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可亲可贤(1 / 1)

大明第一贡生 一语不语 2913 字 10个月前

乾清宫内,司礼监太监只有戴义以及引张周来的萧敬在。

除此外就是刘健和马文升。

在张周到来之前,皇帝好像什么都还没说,以至于当朱祐樘当着几人面,将王越病故的消息说出之后,刘健和马文升脸上突然就被阴郁之色笼罩,没有多少血色的脸上如同夜幕降临,正如现在西北的局势一般。

朱祐樘道:“威宁侯病故早有预兆,过去两月,他已有过胸痹前兆,两次在人前病倒。所以在走之前,做了上奏进言,并跟朕举荐了一些人。”

刘健侧目看了看张周。

大概皇帝不说,他也知道皇帝口中王越所举荐的人中,一定有张周,而且很可能还是首先举荐的那位。

马文升进言道:“如今偏关城塞仍旧多处受损,若只以天火药相威逼,怕也难阻挡狄夷狼子野心,朝廷当选调偏关总兵官,前去接替威宁侯。”

有些建议其实不用马文升说,他作为兵部尚书,这么进言也不过是走个过场。

朱祐樘道:“三位卿家认为何人能有此担当?”

举荐与否是不用商量的,但举荐谁,却是个大问题。

一座破损的城塞,重修还遥遥无期,也不是只有偏头关一处有危险,而是整个西北都不安稳,鞑靼人接连犯境,哪怕在偏头关和宁远吃了大亏,仍没有收手的意思。

刘健道:“不如以保国公前去。”

大明可用的名将太少了,能跟王越媲美的……也就没有。

现在已经不是谁堪当大用,而是矮子里拔高,谁相对能行谁就去。

朱祐樘摇摇头道:“保国公小事不屈,但做大事……三位卿家,你们觉得,若是以安边侯前去偏关为总兵官,是否可行?”

“陛下三思。”刘健明显不太同意。

但他也说不出个具体反对的理由。

在举荐保国公朱晖之前,刘健自然想过朱凤的问题,要说最能继承王越遗志的人,除了朱凤之外还有旁人?

可朱凤……到底只是活在别人阴影之下的男人,无论是王越还是张周,都足以压着朱凤,让他独自挑大梁……别说是大臣们不看好他,就问他自己觉得自己能胜任?

朱祐樘目光先看了看张周,连张周对此都没做表示。

朱祐樘做了个手势,随后戴义走出来道:“几位,在一个月前,威宁侯第二次因胸痹昏迷,醒来后曾做上奏,请陛下派安边侯朱凤前往偏关,以其为副总兵,随时调用。”

言外之意,用朱凤不是皇帝临时起意,而是连王越都是这么举荐的。

“唉!朕本来也有打算,用平江伯调偏关,但思来想去,平江伯镇守中路,还是太难为他,不如留在延绥等处,就算是宁夏等地有战事发生,让他临时补上,也比将他调偏关和大同等镇更好。”

皇帝算是又把另外一个人的可行性分析了一下。

陈锐。

皇帝就差说,这货太怕火筛,还是留他在延绥那边抵挡达延汗,省得再留在偏关当他的“陈二百”,一天一夜跑路二百里。

刘健突然望着张周问道:“不知张侍讲有何人来举荐?”

张周立在旁,闻言打量着刘健。

好似在问。

刘阁老,你是认真的吗?这时候你居然想听我的意见?还是说让我出来背黑锅?

回头我举荐的人顶不上去,好把责任往我身上推?

朱祐樘也面带期许望着张周道:“秉宽,朕也想听听你的意见。”

张周道:“回陛下,臣认为,如今不在于谁来担当偏关总兵官,而在于谁总制宣府、大同、偏头关等处军务。”张周也果然没有按照皇帝和刘健的思路去走。

“嗯。”

朱祐樘点头。

王越人在偏头关,宣大一线各处设个巡抚就行了,王越一个人既能干文职,也能当武勋,属于一肩挑,偏头关有巡抚也会被王越压一头。

但现在王越不在,就需要设立宣大总制。

在大明弘治年间,总督的职位并不常设,反倒是各处的巡抚一直都有,但在王越死后,光靠一个巡抚已经无法守住这座残破的关城,就算火筛不想报仇雪恨,草原群狼也都会想以这里为突破口。

朱祐樘想了想问道:“几位卿家,不知以何人前去合适?”

皇帝等于说直接同意了张周的提议,临时设宣大总督来顶上去,等于说放弃之前王越为首的武勋管理体系,把偏头关带回到以文官为首的局面。

这显然是刘健和马文升希望看到的。

马文升道:“臣举荐前户部侍郎刘大夏。”

马文升是非常欣赏刘大夏的,如今刘大夏辞官回乡,马文升对此非常惋惜,他还跟皇帝陈明以刘大夏为宣大总督的好处:“……刘大夏为户部侍郎时,巡抚于宣府之地,治理军饷井井有条,对于宣府大同等处的军务非常熟悉,以其为总制,可保地方无虞。”

朱祐樘皱眉道:“可是他好像并没有直接领兵交战的经验,此等时候以他挑起重担,真能威慑草原?”

