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保幕和倒幕(1 / 1)

威龙中华 黑脸 4186 字 9个月前

玛丽安妮愉快地走进加里波第在意大利北部的军营。

在整个意奥战争中这是唯一一支取的胜利的意大利军队,虽然它只是一支志愿军。

这时意大利的气候正在转暖,春天正在向人们招手,冰雪正开始融化。

军营里的士兵们正快乐的忙活着,打点行装准备回家,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

加里波第看见玛丽安妮显得十分高兴,女儿和儿子远在中国,玛丽安妮就像自己的女儿一般亲近。

加里波第让玛丽安妮坐下,然后对她说:“国王下达撤退的命令已经很久了,我必须撤军。

你也看到了,士兵们渴望回家。”

“我看可以,我们的事情也进行的差不多了。

您就按计划撤军吧。

我会把最后一笔钱存入您指定的账户。”

玛丽安妮笑容可掬,说的相当轻松。

“我看不必了,我又不是军火贩子。

你给我的钱已经很多了。

已经足够我在南意大利再组建一支志愿军。”

“那么,这样吧。

您的志愿军手中的武器也都给我好了。

反正回去后,他们的武器也会被国王没收。

至于那些钱就分给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吧。

这样,他们就可以体面的回去了。”

“好吧,这正和我意。

国王总是担心我,我就说把那些武器都扔进亚德里亚海了。”

加里波第这样的牢骚,看来心里对撤军很不满意。

玛丽安妮笑着安慰加里波第,“您不用担心,国王是很重视您的。

威尼斯迟早是意大利的。”

“我三天后就走,你那里没有问题吧。

我一走,奥军很快就会接管这里,到时候可没有人能保护你们在这里的行动。”

“没有问题,我将一直呆在这里,并且和您一起回都灵。”

“那太好了。”

加里波第很高兴玛丽安妮能够和他一起回都灵。

不过想到回都灵他不禁问玛丽安妮:“你看,我们能收回威尼斯吗?”玛丽安妮皱皱眉,不自信的说:“很难讲,法国人不会轻易松口,奥地利同样会给意大利穿小鞋。

不过不用担心,威尼斯回归意大利只是时间问题。”

听了这些,加里波第一脸愁云。

“您就不担心一下,我要这么多军火干什么?”玛丽安妮俏皮的问,一脸的天真。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诡计,哈哈,乱吧,越乱越好。

法国人这么爱管闲事,让他们收拾好了。”

加里波第很得意看穿了玛丽安妮的意图。

他接着说:“不过我觉得,在巴尔干点火没有太大的意义,那里是土耳其的领土,中国没有必要得罪中立的土耳其。

虽然那样对意大利有利。”

玛丽安妮神秘的笑着,“那您就看着吧。”

两个人正愉快地交谈,一个人怒气冲冲的走进来,玛丽安妮认出是马志尼。

她知道马志尼和加里波第早年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还是意大利烧炭党的领袖,可是马志尼反对加里波第的妥协行为。

当年,加里波第将南意大利的土地与撒丁王国合并,他就是坚定的反对者。

中国革命党最后支持了加里波第的主张,使得他对李健颇有意见。

马志尼看见玛丽安妮也在,用嘲讽的口气说:“每次加里波第退缩的时候总是能看见中国人的影子。

看来这次也不能例外。”

玛丽安妮耸耸肩,心里想,真是一个倔强的老头。

马志尼的火气很大,见玛丽安妮不反驳,继续挖苦:“中国人当年在佛罗伦萨城外英勇作战的勇气呢?”玛丽安妮此时才微笑着说:“也许,您很快就会改变这种想法。

我向您保证。

到时候要看您有没有勇气了。”

马志尼听得有些糊涂,看看玛丽安妮,又看看加里波第。

加里波第不忍的说:“是的,我想你一定愿意和我一起回罗马去?”马志尼惊讶的张大了嘴,不过他仍然不满的说:“那么威尼斯呢?我们就这样一走了之?”“国王同意我们进攻罗马,这就是代价。

这里的事情已经不需要我们了。”

