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章 2012年的危机(1 / 1)

124章 2012年的危机

2012年中国美国都爆发了的危机,但世界没有变成末日,是因为这两场危机都在全世界人民的意料之中。

中国爆发的是地方政府支付危机。

前文已经说过,地方政府负债搞城建,经营城市,确实使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有地球以来最快的地貌变化。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宴席,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建设大跃进中,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爱人民的,不但没有为了建设资金而横征暴敛,还给大小商人普遍优惠、广大市民拆迁补偿。虽然有极少数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不可否认的事实是,99.99%家庭的财产都得到了增值。受点窝囊气算不得什么。

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地方政府,没有印钞权、收不了资源税,吹牛要报税(GDP上去了,给中央的分成是少不掉的。)、招商要优惠、上级招呼要执行、下级请托要理解……

2003、2004年的时候,城建小动动的时候,大部分地方就闹出了民工工资风波。当时是地方政府强敲银行竹杠,人民银行睁眼闭眼,先过了一关。

回过味来的地方政府们,开始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炒地皮、搞贷款。

房地产价格的一波涨势,果然使政府财源广进,但作为一名经济界人士,我不能不为政府说一句话,土地收入虽多,政府的投入更多(中小城市大致为1比3,大城市可能接近些。)——政府花的不是钱,是承诺。

还有三分之二的钱从哪里来?拖欠、贷款。

BT、BOT、分期付款、土地置换、有钱就给……拖欠民营企业的钱,官员们还是很不好意思的。如果你有机会了解到一些工程的造价,请一定要理解。

贷款的钱,就来的很大很爽了。先是国开行创新业务,大手笔发放城建贷款。其它已经羞羞答答上过床的大小银行看到连雷声都没响,自然跟进。直至08、09、10年的贷款大跃进。贷款给地方政府,大家理解为约等于买国债,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吗,收益可高几倍(贷款本身利率高,相当一部分能转化为存款,密切和政府关系……)

到了2012年,问题来了,当然不是中央政府掐地方政府的脖子,不许银行继续贷款了。而是银行没钱可贷了。

地方政府预算中,一向是用银行增加的贷款来支付贷款利息的。还有新的项目、中央命令给公职人员、退休低保群体加的钱,也是需要增加贷款维持的。2012年,房地产价格泡泡还很结实,但成交量是再也刺激不起来了。无地可卖。

中国的银行一向不差钱,就是在1995年国有企业改制潮以后,人家说中国的银行已经技术上破产十几次的时候,我们的银行也不差钱。但2012年是个很奇怪的年份,经济不温不火、财政货币政策都宽松有余,但存款余额就是增长不起来。

道理很简单,通货膨胀预期和产能过剩(包括房产)一直并存了四年,大家拼了命能收购的只有通用原材料。囤积的物资一多,自然货币减少。新房贷减少,广大房奴正在努力还款。

国际热钱陆续流出。贸易顺差缩小,对外投资增大。恶性通货膨胀终于要来了。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预期中的通货膨胀2012年才来。这又是一条经济学定律,如果大众形成某个共识,那么要么结果错了,要么时间错了。

中国政府等待这个危机,已经等得很着急了。人民银行的钞票早就印好很久了。

救市,总要等到危机发生以后才行。所以,雷曼兄弟破产不能救,而国际集团和花旗就不能不救。

这次救市,就要比2009年的救市讲究一点。钱,以什么名目发,是有讲究的。

1995年的时候,是收购四大国有银行坏账,如果现在收购银行的政府贷款,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基本上是合理合法的。副作用一,便宜了银行,现在的银行可不全是国有;副作用二,收坏账,好帐也会变坏,全收,通胀率可能会突破三位数;副作用三,地方公共投资宣告结束,将直接进入经济衰退(国企坏账可以改制后继续融资,政府坏账后再继续融资,通货膨胀将达四位数);副作用四,弱势群体将崩溃,2012和1995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是降落,一个是起飞。

学美国救市,以借钱为主?谁准备还?

中国的政策仍然是组合拳,发一点地方债,多分地方一点成,人民银行支持财政一点,提退休提低保,增收财产税,主要是资源和房产税。输血和造血、止血同时进行,目标是20以下的温和通胀。

中国在以预定方针应对预定的危机。

美国却需要以超出常规的方式应对出乎意料的危机。

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恢复的情况比最乐观的经济学家所预测的都要好。但为经济决策者们鼓掌叫好的声音并不多。引发问题的东西还摆在那里,面带讥笑。

2012年美国危机引爆点仍然来自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