皇帝有点发愁。

马文升举荐的人,照理也算是量才而用,去当个守成的宣大总督还行,让他去主持打仗……能力高不高先不论,就说他的威严不够,这一条人家草原人都不怕,那打起来自己这边将士的信心就先折了一半。

马文升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继续争。

而此时刘健却又往张周这边瞅一眼。

张周也在想,你个首辅大臣有话就直说,没事总往我这里瞧,你总不会认为我适合去当什么宣大总督吗?在你眼中,恐怕让我去当偏关巡抚,你意见也老大了!

朱祐樘道:“还有旁的人选吗?”

刘健道:“陛下,此事不妨到朝堂廷推。”

朱祐樘当即否认:“事态严重刻不容缓,且威宁侯病故的消息一定要先瞒住朝野上下,等接替人选抵达之后再行发布,若提前泄露出去,难保未来几日不会有何变故。”

刘健其实不喜欢这种内廷的议事,等于是跳脱开朝堂的规矩,成了小圈子的会议,即便现在有他和马文升参与,他也会觉得这是皇帝对规矩的破坏。

“秉宽,偏关一战因你而起,如今也该你出来说句话了。”朱祐樘实在等不下去。

如果按照先前那种模式,要论资排辈来说,几时轮到张周提建议?

而他朱祐樘最想听的,还是张周的意见。

张周道:“陛下,臣举荐户部郎中王琼,巡抚偏头关!”

“哦?”

朱祐樘皱眉。

旁边的马文升道:“秉宽,陛下让你所举荐的,乃是总制宣大军务。”

张周道:“对于谁来主持宣大地方军务,以我的能力,不足以提供人选,但偏关若失去了威宁侯,还要威慑草原那群豺狼猛兽,就必然要有懂火炮知火炮之人,在下所能举荐的,也就是麾下懂行之人。”

“有道理!”朱祐樘差点拍案而起。

先前张周说要加个宣大总督,他马上就同意开始探讨人选。

现在张周说让王琼去当偏头关巡抚,他也毫不客气就答应。

因为在皇帝看来,张周所说的……简直就是至理名言。

皇帝也很清楚在宁远一战中,王琼起到了何等作用,要不是有王琼在,怕是朱凤再英勇无畏,也镇不住辽东那群地头蛇,现在关键时候让王琼去当宣大总督,这顶帽子是有点大,朝中大臣也不会答应,还会说皇帝任人唯亲。

但以王琼为偏头关巡抚,总没毛病吧?

“刘阁老,马尚书,你们对王琼巡抚偏头关之事,可有异议?”皇帝先说有道理,再问意见,也摆明告诉马文升和刘健,你们最好同意,不然咱这关系没法处了。

刘健拱手道:“老臣附议。”

也没啥好反对的。

王琼已是户部郎中,照理说户部郎中外调左右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巡抚地方军务,已是定制,只是一般都先拿内陆的巡抚“练手”,意思是先以左右佥都御史调江西、湖广、浙江等处镇守一下地方,平定盗寇,威慑宵小,历练完事之后再以左右副都御史的身份调九边为巡抚。

等巡抚干好了,就有机会调京师为户部、工部、兵部侍郎等,再调西北就可能挂侍郎、尚书头衔去当总督。

再回朝,才能当六部正职尚书。

王琼因为已有辽东的军功在身,之前官职没提升,但其能力还是得到肯定的,现在省略了调地方巡抚,直接调偏头关为巡抚,并负责主持炮兵事项,也在情在理。

“那总兵官的职位,还是给朱知节吧。”朱祐樘随口说了一句,似乎也并不是商议,而是做了最终决定。

刘健和马文升光听皇帝直接称呼朱凤为“朱知节”,就知道皇帝现在对朱凤有多信赖。

也由不得皇帝宠信那小子。

关键是朱凤最近在军中的风头,仅次于王威宁,主要还是靠张周在背后当其靠山。

刘健和马文升都在想,下一步不会就是安排张周为“宣大总制”了吧?

张周道:“陛下,以安边侯配合王郎中之事,臣认为尚可,但最好一切调度之事,当由朝中有威望的老臣来担当,方能令军中安心,令狄夷不敢贸然来犯。”

张周就差点说,陛下您别考虑我,我可不想去当什么宣大总督,这职位咱还是交给德高望重的人来担当。

“谁合适?”朱祐樘望着张周。

显然要不是张周出来说这话,他真有可能直接把“研武堂”的班底给调去宣大,以此来当大明防守鞑靼人的盾牌。

张周道:“臣举荐前南京户部尚书秦纮。”

此言一出,皇帝微微皱眉,连马文升和刘健也没料到。

明显皇帝就是属意让张周去偏头关总理军务,让张周来挑起对付火筛甚至是草原的重担,但张周似乎并没有要担当大任的意思,还把责任往外推。

刘健语气平和道:“张侍讲,若由你去临时代任的话,也不是不可!”

