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大好局面
从上海返回奉天之日起,李若风就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把把握战场先机。就兵力上而言,他比日军具备相当明显的优势。即算把29军安排在天津驻防,用手里的39军、40军和30军三个军近二十四万机动兵力,肯定可以在北线战场寻求战机。
奉天事变之后,关东军抢占吉林不再积极主战,李若风也乐得抓紧时间整编训练部队,尽管知道占据铁岭的关东军早晚都是颗钉子,但他也没办法,因为他比日本人更需要时间。
现在日军投入其举国兵力的一大半来进场东北战争,从某方面而言,已经达到了李若风最初始的战略意图,双方军队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再各自躲回老窝休生养习舐伤口。
这一战只要把日军的主力师团都耗得差不多,最起码在五年之内日军绝对不敢再发中国发动战争。
现在的中日双方格局,已经与历史大有不同,打好这一战,李若风乐观点估计的话,他甚至可以拖到1940年二战暴发后之后,再根据当时的世界格局,以决定未来的对日方略。
战争不是玩家家,拼得的是双方的国力和工业水平。现在的小日本并不比中国强太多,虽说基重工业比中国先进,但有了李若风的金手指,顶多五年之内,他有就信心把日末甩开一大截。
海城地区战略纵深有,但宽度不足,且还要面临日军强大的海军舰队的威胁,所以李若风根本就没去考虑与从旅顺登陆的日军本土主力师团会战。
安东地区同样离海太近,不比奉天、铁岭这类似乎内陆地形。
在对铁岭作战的关东军五个主力师团进行战略包抄的同时,李若风给国防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马占山下令,命其在黑龙江的两个军六个师近十五万部队,向吉林北部发起牵制式进攻,使得吉林关东军无法把还没完成扩编的八个师团的兵力全部投入辽宁战场,不得不分出五个师团固守吉林北线,防止国防军来个南北夹击,一举收复吉林全省。
其实真要说起来,这不过是李若风虚张声势的无奈之举而已。由于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把北边的苏联当成敌人,因此自然不敢把黑龙江的全部兵力投入到对吉林日军作战。不然的话,以老毛子的无耻,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像占领蒙古那样侵入黑龙江。
虽说李若风知道历史上苏联并没有在中日战争期间入侵过中国北部省份,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已经与历史中大不一样,李若风不再敢以原来的历史为依据来确定对苏战略。
要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英国、美国、法国对中日之间暴发的战争一直保持中立,但现在这些列强国家却在暗地里支持日本,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微妙变化,不能不能李若风对作任一个战略决策如履薄冰。
现在的局势,使李若风不得不全力加紧跟德国的结盟。他知道希特勒是个疯子,但无论老希怎么疯,也祸害不到中国,相反,中国表现出来的实力越强,越能加强跟中国的军事同盟友好关系,而不会像历史上一样选择跟小日本结盟。
李若风知道现在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靠不住,相比之下选择德国,比选择英美等国要强得多。
历史上如果苏联没跟日本签定苏日互不侵犯密约,日本就不可能把其全部兵力投入到侵华战争,因此,在李若风心目中,苏联也是小鬼子的帮凶,对这只北极熊,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得打倒踩死!