加里波第带着无奈的口气草草交待着。

玛丽安妮看着这两位为了意大利终身奋斗的老人,心中涌起崇敬,但更多的是悲哀。

意大利国王在利用他们,甚至中国也在利用他们。

夜幕下的布达佩斯,肃穆而宁静。

共产国际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欧文,快步的走进一座私人楼房。

在大厅里,一位精神奕奕的老人正坐在火炉旁的沙发上阅读匈牙利民族诗人裴多菲的诗作《民族之歌》。

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1848年3月15日,1万多名起义群众冒着大雨在首都市中心广场上集结,在滂沱的大雨中裴多菲高呼:“我们宣誓,我们宣誓,我们永不做奴隶”,起义群众大声地回应,声音响彻云霄。

老人合上诗集,眼中闪着泪花。

裴多菲,他的好朋友,在那场狂风暴雨般的独立运动中牺牲了。

而自己不得不流亡土耳其,经历了许多磨难。

欧文走到老人身边打断了他的思绪。

“贝姆先生,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行动不久将在全匈牙利展开。

我代表共产国际向您表示,国产国际将全力支持匈牙利人们的独立运动。”

贝姆缓缓站起来,拍拍欧文的肩膀,微微点头。

然后信步走到窗前,看着布达佩斯的夜色,低沉而有力的朗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欧文怀着激动地心情对老人说:“我们有裴多菲的消息了,他可能还没有死去。

听说他在西伯利亚。”

贝姆转过头,神情惊诧。

欧洲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流涌动。

夜晚中布达佩斯起风了,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呼啸的风声仿佛激昂吟诵: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民族之歌》。

匈牙利长期被奥地利控制,1848-1849年革命,使得匈牙利取得了部分权力,有了自己的政府,可是仍然受奥地利的控制和民族奴役。

奥地利皇帝始终认为1849年匈牙利革命是反叛。

)俾斯麦邀请薛福成在他的府上共进晚餐,他很想借这个机会探听一下虚实。

晚餐后,在客厅闲聊中,他装作无意中提起的样子问:“听说,在慕尼黑查到一批军火,是运往匈牙利的。”

“哦,是吗?”“数量很大。”

俾斯麦加重了语气。

“有什么问题吗?”薛福成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共产国际,您总听说过吧。

好像是他们在偷运军火。”

“这好像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可是,您的人,准确地说是蒋益澧先生,帮助了他们。

使得被查军火最后顺利的通过巴伐利亚进入了匈牙利。”

“您一定是搞错了,我的首相先生,我听说蒋益澧在慕尼黑坠入爱河,完全沉浸在爱河之中,他怎么会管这种闲事?”听到薛福成否认与这件事情有关,俾斯麦没有再追究下去。

他思索着中国人的意图,隐约感到这样做不会威胁普鲁士和德意志联邦。

他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薛福成接下来的话证实了他的猜测。

“我们从未做过任何有损于普鲁士和德意志联邦的事情,我们所做的都是有利的事情。”

俾斯麦听这话的语气隐藏着责备。

仿佛在说,普鲁士却什么都没有做过。

“您怎么看维也纳和谈?”俾斯麦撤开了话题。

“大半个欧洲已经和我们宣战,我们对维也纳不感兴趣。”

薛福成显得很冷淡。

以俾斯麦老到的外交经验也使得场面出现了尴尬。

薛福成继续说:“我感兴趣的是您刚才提到的蒋益澧先生,您也许还不知道,他正在追求巴伐利亚的公主,太子殿下正极力撮合他们。

我想,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俾斯麦是一个不受威胁的人,但他现在不得不正视薛福成暗示的某些东西。

德意志的统一还没有最后成功,他要提防所有的危险。

薛福成清楚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如果普鲁士帮不到中国,中国只能自找出路。

这暗示中国可能帮助巴伐利亚实现自立,而脱离德意志。

(南部的巴伐利亚王国、巴登和福滕堡有法国人和奥地利人支持,要最后加入新德意志联邦仍需努力。

而奥地利仍然有实力和普鲁士再次作战。

任何细小的问题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战争。

)“只要维也纳和谈能够顺利结束,我们不会对法国妥协的。

国王和人民也不会同意割让土地给法国。

我们会明确的表达强硬的立场。”

俾斯麦终于抛出了他真实的计划。

“到时候,您就知道,您的选择是恰到好处的,您会感谢上帝给了您这么好的机会。”

薛福成笑着回答俾斯麦。

……第二天,维也纳和谈会场内,普鲁士代表当众表示,普鲁士虽然战胜了奥地利,但是普鲁士不要割地,不要赔款,只要和平。

普鲁士还表示,他们不要任何不属于普鲁士的土地,同样也不会出卖任何德意志的土地。

这次奥地利和普鲁士站到了一起。

所有德意志代表都起立为普鲁士的决定鼓掌。

法国人白忙了一阵,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巴黎的拿破仑三世气的大骂俾斯麦是个骗子。

