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乃天杀星李鬼是也榆山贼第113章调兵李鬼挠了挠头,不知道该怎么跟二叔解释。
他在东京不仅劫了天牢,还杀了大相国寺的主持,杀了高太尉的儿子,杀了开封府的知府,差点杀了皇帝……
这可不是钦犯那么简单了!
无论是招摇还是低调,朝廷都不会放过他,没准东京的大军都集结完毕了。
而且二叔的本分人生,他在上辈子早就过腻了。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与人为善,那么确实会种善因得善果,但是当这个世界是个比烂的臭水沟时,劣币将会驱逐良币,受伤的永远是善良的那个。
就拿刚才杀死的那个管事来说,他真无辜吗?
只听他的话音便知道,他曾经不止一次做过,将别人拿入囚牢,随意折磨的事情。
如果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曾考虑过别人也有父母妻儿,手下留情过,那么凭什么让别人考虑他也有父母妻儿,对他手下留情呢?
就凭他够坏,而别人够善良吗?
不过,李鬼是个恶棍,才不会考虑这些有的没的东西!
但是二叔的犟脾气李鬼也很清楚,知道这些话他没法跟二叔解释,也解释不通,只好砸吧砸吧嘴,点头答应道:
“行,二叔,我知道了,等到了梁山之后,便安排你隐姓埋名离开。”
一行人继续赶路,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大名府。
城池前方,依旧是大量的车马在排队准备交税进城。
虽然下着小雨,但是从各地来此的客商依旧络绎不绝。
这里虽然不如东京繁华,但是也并没有太过逊色。
只见这里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不愧为小东京之名。
而且由于这里更靠近北方,所以明显有不少的商人衣着打扮是辽国那边的,后面长长的车队,显然各种货物齐全,说不得便有不少辽国的特产。
宋辽两国已经多年不曾交战了,大宋用经济手段从辽国那里捞了岁币的百倍利润回来。
如果没有金国的崛起,若干年后,大宋未必不能吞并辽国,一统天下。
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如果,金国的出现让一切谋划全都变成了梦幻泡影。
或许大宋的那些文官算计得非常精明,但是问题在于,辽国的财富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被大宋用生意途径赚走的金钱,全部都被转嫁给了底层的部族。
便是没有金国的出现,也会有银国、铜国的出现。
当一个游牧民族不能通过抢劫从大宋回血的时候,就注定了辽国的衰落。
只是没想到,在辽国衰败的同时,大宋居然也“应运而生”了一个道君皇帝。
李鬼把斧头藏到车里,一行人大摇大摆地交税进了城,他那通缉令便贴在城门口,但丝毫没有人注意到他。
那图实在是太抽象了!
这让李鬼有时候都怀疑,这通缉令上还留着图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等抓到人之后,也照样对不上啊!
万一罪犯说,那画像脸上有痣,我脸上没有,你冤枉了我,难不成会被放掉吗?
还是说,干脆就屈打成招,草草结案算了?
李鬼晃了晃脑袋,不再理会,催马进了城。
大名府最早出现在唐代末年,由魏博节度使田悦创建,是个小型要塞城市。
但在唐代的时候,这里并不受重视。
一直到了北宋,因为没有了燕云十六州做屏障,契丹人的骑兵可以一路直下,一直杀到开封城下,整条路上全是平原,宋军基本无险可守。
为了首都的防御工作,北宋被迫在开封以北设置战略缓冲方向。
而大名府距离开封不过200多公里,距离契丹骑兵盘踞的燕云十六州,也是200多公里,恰好卡在中间位置,正是最合适的要塞所在。
于是,北宋把大名府设置为了军事重镇和陪都,成为北宋四京之一的北京。
大名府是当时河北最大的城市,被称为“北门锁匙”、“河朔重镇”。
大名府驻扎重兵,还修建长达48里的坚固城墙,仅次于首都开封。
大名府的守将多是名将,这里驻扎的宋军也是精锐部队,比开封守军还要厉害得多。
可以说,如果大名府的北宋军队挡不住契丹大军,那么东京开封也就危在旦夕。
现今大名府的知府叫梁中书,是太师蔡京的女婿,地位极高,有权力调动整个大名府下面各州的军队和将领。
而李鬼杀的那个管事,便是梁中书家中庄子上的。
听闻家中管事被杀了一个,梁中书虽然恼怒,但是却也并不太在意。
他家大业大,家中管事甚多,便是死了几个,也有足够的人补上去,不会影响夏收。
让他恼怒的,不过是失了面子罢了。
“去和捕盗巡检说一声,他失职了。”梁中书轻描淡写地丢出一句话后,便挥手示意下人退下。
他还有公务要处理呢,些许小事,何用劳烦他动问?
东京那边闹出了那么大的乱子,连开封府的知府都被杀了,官家都差点死掉,结果人没抓到,反而被其打破了城门逃了出去。
这可是天大的事情,若是官家追究起来,不知道多少人会丢官罢职。
砍头什么的当然是不会的,这大宋就没有能杀士大夫的刀。
可能够做官,谁愿意回去做个普通富家翁呢?
朝廷八百里加急快马送来的消息,那贼人李鬼向北面来了,难免就会来这大名府,得早做准备才行。
李鬼的武力强横,他已经在丈人的密信里面看到了。
若是官方通报,他一定不信。
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夸张的武将存在?
分明便是下面的小吏为了推卸责任,故意谎报军情,夸大了贼人的武力。
但既然是丈人私信,那必然是真的!
他认真想过,这大名府内,武力最强横的,也不过便是“急先锋”索超,但也远远无法与这信上所写的贼人媲美,必须得多调动一些良将军马过来方可。
梁中书仔细琢磨了一番,坐回案后,提起笔来,开始撰写调兵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