“刘阁老言笑了,在下何德何能?”

张周笑着回绝了。

马文升则好奇打量刘健。

这时候你刘健居然觉得初入官场的张周适合当这个宣大总督?咱文官不是最讲求论资排辈的吗?从传统文官的标准来说,张周怎么看也没到挑大梁的标准啊!

朱祐樘对刘健的举荐倒是很满意,叹道:“秉宽,朕其实也觉得,由你去最合适,朝廷早就彰显过你在偏关和宁远两战的军功,要不是你执意留在翰林院,如今以你为侯,也不是不可!威宁侯能做到的事,你同样能做到,或还比威宁侯做得更好。威宁侯能起到威慑作用,而你的威慑力会更强。”

此话就让马文升听了很不舒服。

不过皇帝所言始终是在理的。

张周别看只是个翰林侍讲,但以军功来论,怎么说那也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且还隐藏了个皇帝尚未封赏的侯爵。

别看文官对张周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但武勋那边,对张周好像更加信赖。

如果张周是以文臣的身份去偏头关总理军务,武勋那边估计是聚双手赞成。

张周道:“臣并未有实际领兵的经验,关键时候难以做好决断,还是应以朝中有资历的老帅前去。臣此番恐怕要辜负陛下的信任了。”

“嗯。”

朱祐樘对张周的决定还是很尊重的。

或者张周就是推算到什么,才觉得自己去不合适呢?

因为在朱祐樘心中,张周能上达天意,很多不太好解释的事情,朱祐樘都会以“天意如此”来看待,他也就不会过分去苛求什么。

“刘阁老、马尚书,你们两位对秦纮的人选,可有异议?”朱祐樘问道。

这会才想起来问两位元老大臣的意见……

刘健也不介意,拱手道:“臣附议。”

“好,那就如此安排。”朱祐樘道,“马上传令地方,调秦纮往偏头关主持军务,王琼和朱凤即刻启程前往偏关,将先前所造的重炮也带上,关键时候总算是能派上用场了。”

虽然王越之死,让皇帝有些发愁,但很快他就振奋起来。

本来还怕朝中大臣觉得张周铸造“重炮”是在劳民伤财,现在作用不就来了?能派上用场的炮才是好炮。

不然总把希望寄托在某个边关将领身上……还是不靠谱啊。

……

……

一次内廷的会议,近乎以张周一个人举荐完所有的人结束。

马文升心中的意见,比刘健要大,因为他发现刘健在整件事上退让非常之大,甚至还一反常态有主张让张周去总理宣大军务的意思,在传统文官看来,这不跟闹着玩一样?

内廷会议结束,皇帝留张周继续商讨军情,似还有一些细节无法落实。

马文升和刘健则出了乾清宫。

“希贤,为何你对秉宽,突然变得如此看重?偏关军务,真要寄托在他一人之身吗?”马文升称呼刘健表字,其实也就表明,咱这是私下的交谈,你可以坦诚告诉我你的想法。

刘健道:“《会典》即将书成,书成之日,陛下以功升其为侍读学士。”

刘健没有正面去回答问题,而只是说出个皇帝之前已吩咐好的职务升迁。

马文升不由苦笑。

他其实也想问,你们内阁是怕张周这么快升侍读学士,坏了规矩,所以才不管不顾把他调去偏头关,让他拿点军功,再走武勋的路?

所以说,你们内阁或是馆阁出身的人,还是后悔把他留在翰林院当文官?

刘健补充道:“临时的宣大总制,能稳住军心,对于边关局势安定也有助益。不在于我等怎么想,而在陛下怎么想。”

刘健这么说,马文升也就点头表示赞同了。

再不支持张周,也该考虑到现在张周于军中的威望,这恐怕是目前大明军中唯一能跟王越名声相媲美的人物了,虽然张周一次都没上过战场,但有关他的传说,早就传遍了九边各处。

这还要多亏皇帝在背后帮张周吹牛逼。

再加上张周如今是研武堂的总教官,军中上下谁人不想去研武堂深造?

军中上下都抢着想去跟张周当学生,再加上新火药和火炮都是张周造出来的,军中将士听说张周当宣大总督,那还不效死命?

“说起来,要跟陛下平衡好关系,还是挺难的。希贤你身为首辅大臣,要背负的担子,的确比我们多很多,难为你了!”

马文升感慨着。

这也间接等于在说,我能理解你为了搞好跟皇帝的关系,在用张周的事情上迎合圣意。

张周崛起这件事,大家都在想办法平衡。

刘健道:“秦世缨回朝,却不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秦纮当初功勋卓著,也只是以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致仕,而秦纮跟王越、马文升是同岁,且还是景泰二年同科进士,他们三人在朝中也有一段纠葛的历史。

马文升叹道:“世缨为人正直,于朝中声望颇隆,应不至于会跟王世昌一般……”

哪般,他也不明说。

显然在说,就算秦纮是张周举荐回朝的,秦纮也不会跟王越那样去巴结攀附张周。

这是做人原则问题,秦纮是我看好的,他定会跟王越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