3月27日,身在唐城的李健对波特兰的红军下达了突围命令。

作为掩护,同日,唐城骑兵越过唐城河主动出击打击美军。

西雅图则展开了全面反攻,力图夺回整座城市。

红军的大动作极大的牵制了美军的注意力。

第二天,波特兰的红军沿哥伦比亚河向西突围,海军再次出现在河面上掩护突围行动。

美军的兵力被牵扯在西雅图一线,无力阻拦。

在哥伦比亚河的入海口,包括平民在内的十几万人上演了一幕海上大撤退。

为了躲避红军撤退后可能爆发的种族屠杀,波特兰的亲中国居民在红军的保护下撤出了波特兰。

红军在离开时,放火焚烧了整座城市。

西路军统帅李将军在追击红军的关键时刻分兵赶赴城市进行灭火,使得红军在海岸线上顶住了美军的强大攻势,大部分军民得以从海上撤回唐城。

31日,美军东西两线兵团在西雅图正式会师。

鉴于敌强我弱,李健将西雅图大部分兵力撤回唐城。

只令杨虎生率一万人坚守西雅图西城区,部分海军炮艇留在西雅图作为海上支援。

这时,红军在唐城的总兵力已经有近20万,李健得以有效的在唐城进行防御作战。

在唐城北部,大批的预备役士兵正在征募、集结、武装、训练整编。

美军的主力开始推进到唐城河南岸,唐城红军没有在南岸作任何的抵抗,一路撤退,全部退守北岸。

美军没有足够多的船只渡河,只能等待。

唐城军民却在北岸挖好了战壕,筑好了堡垒等待他们。

大规模的阵地战不可避免的展开了。

3月底,南洋和欧洲、北美寒冷的气候大相径庭。

炎热、潮湿。

辜紫云驾驶着一艘大型西班牙帆船海燕号缓缓驶入马六甲海峡。

他刚刚在新加坡补给完毕,进入马六甲海峡随时可以看见英法军舰,虽然辜紫云的船挂着英国国旗,还是有英国巡逻艇要求辜紫云停船接受检查。

当然在英国人看来,这只是例行检查,这么一艘木质风帆商船不会有任何威胁。

好心的英国舰长在检查空隙和辜紫云攀谈,他提醒辜紫云,最近印度洋上很不太平,已经有好几艘商船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英国海军部经过调查,发觉一个多月前一艘中国籍军舰经过马六甲去了印度洋,英国人正准备围剿这艘胆大妄为的中国军舰。

并且加强了马六甲海峡的检查,预防这艘军舰通过马六甲海峡得到任何补给。

辜紫云和英国舰长并肩走在甲板上,英国舰长对辜紫云一口流利的英语很感兴趣,辜紫云适时地告知自己家族在南洋显赫的地位。

英国舰长当然对辜紫云的说法没有任何怀疑,辜紫云手里有新加坡总督亲自签发的通行证,有完整无缺的航海日记,船上的水手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货物是茶叶,甚至辜紫云的小儿子辜鸿铭也在船上。

这个小家伙在甲板上跑来跑去,活泼可爱。

一切都毫无可疑。

检查完毕后。

英国舰长和辜紫云告别。

走的时候他再次提醒辜紫云:“你一定要小心,遇到什么意外马上给新加坡英国海军部发电报。

前一段时间几艘意大利船载着几千名意大利人回意大利,听说也在印度洋失踪。

几千人啊!中国人真是残忍。

意大利可是中立国呢。”

