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海中的大明帝国(1 / 1)

第392章海中的大明帝国

武怀玉发现,李世民崇尚汉代,但贞观重臣们却更喜欢效仿隋开皇朝。

各种典章制度、政策律法,几乎都是照搬隋文帝的,从李渊李世民,到裴寂萧瑀,再到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对于遥远的强汉也很赞扬,但说到实际,还是更喜欢距离更近的开皇。

朝中许多重臣,都是从开皇盛世走过来的,经历了开皇之治,也亲身经历了大业的崩塌,如今他们治理国家,自然更愿意把现成的开皇样板搬来照抄。

毕竟相隔不久,许多东西都是现在的,照搬也容易,百姓也愿意接受啊。

从内政到外交,从军事到财政,基本上如出一辙。

隋文帝当年对强盛的草原帝国突厥,采取的是分化离间,合弱离强,配合上和亲政策,可以说是取得很大成功的,低成本高效率,强大的突厥在开皇年间被搞的分崩离兮,曾经五汗混战。

当年草原上的可汗,把中原的北周、北齐天子,称做是他在中原两好大儿,十分孝敬,要什么就进贡什么。

但到杨坚时,沙钵略可汗向隋称臣,还向杨坚上尊号,圣人莫缘可汗,简称圣人可汗。

沙钵略向朝廷解释其含义是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

圣人可汗比突厥可汗等级还高,是突厥可汗名义上的君主。

这也算是开创了一个先河。

如今称霸草原的颉利可汗,当年他爹启民可汗,本只是个小可汗,跟如今的突利一样,当年启民的小可汗汗号却也正是突利。

突厥被杨坚派长孙晟、裴世矩这些高超的外交家,搞的窝里斗,不仅东西突厥内斗,东部的突厥本部阿史那子孙更是各自混战,打的头破血流。

启民当时实力都排不上号,都没资格参与诸汗之战,但杨坚却看中他,特别扶持,赐婚公主,一个公主送过去没多久死了,还马上又送去一个。

硬是扶持启民等诸汗打的两败俱伤时跑出来捡漏,可启民开始居然还打败了,又是杨坚特派长孙晟杨素他们出兵去接应,还给他筑城,招拢部众,安置到长城以内定襄。

硬生生的给他稳住阵脚,帮他背书,联络诸部,最终出兵出粮出装备,帮他成功坐上了突厥大汗之位。

启民当上大汗之后,直到他死,都是隋朝天子的忠犬,为大隋镇守北疆。甚至他儿子始毕可汗继位后,也对隋朝忠心耿耿多年,直到后来奉旨率部去辽东观战,看破了杨广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外强中干的虚实,尤其是连当年启民爷俩最敬畏的战神杨素儿子都造杨广反后,

始毕可汗也就再不把杨广放眼里,才有了后面的雁门之围。

此后他的兄弟处罗、颉利先后继承汗位,也都再无对中原的畏惧。

但这些跟杨坚没什么关系,杨坚在时,草原谁不对圣人可汗毕恭毕敬?

杨坚的草原政策更没什么问题。

虽然长孙晟早病逝,但裴世矩还在,只是如今避讳主动舍去了那个世字而已。

八十岁的裴矩如今是当之无愧的对草原、对西域事务的外交、贸易方面的权威专家,他也是从武德到如今贞观朝,大唐对突厥政策定策者。

远交近攻,合弱离强,这一直是裴矩的政策,也一直得朝廷支持。

大唐开国之初,跟突厥也是和过亲的,处罗可汗未当大汗前的妻子就是李唐宗室女,只是后来始毕可汗死后,他为继承汗位,按突厥传统,收继了嫂子,也是后母的隋义成公主为可敦。

启民可汗之孙,也就是如今颉利之侄突利小可汗,之前也是得隋朝和亲赐婚,娶隋淮南公主,而去年渭桥之盟,李世民就特意把一位宗室堂妹赐封公主,和亲突利。

和亲蛮夷这个事情,对于大唐君臣来说,都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因为从强汉,到强隋,他们都奉行和亲政策。

只是隋朝的和亲政策跟汉代相比,带有更积极主动的意思,汉初和亲,那都是被人打的有些狼狈,无奈之下和亲换和平,以休养生息备战。

但隋朝的和亲是主动的,是他们军事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环,通过和亲、册封等手段,拉拢突厥贵族首领们。