世界格局的变化,让李若风提早把核工业计划纳入日程,他相认,跟希特勒合作,凭德国的先进工业进技和科学技术人才,加上他的先知理念为指导,百分之百可以抢在美国之前把原子弹弄出来。
现在,他和希特勒已经建立密约,在新疆的罗布泊开始筹建核试验基地。
而且,德国已经派出一支由一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六艘驱逐舰及相配套的补给运输组成的远东舰队,穿行在印度洋中,目的是中国的青岛。
借助德国的现有海军力量,来训练中国的海军,这也是李若风的战略计划之一。
和希特勒所想的一样,李若风需要一个强大的德国在欧洲牵制英、法、美、苏,而希特勒也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在远东牵制他所认为的邪恶国家。
用贬义的说法,李若风和希特勒现在是一拍即合,确立了中德共同瓜分欧洲和亚洲的宏伟蓝图。
受梵尔赛条约限制的德国,有了李若风的金手指,把其原本与苏联合作的所有军事工业技术全部搬到了河西行省和新疆。
利用中国的丰富矿产资源,把钢铁冶炼加工成半成品,部分运往德国进行深加工,一部分则留在中国继续加工成各类武器上面的零部件。
美国现在大概已经意识到李氏财团在1929年-1932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扮演了一个疯狂抢劫掠夺美国工业资源的不光彩角色,因此,导致了中美关系的僵化。对此,李若风也没太当一回事,反正该抢的已经抢得差不多了,现在,李氏财团战略重心已经调整,变成了跟德国的全面合作,而且把财团在美国的众多不受美国政府和军方管制的轻工业企业往中国迁移。
美、英、法等列强的暗中打压、支持日本,激怒了李若风,他抛开所顾虑,不顾一切全力与希特勒进行各方面的合作。
中德双工业资源的整合,使得德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双方合资成立的帝国公司,投入的第一个拳头产品就是尼龙。这个本该属于美国杜邦公司的技术,李若风原打算是跟杜邦合作,现在却被美国的愚蠢行为导致这个技术变成李若风和德国合作。相信在未来的五年中,光尼龙产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使中国和德国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
当然,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李若风自然更是不遗余力,希特勒憎恶犹太人,李若风就张开怀抱,把德国的犹太人,甚至包括欧洲的犹太人,大量往中国北方各省移民。
大大小小的各种技工学校,在中国北方的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涌现。
北方各省大批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工,特别是公路铁路的修建,使得大批的农民转为工人,为中国北方大型农场主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自东北战争暴发后,老蒋一直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对中国北方的各个大开发大生产的地区进行巡回视察。北方政府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老蒋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是有办法的,跟张汉卿、李忠国结拜成兄弟,是这他一生当中作出的最英明决策。
老蒋现在不再像历史中那样对日软柔,虽说他还是坚持攘外必须安内的国策,但李若风、张学良现在忙于东北战事,安内的工作只能他自己继续单干,不过,在动员号召支持东北抗战的问题上,老蒋还是出了大力的。
既然老蒋改变了对日态度,李若风也给足老蒋面子,考虑到现在中国太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在跟北方抗日民主政府所有常委商量下,北方抗日民主政府宣布更名,成为北方联合行署,隶属于南京国民中央政府的节制,但是,国民政府不干涉北方联合行署的内政。
北方抗日民主政府的更名,称得上是老蒋在政治上的一次成功,他的政治地位达到空前稳固最高峰值。
中国国内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都知道老蒋和张汉卿是八拜之交,李忠国是张汉卿的结义兄弟,这么算起来,老蒋和李忠国自然也能算是结拜兄弟。兄弟的兄弟当然也是兄弟,于是,在中国政坛出现了一种说法,蒋、张、李三人团,成了中国国民政府名义上不存在,但实际上却成立的最高三人团。
对李若风作出的北线大反击计划,老蒋也是大力支持的。日军在上海作战的第9师团现在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跳不了多久。历史上倒向日本的汪兆铭,现在似乎也看到了日本并没有他想像中的强大,而中国也没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弱小,除了在江西、两广和四川还存在部分不和谐的因素,现在的中国境内,绝大多数地方已经形成了国民政府政令通达的大好局面。
一个行之有效的政府,一旦把战争机器开足马力运转,其暴发出来的能量说它是核聚变也不算夸张。
老蒋现在大概是被李若风给忽悠了,因为李若风口头上答应老蒋,只要把东北战事稳定下来,就可以调派国防军进入江西剿匪,而老蒋也因为先后四次围剿都全部失利,对江西赤匪越剿越壮大很是害怕,既然李忠国答应他将来联合中央军入江西作战,老蒋现在也就暂且把心放宽,分出大部分精力来支持东北抗战。
也正是因为有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政局,才让李若风敢下决心对北线日军发动战略大反攻。不然的话,前方作战后院失火,神仙也没办法。
有了德国的支持,现在中国的铁路运输能力一天比一天强大。从各地征集、筹募的各类物资源源不断的往东北输送,再通东北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百万运输大军,将这些物资送到前线作战部队手中。
这次北线反攻事关重大,李若风想都没多想就把直属第一集团军两个王牌军39军和40军顶了上去,而把30军当成总预备队。
内蒙原属归绥管治,是傅作义的地盘,把归绥政府并入现在的北方联合行署后,内蒙自然也就成了国防军的防区之一。
有了内蒙为通道,最北边的黑龙江不再是孤立的,这为此次大反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