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这伙儿反贼不一般(1 / 1)

红娘子已经破了近十个村庄,如何猜不到高德铨此时想法?

她冷冷一笑,道:“不打欠条?高员外是将俺们义军当成了强盗吗?”

“俺绝无此意!”高德铨连忙解释,“俺只是想钦佩义军,想献粮而已。”

红娘子道:“你想献粮食,可以另外再献。这一千石粮食俺们必须借,欠条你也必须打。

你若是不配合,就别怪俺们明日将你一家都送上台公审一番,看看你家到底有没有人作恶!”

听见这话,高德铨欲哭无泪。

别说他家里人不可能个个干净,就算真的都与人为善,上台之后也容易遭小人污蔑啊。

所以上台公审是绝对不敢的。

想到这里,高德铨只能含泪在一式两份的欠条上签名,按下手印。

等次日义军离开,高德铨便亲自去后院将儿子放了出来。

高秀成十八岁,两年前便考取秀才,如今是府学廪生,很有希望在近几年内考中举人。

红娘子带兵来攻,高秀成本想带领乡勇、青壮坚决抵抗的,没想到高德铨竟然那么怂,打都没打就降了。

不仅如此,因为担心高秀成冲动坏事,高德铨便在投降前将高秀成锁在了屋子里。

高德铨打开房门进屋里来,高秀成却坐在桌边不动,连爹都不叫一声。

“还在生爹的气?”

高秀成气呼呼道:“您投降反贼,让官府知道,俺们高老庄就完了!”

“你当爹不知道吗?”高德铨坐下叹气,“可俺要是不开门向贼寇顺服,昨夜高家就没了,俺们父子俩哪儿还能坐在这里说话?”

“打不过俺们可以跑,为何非要降贼?”

“降贼降贼,话咋说的那么难听呢?你爹这叫做虚与委蛇。况且俺们只是被贼寇抢了走了些粮食,又没出人从贼,如何能叫降贼?”

高秀成听了还是气鼓鼓的,一时不说话。

高德铨将手搭在了儿子肩膀上,道:“俺的好儿子,别生爹的气了,有件要事需你去办。

你去府城一趟,通过同学等关系,让知府老爷知道俺们天目山这边反贼闹得厉害。

这些反贼破乡绅地主家门不说,还分田地给穷人,贼兵更是训练有素,大量着甲,很不一般。

你既要照实说,又要把事情说的很严重,明白吗?”

高秀成不笨,听了这话顿时明悟,道:“爹是想让知府派官军来剿贼?”

高德铨又一叹,道:“说起来,这年头官兵比贼寇都可怕,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俺是不愿官兵来的。

可天目山这些反贼太吓人了啊——如今分了一些大户田地不说,还跟俺们借粮,更逼着俺们留下欠条,将来还不知会做些什么。

趁着他们还没壮大,让官兵来剿了才能让人安心。对了,知府听到这事后,必然会找你问话。

倒时候你可要跟知府老爷说明,俺家是被迫借粮给那些反贼的。明白吗?”

高秀成点头,“俺明白,父亲是想戴罪立功。”

见儿子这么有悟性,高德铨露出欣慰神色,道:“若不是伱仕途有望,爹也不会折腾这事,毕竟有的官兵比匪寇更可怕。但为了你,爹也只能赌一把了。”

高秀成起身道:“爹放心,若知府派兵过来,儿子定设法随军,怎么也要保高老庄安宁。”

“别想太多了,走,出去吃顿好的,就收拾下准备去府城吧。”

···

汝阳城。

作为汝宁府城,位于汝水东、北岸,北边有石洋河、沙河等汇入汝水,南边则有黄西河、臻水汇入汝水。

而汝水向东南流入,又汇入淮河,与京杭大运河、长江都能由水路沟通。

又因为位于淮北平原中央,因此成为豫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虽然河南旱灾已经持续大半年(不是完全无雨,而是少雨,雨水量与维持农业所需相差太多),四五月份还闹了蝗灾,不少地方将颗粒无收,可汝宁城看着仍很繁华。

只不过四门外成片的难民窝棚,让这份繁华看着很畸形。

城内。

一个年轻士子匆匆进入一普通士绅家中偏院,里面一个中年人正在喝闷酒。

“伯父,侄儿打听到了一個重要消息,傅知府终于要派兵去天目山剿贼了!”

