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只身入府(1 / 1)

吕布是我 巴司 1042 字 9个月前

袁术在遭受四面围攻的态势中,颓势隐现。

袁术必败。

到汝南我是轻车熟路,毕竟汝南是我军战略转移的第一站。

我明目张胆的出现在了汝南城外。

纪灵的军队就在城里驻扎。

我对守城的士兵表明了身份,要求会见纪灵。

守兵急忙去禀报纪灵。

不多时,城门敞开,守兵回说,纪大将军邀请我入城一谈。

我名义上还和袁术处于敌对的双方。

纪灵不肯出城与我相见,却要让我进城会面。

他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我毕竟是一方势力的统帅,进入敌方驻扎重兵的城池,危险难以估计。

我回首看看身后的一百亲卫,跟我入城,若是发生意外,他们就会横尸于此。

我吩咐他们留守城外,由我独自入城。

众亲卫下马跪求,抽刀以自戮相威胁,不愿听从我的命令。

我看着他们,眼中隐现泪光。

这真是一群好男儿。

我不再犹豫,带着他们一起进入城内。

汝南的长街两旁,站满了纪灵军的士兵,个个抽刀出鞘,长枪在手。

我们在一路刀光枪影中,到达了城守府。

城守府更是里外三层布满了纪灵军的精锐。

我和众亲卫下马,要进城守府。

门前一名将领将我们拦住,要求我们交出武器。

众亲卫大怒,交出武器,就是要我们任人宰割。

我制止了他们的冲动,将自己身上的武器留给了他们。

我让他们在府外等候,我要独自去见纪灵。

我严令他们听从,跟随那名敌军将领只身进入城守府。

府中的大堂,一名将领正在等候。

远远的我就感到一缕精光向我看来,我不动声色,一直走入大堂。

大堂内的将领,虎背熊腰,粗硕豪壮,一双虎目,精光闪烁。

我含笑注视着他,并不说话。

“温侯果真是人中之龙,气势非凡。”纪灵开口了。

“纪将军不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次我前来是为你家陛下着想。”

“哦?温侯请讲。”

“如今的形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你家陛下面对曹操和刘备的联军必败,何况还有孙策在江南的威胁。你家陛下兵败以后,唯有退到汝南来还算安全,因为刘表,张绣和我,都不想曹操趁机坐大,我们不愿意看到你们彻底灭亡,我们不单不会攻取汝南,反而会拖着曹操的后腿,不让他尽全力。”我表明了态度。

“温侯让我怎么相信呢?”

“哈哈,我进城来见你,还不算诚意吗?”

“就算如此,温侯又怎么肯定我皇一定会兵败呢?”纪灵还是跟我绕圈子。

我心里不禁有些怒气:“袁术什么货色,你比我还清楚,你若想跟着他一起找死,我不管,可你不想想汝南这数万的将士,想想寿春和汝南境内的百姓,他们该死吗?我带给他们一条活路,至于这条路是不是可走,就在你一念之间。”

纪灵闭上了眼,不再说话。

我一直在等,等他想通其中的关键。

纪灵对袁术忠心可嘉,不愿意背着主公和我们进行合作,这是情理之中。

可让陷入疯狂的袁术同意与我们合作,有点不太现实。

那么在将士,百姓的生死和对主公的忠心面前,纪灵会怎么选择呢?

纪灵是一个正直的人,体恤下属,受将士的爱戴。

纪灵治军严格,他的军队从不祸害百姓。

我打听清楚纪灵是这样的人,才有心要赌一把。

很多事情,因为人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假如我面前的人是曹操,那么我绝不会和他谈什么合作。

纪灵终于睁开了眼,他对我说:“温侯想我怎么做呢?”

我心里一喜,我没有看错纪灵。

“我不要求你做什么,只是希望你在大义面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接着说道:“现在我就去寿春,看看能不能保住你家陛下的性命,能不能从曹操和刘备的手中救出寿春的百姓。”

我们换上了纪灵军的军服,拿着纪灵为我们准备的通关令牌上路了。

我们一路小心谨慎,没有引起沿路袁术军的怀疑,他们都以为我们是接到军令去往寿春的。

轻骑快马,我们马不停歇,加紧赶路。

数日之后,我们接近寿春城。

派出卫兵打探消息,得知近日袁术军与曹刘联军又大战一场,袁术军大败,兵退五十里。

寿春危矣,按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少时候,联军就能打到寿春。

此时的袁术缩在寿春城里,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怎么都想不通,曹操和刘备这对冤家怎么就能联合在一起了呢?

还有他从心底恨死孙策这个反骨仔了,危难时刻,不来帮忙不说,还打着为汉室除逆的旗号,准备来讨伐他。

再就是刘表这个老家伙,此刻也是落井下石,派兵到了他的汝南。

袁术心里这个冤啊,不就是称个帝嘛,招着谁了,惹着谁了,这帮家伙怎么联合起来要置他于死地。

眼看战局不利,他想起他那个庶出的哥哥来了,他派人送信给袁绍,想让袁绍出兵进攻许都,威胁一下曹操的大本营。

袁绍接到了他的求援信,可他对出兵许都实在是不感兴趣,他的首要目标是彻底消灭公孙瓒。

袁绍以北方战事紧要为由,拒绝了袁术的要求,将信使又打发了回来。

袁术听到袁绍拒绝的消息,欲哭无泪,这天下真的没人能帮他了。

我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寿春城。

进城之后,我们就相互分散,隐藏起了踪迹。

袁术想不到我在打他的主意,并且已经到了他的眼皮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