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神箭门 第六章 非鄞则婺
“在朝为官者,非鄞则婺。 ”郑清之侃侃而谈道:“鄞,指四明(今浙江宁波)。 婺,即婺州(今浙江金华),朝中大臣出自此两地者,十之八九,其中更以鄞人为甚。 ”
“等等。 ”闻言我不由一愣,说道:“大人是说在朝为官者,大多都出自两浙?”
“正是。 ”闻言郑清之不由疑惑地看了我一眼道:“置使大人平日想必只顾征战杀伐,少有关心朝中之事吧!老朽与卫国公(史弥远)均是出自四明不说,此外还有余天锡、袁韶等,可以说是四明仕宦甲于海内。 其余的也大多是婺州人,而外省的大臣在京为官者,可谓是少之又少,这些大臣又或是偏鄞,或是靠婺,全都不能成气侯。 ”
这又是什么道理!听到这里我眉头微皱,忍不住在心里怒哼了一声,就因他们是出生在两浙,便能领着丰厚的俸银,出入于烟花之地,居住于豪华大厦之中。 甚至他们还能对着边疆的军士指手划脚,支配着他们的生死。 而西川、荆湖与两淮地区的百姓却全都在那苦寒之地与外敌打生打死,却连入朝为官的资格都没有。
原来赵昀的身世和皇权都与四明是分不开的,赵昀能以赵氏疏族平民的身份入继大统,与四明人的帮助和支持有着绝大的关系。 赵昀少时,便由余天赐识拔,郑清之教育,最后更是由史弥远亲自主导策立一事。 也正因如此,赵昀才会在登上皇位之后对鄞人庞护有嘉。 无论反对派以多么激烈的语言攻击四明人,赵昀也从未动摇对他们地信任。 史弥远便趁势大力提拔四明人入朝为官,而四明人又提拔了一批与其联系密切的婺人,这才出现了这段非鄞则婺的四明人与婺人联合主政时期。
“卫国公尚在之时,朝中无论鄞人还是婺人,都唯卫国公马首是瞻。 ”郑清之没有注意到我脸上的表情,他顿了顿又接着说道:“而当卫国公谢世之后。 朝中便形成了鄞人与婺人两大势力。 鄞人以余天锡余大人为首,婺人则以贾妃为首。 此两大势力明争暗斗不止,这便给了以阎妃为首的宦官可乘之机,一年的时间不到,便让其完全驾凌于我等之上,如今更是培植亲信入相了。 ”
“宦官?”闻言我不由一愣,转头望向郑清之道:“按照大宋律历,宦官不是不得干政么?”
有鉴于唐代严重的宦祸。 是以有宋以来便对此防范极严,“宦官不得干政”已成为宋代地一项祖宗家法。 我在宋朝呆的时间到底也算不短,是以对朝廷地这项规定还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
“置使大人所言不差。 ”闻言郑清之不由叹了口气道:“但此例只怕要自今而破了,表面上以阎妃为首的一众宦官虽未参政,但朝中听命于他们的大臣已不在少数,丁大全便是其中之一,唉!宦祸再起,实非百姓之福啊!”
“为何竟会如此?”闻言我不由奇道:“皇上难道便任由他们干权乱政不成?”
宦官是什么样的人我心中十分清楚。 这并不是我歧视宦官。 事实上,宦官们身体上的残缺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理不健全,再加上他们自小都是生活在那种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皇宫之中,是以他们地性格大多都是心胸狭隘、贪婪无厌、外加阴险狡诈。 无数史实证明,一个国家的朝政若是被宦官所把持,那往往便预示着改朝换代的开始。 这其中有指鹿为马的赵高。 有善于察言观色的高力士,还有能够左右政局的刘谨、魏忠贤……
“皇上?”郑清之不由苦笑一声摇头道:“置使大人身在西川,对皇上的近况自是知之甚少。 如今的皇上,已不再是大人离开临安时所认识地那位皇上了。 ”
“何解?”闻言我不由奇道。
“大人有所不知。 ”郑清之无奈地叹道:“自端平之败后,皇上便逐渐丧失了当初勤政图治的锐气,如今的皇上已是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朝廷和后宫也就出现了一批窃威弄权之徒,如今朝政已是大坏。 ”
原来端平入洛的失败在临安竟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听到这里我才意识到。 原来临安的形势竟比我能够想像得到地还要差得多。 这赵昀到底不是做皇帝的料。 其身为一国之君,心理素质竟然差到这番情景。 当初大宋联蒙灭金国之时。 他就自大得好似天下无敌一般,不等休身养息便挥师北伐。 如今只是刚吃了一场败仗,便又丧失了信心而自暴自弃。
不过这却也不能全怪他,我很快又想起了上次离开前临安人那狂欢的场景,想来全临安的人包括大臣在内,大多都与赵昀有着相同的心态——就是这种暴发户心态。
“不对。 ”想到这里,我心中不由猛地一惊,倘若此时的赵昀已是沉迷于声色犬马,那他如何还有闲暇设计将我诱回临安?而且还十分明智地选择在半途截杀?若说此事不是赵昀所为,但截杀我等的部队又确实是只有赵昀才能指派的殿前卫,莫非……
“郑大人。 ”我猛地抬眼望向郑清之:“如今除了皇上之外,莫非还有其它人可以指派殿前卫不成?”
“大人的意思是说,皇上对此事并不知情?”闻言郑清之的脸上不由地露出了几分喜色:“听大人如此说来,老朽倒是觉此种可能性极大。 若在以前此事绝无可能,但如今皇上已是不理朝政,那么在宫中能使唤殿前卫地便至少有三人:谢皇后、贾妃、阎妃。 谢皇后一向知书达理与世无争,没理由会做出此等事,贾妃又抱恙在身神智不清,那么就只有……”
“阎妃!”
我与郑清之两人异口同声地叫道,两人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