说完这些,舰长摸了摸辜鸿铭的小脸蛋,离开了海燕号。

辜紫云送走英国检查军舰,心里高兴,想不到丁汝昌在印度洋干的有声有色,弄得英国人坐卧不安。

不过英国舰长最后和他说的话让他有些担心,他听说在中国的外籍军团已经解散,由加里波第的儿子朗姆以及德国的小毛奇率领返回意大利。

难道他们出了什么事情?按道理丁汝昌是不会伤害他们的。

他盘算着过一会给丁汝昌发个电报问问这是怎么回事情,另外提醒他英国人已经开始注意他的行踪了。

海燕号继续航行,辜紫云从舰首走回船长室,路过舰首一处舱室旁,他用手指敲了敲木质的仓壁,发出“嘣嘣”沉闷的声音,他得意地笑笑。

辜鸿铭跟在爸爸身后有样学样,也敲了敲木质的仓壁,同样是“嘣嘣”沉闷的声音。

辜鸿铭明白父亲为何得意。

傍晚的时候,和丁汝昌联系上了,丁汝昌说,朗姆和小毛奇已经平安的返回意大利,并没有遇到任何危险。

自己也很安全,只是军舰的煤快用完了,而他的运煤船在中立港口根本无法买到足够的煤。

辜紫云告诉他,自己可以给他弄到煤。

丁汝昌没有想到辜紫云真的开着一艘木质风帆船来到了印度洋,当初在吕宋岛的港口,辜紫云告诉他,他要另外开着一艘船去印度洋一起战斗,并且指着港口内一艘风帆船,说那就是他所需要的船。

丁汝昌真的以为辜紫云的脑袋出了问题。

后来他们在吕宋岛分了手,辜紫云通过他的好朋友,也就是辜鸿铭的义父英国人布朗买下了海燕号。

然后辜紫云开着海燕号到台湾接受改造。

按照辜紫云最初的想法,他能给海燕号合法的身份,这样就可以在暗中帮助丁汝昌。

所以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了,结果到了台湾,台湾造船厂那些工程师们在等待搬迁,手上没有活可干,正空得发慌。

他们也不管辜紫云能否用上,把好多好东西都装上了海燕号。

改造用了整整一个月,以至于延误了和丁汝昌商量好的会合日期。

辜紫云和丁汝昌约定了会合的地点后,调整航向,驶向印度洋深处。

在中国海,英国、法国、俄国的军事行动也全面展开。

法国人在越南南部登陆,占领了金兰湾作为进攻中国的前进基地,随后他们在香港登陆。

但是他们在广州的登陆行动遭到张之洞率领的红军的激烈抵抗未能成功。

英国人在台湾北部登陆,对上海等地做了试探性攻击,未敢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

台湾红军退守中部山区,伺机袭击英国登陆部队。

俄国人则在日本登陆,以日本为前进基地对中国北方沿海进行袭扰。

中国在中国海的海军力量很弱,可是陆军却很强大,且士气高昂。

红军在整条海岸线上严阵以待,让英、法、俄无从下手。

英、法、俄只能采取袭扰战术。

由于俄国和英国人相继在日本登陆,他们对日本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日本内部本来就是纷争不堪,现在就更加复杂起来。

日本全国大约有大大小小300个藩,政治势力概括来说有4股,朝廷派、幕府派、公武合体派(贵族和武士联合政权,主张改造幕府)、以及尊王攘夷派。

而这四股势力内部并不团结,派系繁多,关系错综复杂。

李健以他自己的认识对日本实施的方略,应该说从未正确过。

以前他在教科书上所学的日本历史片面而且简单。

一开始李健对日本态度强硬傲慢,后来又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自己帮助幕府派,必然能达到分离日本的目的。

等到得知英法即将进攻中国,匆忙的和日本缔结盟约。

当然日本从中日《上海条约》中得到了一定的好处,可是鉴于条约的不平等以及签约的时机问题,日本人对条约并不完全满意。

日本访华使团的人物许多是公武合体派人物,他们渴望借助中国的力量使日本强大起来,实际上在他们看来,中国之行的目的基本是达到了。

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强盛之势,和中国签订了条约,从中国那里得到了大批军事援助。