比如当年杨坚非常厌恶都蓝可汗的可敦,那位本是北周和亲突厥的千金公主,后来杨坚改封其为大义公主,可大义公主一直心怀故朝,还暗中与西突厥泥利可汗联合,有反隋之意,杨坚于是就要杀掉他。

隋朝特意派裴矩暗中联络都蓝的弟弟突利小可汗染干,说要赐婚公主与他,但前提是要他杀掉大义公主才赐婚,突利便向兄长都蓝进谗言杀大义公主。

事后,隋朝一边兑现承诺赐婚公主给突利,可暗里又派人把突利进谗杀大义只为自己和亲隋朝,甚至有取代都蓝的野心相告。

都蓝于是跟兄弟突利反目成仇,互相征伐,突厥内战再起,最后两败俱伤,

隋朝最后出手扶持被打的成丧家犬的突利,把都蓝灭掉成了大汗。

隋朝的和亲,相比起什么汉朝,甚至诸如北魏、北周、北齐等的和亲,那是绝对很高明的。

只不过武怀玉对和亲这事始终有些抵触。

他觉得和亲的公主们很可怜,不管是昭君出塞,还是历史上文成公主入藏等,这些中原帝国的金枝玉叶,就算大多数并非真正的皇帝之女,可那也是宗室王女,受封公主,嫁到蛮夷之地,风土人情完全不同,甚至有的嫁的是大几十岁的老头,更有甚者,

蛮夷们的习俗与中原相差太大,比如收继婚制,父亲死后,妻妾由子、弟继承。

比如当年杨坚嫁给启民可汗的第二位公主义成公主,就先后嫁给启民,还有他的儿子始毕、处罗以及如今的颉利,一人先后嫁给父子四人。

唐朝的和亲很多,历史不仅跟东西突厥和亲,甚至吐谷浑、吐蕃,以及库莫奚、契丹等都先后和亲。

和亲在怀玉眼里,那就和纳贡一样是可耻的。

大唐开国以来,没少给突厥纳贡,不管名义上是互市还是赏赐还是酬谢,其实很多本质上就是纳贡,

就跟去年渭桥之盟时一样,皇帝为什么现在都对渭桥之盟闭口不提,因为他深以此为耻。

颉利向大唐进贡了一些羊马,皇帝回赐了一些金帛财物。

但其实李世民心里很明白,他就是刚继位称帝,就被颉利打上门,然后强买强卖,纳贡交保护费了。

和亲、纳贡、割地、赔款,还有称臣,其实都是一样的国家之耻,天下之耻。

站在君王、朝臣们的角度,有些事情也只是无奈的一时权宜之计,可站在臣民角度看,可耻,非常可耻。

廷议结束。

皇帝特意留了武怀玉,赐膳。

陪皇帝一起用膳,简简单单的一个午间工作餐。

饭后,赐茶。

“刚才廷议时,你好像情绪有些不太对,似乎有许多话想进谏,可最后为何却又没说,你想说什么?”李世民问。

“陛下,臣师周游天下,他曾跟臣讲过在极遥远的东方,在大海之东,那里有一个叫明的王朝,据说他们祖上曾是殷商后裔,当年殷商战败,其中一支在东边征讨东夷的部队,在一位殷商宗室将军的带领下,他们登上舰队,本欲南下瓯越寻机东山再起,却遇风暴随波逐浪,顺着信风、潮流,最后一直飘到了遥远的海之东岸,他们在那里登陆上岸,建立城邦,开垦屯田,与当地的土着建立邦交,慢慢的,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成为一个很大的王朝,国号为明。”

“明王朝当年抵达海东大陆的时候,人数并不多,也曾面临许多很凶悍的土着部落和联盟,可明王朝的祖先,早就定下了一个祖训。”

“什么祖训?”李世民好奇的问道。因为武怀玉献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等这些作物,都说是来自海东大陆,是他师父收集的,李世民对这个海东大明,并没有怀疑。

“陛下,那位明太祖留下的祖训便是,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进贡!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海东大明朝也正是凭着这句祖训,他们在那异国他乡生存下来,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明王朝,哪怕这个大明朝曾经历数次强大异族入侵,甚至几次打到了京师城下,

可天子从没有出京巡狩,就算曾经有位天子率数十万大军远征大败被俘,可京师的太后立即与大臣又立了一位天子,然后天子亲自提剑城头坐镇防守,天下各路军队入京勤王,最终击败了来犯之敌。”

“当时,俘虏了明天子的那蛮国大王,曾经对城中提条件,要求割地赔款和亲,称臣纳贡,然后就送还天子,立马退兵。

可他们宁愿再立一位天子,也绝不和亲割地赔款纳贡称臣。”

李世民听了很震惊。

“那个大明朝还在吗?”

