出现一件很严重的事情,随着隋军骑兵对梁军后方肆无忌惮地破坏,梁军多支运粮队伍遭遇袭击,军中破荒地出现了粮荒。

八月十九日,隋军之中,探得梁军由一大批粮草从湓城运送往梁军大营。苏烈军中俘虏了一员梁军斥候,得此消息,然后报了上去。

凌敬建议道:“梁军大举运粮,应是撑不住了,不如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梁军自乱。”

黄维扬遂派苏烈率领左右卫率营共两千余骑,绕过梁军大营,直奔梁军运粮队伍。

梁军主将韩巡,正押着粮车数百辆,解赴大寨。正走之间,忽然一支骑兵杀出,拦住了他们。韩巡上前迎战,这时后方又有军队杀来,而且很快击破梁军防御,杀散人夫,放火焚烧起粮车。

韩巡抵挡不住,拔马便走,而粮草则尽为隋军所焚。

韩巡急往南走,没多远又遇上张宝相率军阻击。韩巡不敌,竟为隋军所俘。

而等张绣得到消息,派出重兵救援,隋军早就已经撤徒不知何处了。梁军上下看着早就化为灰烬的粮食,摇头叹息,又无可奈何。

如此连续十多日,梁军着实没能占到一丁点的便宜,还连续损失多部,张绣完全被打的没了脾气。

幸好到了八月二十日,从江陵来援的万瓒所部,终于赶到了万家岭下,和张绣会师。

两军合兵,有十多万的军队,乃是大梁最主力的精锐。

但这对张绣来,并不是一件好事。

万瓒和郑文秀都是巴陵派的核心人物,亲近董景珍,二人搅和在一起,除了扯张绣的后腿,就没有别的事了。

而监军岑文本,与张绣关系也一般,而且对军事发言权也不大,所以在军中,张绣倒是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