可是李健指定所有军事物资由使团副团长岩苍具视统一接收,并明确表示所有援助均得益于幕府。

这让支持天皇的小松亲王大为不满。

很明显李健偏帮幕府将军和支持幕府的公武合体派。

而尊王攘夷派的西乡隆盛就更加不满意了。

这意味着倒幕派将得不到一点好处。

这原本正是李健向要达到的目的。

然而他对形势的估计出现了错误。

回到日本后,岩苍具视有感于中国的发展历程,政治倾向于倒幕派,他开始频繁接触尊王攘夷派人物。

因而倒幕派也获得了大批军事物资。

从另外一方面讲,李健间接促使日本公武派中的激进派和倒幕派的和解与联合。

自井伊直弼在纪州派的支持在做了幕府大老之后,采取强硬手段对付倒幕派以及公武合体派。

拥立德川庆福做了第十四代幕府将军。

狠狠打击了拥立德川庆喜的一桥派。

很多人下野,流放甚至被处死。

这就是所谓的安政大狱。

可是1862年,井伊直弼被暗杀之后。

倒幕派以及公武合体派重新得势。

长州藩再次成为倒幕派的据点。

一开始,公武合体派掌握了幕府实权,越前福井藩藩主松平庆永担任政事总裁。

(因为福井藩是亲藩,按惯例藩主不能担任大老。

所以改为政事总裁。

)然而尊王攘夷派联络了三条实美等尊攘派公卿进驻京都。

一时间京都纷乱复杂,血腥暴力起来,尊攘派天诛组到处暗杀进行天诛行动,公武派与尊攘派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终于,在小松亲王访问中国的时候(1863年),公武合体派在京都发动政变将尊攘派驱逐。

孝明天皇公开说:“公武合体,携手治国。”

表明支持公武派。

松平庆永在他的政治顾问横井小楠的帮助下提出全面开放日本,学习欧美以及中国,实行政治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口号,主张改造幕府,以达到幕府与各藩联合。

在松平庆永的推动下有各藩参加的参与议会召开,会议的焦点便是开港(对外开放港口)问题。

但是,幕府将军和内部保守势力反对开港政策,幕府和雄藩意见对立,公武合体派出现内斗,松平庆永等主张开港的公卿下野,尊攘派得以卷土重来。

幕府却越来越不得人心,衰败之势无可挽回。

尊攘派中有远见的人放弃了单纯的攘外思想,主张推翻幕府,开放和改革。

这种思想和公武派不谋而合,两派越走越近。

岩苍具视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渐渐改变了他的政治主张。

此时,英法积极介入日本,要求日本脱离中国,支持对中国的战争。

至此,日本内部分成两派,一派支持中国,要求按照《中日上海条约》抵制英法,一派则支持英法,要求和中国作战。

可笑的是,李健支持的公武合体派大多支持英法。

特别是访中的公武派,他们和李健接触后,深感中国必将成为日本的威胁,积极希望能和欧洲列强联合,增强国力抵抗中国。

尊攘派本就是借助攘夷来达到推翻幕府的目的,如今李健支持幕府一表无疑,他们自然记恨。

所以大多数尊攘派持反对中国的态度。

支持中国的只有幕府将军以及保守派。

主张开放的松平庆永等公卿下野,保守派控制了幕府,加上英法俄的势力大肆侵入日本,引起日本人的反弹,攘夷不可避免的再次爆发。

3月的时候,长州藩保守派连续在长州藩炮击港口内的英法军舰,攘夷派天诛组四处斩杀外国人。

甚至放火焚烧了英国商馆。

英法俄为了更好的对中国作战,决定联合打击长州藩保守派势力。

于是,长州藩和英法俄正式开战,日本全国再次掀起攘夷**。

可是,长州藩的实力终究无法抵抗坚船利炮。

很快在英法俄的联合打击下,长州藩被迫投降。

长州藩藩主毛利迫于内外压力,只能向英法俄妥协。

处死了几名攘夷派家老。

派奇兵队领导人高杉晋作和英法俄和谈,承诺放弃攘夷,对英法俄全面开放长州藩的港口。

港口刚刚开放,便发生了英国水兵上岸观光调戏妇女的事情,还和长州藩的兵士发生冲突,双方大打出手,结果是英兵寡不敌众丢了11条人命。

英国人当然是大怒,认为应该好好教训一下日本人,对长州藩发出了最后通牒。

长州藩只有陪上笑脸息事宁人,对英国惩凶的要求,满口答应,说凶犯已逮捕,请英国人派代表到光明寺共同处置。

英国人以为是要把人犯移交给自己,不想到了光明寺一看,竟是20藩兵一字排开,一个接一个的切腹场面。

切腹的藩兵神色不改,甚至剖开腹肚之后掏出肠子掷向英国代表,英国人哪里见过这个世面,数人当众呕吐不已。

处置到第11人,英国人神经濒临崩溃,连连摆手说不用继续了,随即掩面而逃,余下的9个藩兵因此保住性命。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日本人已经完全屈服了。

在英法俄的打击**之下,日本各派逐渐倒向英法俄,公武派开始分化,一些重要人物频繁联络尊攘派,本来相互仇视的两派开始和解,准备共同推翻幕府。

英法俄对这种局面的出现自然乐见其成,表示愿意尽力帮助。

至此,日本政局内忧外患,错综复杂的局面,逐渐分化成旗帜鲜明地两派,保幕派和倒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