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量子电脑(五)尝试制造样机(1 / 1)

李宇点点头:

“是啊!我们先将量子电脑研究出来,样机做出来。”

“雨神,量子计算机是怎么组成的呢?还是和现在一样由硬件和软件一样组成的吗?”

李宇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们以前的概念中,量子计算机应该也是和传统的计算机一样,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对吧!”

“对,雨神。量子计算机软件方面包括量子算法、量子编码等,在硬件方面包括量子晶体管、量子存储器、量子效应器等!

晶体管比起普通的芯片运算能力强很多,量子储存器是一种储存信息效率很高的储存器,量子计算机的效应器就是一个大型的控制系统,能够控制各部件的运行。”

“我想将软件和硬件整合到一起。”

周庞懵逼的看着李宇,他无法想象那要怎么做!

“雨神,这要怎么做啊!”

“最简单的思路就是,找到构成元素,确定形状,然后打乱原子排序”

“怎么制作。”

李宇也比较苦恼,这样的东西,纳米虫是制作不了了,比纳米虫小100倍的东西,他很难操作,关键是这不是一二三,而是很多很多。

“‘宙’,你也没有办法操作吗?”

“没有办法的,主人QAQ!”

周庞又提出难题了。

“雨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量子计算机能量怎么办?”

李宇看着还要准备说话的周庞,狠狠瞪着他。

你一个一个问题来,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不可以吗?

周庞看也不看李宇的眼睛:

“雨神,你是想量子电脑直接贴合在人的身体上使用,那应对复杂的环境怎么办?”

李宇:‘好家伙,又是一个难题。’

“雨神,如果这样,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设计一个人工智能?”

“雨神,那如果人员外出很远,量子计算机损坏或者故障怎么办?纳米虫都没有办法,纳米修复液也根本没有办法吧!”

李宇看着连珠炮似的周庞不停的发出问题,恨不得掐死他。

“算了,我们一点一点来弄吧!”

李宇知道,如果自己的这个想法真的成功,又结合量子蜂的传递,自己真的就走出一条独属于人类文明的道路。

而这一切,是蓝星大自然给他们的礼物。

...

郑思怡生产制造了20艘光子运输工业舰,其中被覃鑫开走了12艘,给自己留下了2艘,剩下的6艘送到了月球轨道上去。

郑思怡站在自己母舰的操作室内,看着整整齐齐的农学工业舰,以及无边无际的采集舰,还有那800公里长的光热聚集翼,心里充满了莫名的自豪感。

‘智者,星纳火星轨道生活区,我一定会在12个月内制造完成。’

按照原定的计划,他们在火星的工业人才在紧锣密鼓的开始制造从生成仓和制造仓,先从最低层的承重板和发动机开始做。

而这一伟大的人类产物,就要在他们第一批工人的操作下,起一个最好的头。

采集舰不停的放下收集柱,启动分子聚拢仪,不停的将火星地表的物质收集然后运送到星空,经由高温或者激光的冶炼之后,送到生成仓里面,然后生成需要的材料,再经由制造仓生成合适的配件或者成品。

...

申子民在和几个说的上话的研究员在匆匆的研究,商量计划。

他们又看看快要接近小行星带了,前在星空中休整了一段时间,留下一部分人和星舰在一处地方候命。

同时他生产了3艘光子运输工业舰,提前去等着,也是为了实验这个新发动机的速度。

结果被告知不可以再生产,原因是智脑的算力不充沛,需要暂停生产。

没有办法,只好和其他人一起商量下一步的计划和分工,他们现在只有84000人。还留了一部分人在某处待命,过来做工作的只有5万人。

“申所,我们还是先采集资源,制造光热聚集翼和农学需要的母舰吧!她们要的数量太多了,而且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物资储备才可以。必须要优先满足农学的才行。”

“可以,你去办这件事,我已经下了命令了,采集舰全部出动,从外围开始一颗陨石一颗陨石的收集完。”

“是,申所!”

“对了傅杰,我们开采能源主要依靠什么?”

“光热聚集翼啊?”

“不行,不能用光热聚集翼,前面先用氦三核聚变,后续用氢氧燃料。”

“为什么?”

“这里的光能量没有火星往里充足,光热聚集翼最好全部用来冶炼,这样效率高!”

“可是。”

“没事,等到农学氧香藻浓度提高,氧气不缺,等到对面氢气也不缺,再说我们这么多三能吸收转换装置,不用也是浪费,既然这样,将光热聚集翼的所有能源拿来冶炼,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先不管,我们先将材料弄出来再说。”

“好,我马上去安排。”

...

赵志远带着3万人,坐在6艘光子运输舰上面。静静的驶往火星,这一批是一部分宇黄军大部分是工业人才。

他们过去需要花费20小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20个小时的路程不远不近,但是在星空中溜达20小时,看着小蓝球逐渐离自己越来越远,心虚是肯定。

整个星舰上面一片躁动。

赵志远发话了:“安静!”

他故意在光子工业舰到了半个月之后才出发,就是为了让大部分人适应一下,没想到还是这么拉胯。

...

时间流逝,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李宇和周庞两人虽然谈不上蓬头垢面,但是也说得上衣冠不整。

周庞忐忑的询问:“雨神,这一次能行吗?”

李宇没好气的说:“没做完之前,谁知道,就这么实验一下以下了再说。”

他们折腾了好久,发现在自然界目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元素原子可以达到标准,最后按照要求自己制造了一款新的元素,新元素不符合目前自然界发现的元素规律,但是可以进行量子化操作。

他们将这种元素命名为‘启’。

而周庞刚刚问的就是李宇有没有把握利用启做出来样机,虽然失败了249次,但是每次总要例行询问一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