中年人原本醉醺醺的,听见这话瞬间酒醒了,激动地一把抓住年轻人胳膊,问:“真的?”

年轻士子也很激动,点头道:“消息绝对可靠!俺今日去府学,听说前些日子,有好几个天目山周边的士绅派人来府城禀明贼情。

傅知府得知反贼猖獗,竟然敢审判乡绅、分人田产,担心反贼做大,便决定派营兵前去剿灭。

还从府学生员及城中招募天目山周边人士为向导,好给官兵带路。

侄儿已经想好了,稍后就去府衙打听,看能否成为官兵向导,好随官兵一起报灭门之仇!”

“太好了!太好了!”

中年人激动地连声欢呼,又痛哭流涕。

原来中年人便是举人潘宏文,和他的侄子、二弟长子潘卓尔。

一个月前,潘宏文得知自家被匪寇攻破,几乎灭门,先是去泌阳县城,请知县派兵剿匪。

泌阳知县手底下本就没什么兵,又因为境内的饥民众多焦头烂额,自然不可能出兵去山里帮潘举人剿匪。

不过泌阳知县听说匪寇来自天目山,便提醒潘宏文,去南阳府城没用,因天目山归汝宁府管辖。

潘宏文这才带着侄子来到汝阳城。

可惜他是南阳的举人,身份在汝宁这边没那么好使。最重要的是,汝阳通判朱国宝早年与他有些仇怨,让他求告无门。

灭门之仇难报,潘宏文这才借酒浇愁。

苦闷了大半个月,如今终于听到官府要出兵的消息,便高兴得情绪失控。

回过神后,潘宏文去洗了把脸,喝了半壶凉茶,彻底醒了酒。

再去想剿贼之事,便道:“天目山那些贼寇表现得不似寻常反贼,恐怕没那么容易剿灭。你可知傅知府准备派多少兵马去,又是谁领兵?”

潘卓尔也恨贼寇,闻言摇了摇头,道:“等俺去府衙报到,成了随军向导,应该就能知道了。”

“那行,你赶紧去吧。”

···

汝宁知府衙门。

知府傅汝为、通判朱国宝以及参将王应泰正在商议出兵剿灭天目山反贼之事。

傅汝为是个很中庸的官,该贪的贪,该办的事便办,却也很会推脱搪塞。

早在六月份,信阳知州就派人送来公文,说贼寇红娘子洗劫了明港等集镇,杀了长台关把总刘喜才,裹挟数千难民窝藏到天目山中了,请他早日派兵剿灭。

傅汝为虽不算知兵,却也知道大热天的到山里剿匪多难,更别说他手上还缺少钱粮。

若是贼寇没有裹挟难民,后续他还上心些。因为他听说贼寇在明港劫了张家好几千石粮食,若能尽早剿灭,说不定能缴获个三两千石。

可贼寇既然裹挟了好几千难民,即便真有好几千石粮食,消耗起来也快。

最重要的是,逼急了贼寇将粮食都分给难民,难民再四散而逃,官兵想缴获都难。

于是,他就当没看到信阳知州的这封公文。

哪曾想,眼见着秋收在即,这天目山匪寇竟然又闹起来,还升级成了反贼。

而且这伙儿反贼不一般——分田地与穷人,审判乡绅地主,贼兵还有不少披甲,这是一般反贼能干出来的事吗?

以傅汝为这几年当地方官的经验,灾荒地区秋收后难民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多——因为没有收获,只有逃难到别处才能找到一口吃的活命。

所以,灾荒地区的秋冬季节,尤其是冬季,官府征收税赋时,最容易诞生反贼,贼势也最容易壮大。

若汝宁府再闹出大股反贼,他这个知府恐怕不仅乌纱帽不保,还可能被下狱。

所以,即便不考虑近日来不少天目山地区的乡绅来求告,他也得防止这股反贼在秋收之后做大,提前派兵剿灭。

“都说说吧,要剿灭天目山的反贼得派多少兵马?”

通判朱国宝咳嗽了声,道:“据那几位被反贼破家的乡绅子弟所言,贼兵虽披甲颇多,训练有素,但每次出动不过一两百人,想来人数不多。

再考虑到天目山地形复杂,不适合大股兵马行军作战,因此属下以为,不必派太多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