“在,从明太祖正式建立起明王朝算起,至今已有一千零四十六年了,”

“比周王朝还久远?”李世民难以置信。“他们怎么做到的?”

“据我师傅说,这明王朝其实在这一千多年里,已经先后经历了十三朝。”

“十三朝?”

“就好比前汉和后汉,每当明帝国危亡之时,便会有宗室最终讨逆勤王,靖难平乱,再建朝廷,如此,千余年间,前后兴起十三朝,皆大明朱太祖后裔子孙也。”

“明太祖姓朱?”

“嗯,当年殷商宗室率部漂至海东大陆,用了六百余年时间发展,其中一支以其封地朱为姓氏,后来在大约我中原战国周威烈王时期,朱太祖建立起明王朝,到如今千余年,历十三朝也。”

李世民听的瞪大眼睛,这中原有西周东周,有前汉后汉,也有西晋东晋,可没想到在那海东大陆,居然还有个十三朝延续不灭的明王朝。

周朝传了三十七王,也不过七百九十一年,两汉四百二十年,如果减去王莽篡汉十五年,还仅四百零五年。

李世民没有想到,这海东大明,居然历十三朝,传一千零四十六年,还在传承。

相当于从中原战国时建朝,到如今大唐了。

“关于这个海东大明你还知道多少,他们可是实行宗室分封制度,否则明太祖子孙如何能够不断再建明朝,达十三朝之多?”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就一直在想着如何让大唐千秋百代,起码也得跟汉代一样有个四百年基业吧。

总不能跟曹魏、杨隋或是始皇帝的秦朝一样,都是二三世而亡。

武怀玉倒没料到吹牛逼呢,李世民却问这个。他刚才其实主要是为了讲明朝那句野史祖训,为了显得牛逼点,所以把东罗马拜占庭历十三朝,前后一千来年这事套上去了。

哪料到李世民重点关注的是明朝是不是实封的分封制,然后才能这么牛逼的十三次再建,延续千年。

怀玉犹豫了一下。

就他本人来说,很反对老朱家的分封制度,也许朱元璋开始的诸王分封制度,确实能有封疆屏藩中央之间,可朱棣靖难成功夺位后,立马也削藩,最终就是老朱的分封制度其实完全变了,变成了宗室分封养猪,毫无权力,甚至连科考、当官、当兵都不行,哪怕去从事工商也不行。

最终养出几十万头猪,王朝灭亡时也只能任人宰割。

许多制度其实都是会走样的,设计之初也许是好的,但最终会坏。

就好比晋朝的分封制度,本来也是吸取曹魏对宗室苛刻,后来被司马家轻易篡位这教训,所以大肆分封,一开始呢,分封诸王但也限制了不少权力,可很快朝廷给诸王的权力不断增加,最终失控,引发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可看皇帝那期待的眼神,武怀玉知道现在的李世民其实对封建念念不忘,一般人还真劝不了他。

“陛下,臣听说明帝国开国之初,其太祖就立下祖训,对皇子实行分封之制,但不封京畿不封腹心,只封在四边,封在那些臣服中原,实行羁縻控制的边疆地区,既为朝廷镇守边疆,也开疆拓土,还能屏藩中央,且一旦中央有变,则地方藩王可起兵勤王。”

“据说还实行类似汉代推恩令这样的政策,藩王的封地,在其死后,再推恩分封给其诸子,而不是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封国。”

李世民捋着胡子,陷入沉思。

“明帝国不封功臣吗?”

“异姓功臣不封王,最高封国公,只有功高者死后才能追赠郡王之爵,但不能承袭,异姓功臣只给食邑封地,不能真正封建开国。”

“如果我大唐按明太祖这封建之法,那诸王要封到哪?”

“南中、辽东、西域、川西、青海、交趾,以及琼崖岛吧,”怀玉想了想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