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零三章 意识形态问题(1 / 1)

这第一个发言的,不是别人,正是左都御史江辛岳,他环顾左右说:“报纸此事,我看必定会惹得胡乱议论,诽谤丛生,干扰朝政,未见得好。”

随即所有人屋子都将目光投向李佑,江总宪出了招,下面该李佑接招了,且看李佑如何驳斥回来。

李佑早有腹案,坦言道:“开办报纸,乃是广开言路,让各方之声罗列于上。通过报人之笔,叫民众知晓朝廷之意,再叫朝廷知晓民生之难,朝廷有何惧哉?别人可以发文,朝廷官员也可以执笔投稿,真理越辩越明,怎能说是胡乱议论,诽谤丛生?”

作为言官头目,江总宪当然要维护自己的部门利益,闻言便不悦道:“百官有司各负其责,言路自有言官专责,风宪已遍及天下,何须另行多此一举。”

李佑质问道:“太祖皇帝诏令天下军民皆可上书通政司,开由下及上言路之先河,大中丞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么?报纸之意,本就取自太祖圣意,特为新开由下及上之言路,与科道互为补充而已。”

江总宪哑然失语,李佑都搬出了太祖皇帝当幌子,委实不能再答话了,否则怎么答都是错。

又见袁阁老语含不屑道:“朝廷治理百姓自有法度,宰辅六部均衡政务调和鼎鼐,循道而行即可。要这七嘴八舌的报纸作甚,不在其位不通其政,若都是外行人,那事情是吵不出结果的,纯是朝廷掣肘。”

虽然其他大多数人还没有发言表态。但是李佑可以感受得到,这些大佬大都是不太同意的,只不过暂时没有明说出来。可能也就卢阁老与赵天官因为他李佑的缘故,抱着半信半疑心思中立。

这情况并不是别人为了反对他李佑而反对。事情本身也许并不是很大,但这其实是潜意识里对新生事物的保守心态作祟。

或者大佬们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此事可能会涉及一些权力再分配问题。更得慎重。要知道,舆论也是公器的一种。朝廷舆论大都在科道手中,而打算办报的国子监是礼部名下主管的,这其中…

比如现在发难的袁阁老可能就掺杂了这类私心。因为礼部海尚书是老对头彭阁老援引上任的,现在更是彭阁老在六部中的独苗。

李大人做了三年半的官员,第一次如此直观的感受到思想差异。此时他还忽然意识到,这次他所面临的状况与以往似乎有所不同。不再完全是个人意气相斗和权力角逐,而是带有了政见之争的色彩。

而且没什么人真正支持他的政见之争,连靠山们都抱着疑虑。所以今次真正的对手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朝廷大员们普遍的观念和心态…李佑心有所感的叹道,杀人容易诛心难。

冲动是魔鬼啊。他现在有点后悔了。从做官技术的角度去考虑,急急忙忙的鼓动监生,同时将报纸赶工上马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制造个人声望,另一方面,可以把压力转移给朝廷,减少自己的责任——谁也怪不得本官,本官已经尽职尽责尽力了,以后国子监再出什么乱子都是朝廷的责任。

但他却忽略了报纸这种行业的特殊性,这已经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政治性问题了。甚至可以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涉及到朝廷、官员和民众的权力和权利问题,往深里追究,还有可能牵扯出天子,那就更加复杂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他这回真的是自寻烦恼。想至此李大人不由得打了退堂鼓。与人相斗,他并不害怕,但是想挑战规矩和传统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如今自己已经把新开言路、报纸养士的呼声喊了出去,名头也树了起来,无论下面能不能继续进行,关系不是很大罢?反正恶人由朝廷做了。

根据印象里的普遍历史规律,行业先行者不审时度势的话,下场都好不了。李大人仿徨不已,半晌无言,陷入了纠结之中,同样半天没说话。

不过看在别人眼里,却有种事有反常即为妖的古怪感。面对袁阁老的质疑,他竟然发起呆来,这是怎么了?能将李佑这张嘴封住的人,应该还没有出生罢...

在李佑身上吃过数次亏的袁阁老没来由的暗捏一把冷汗,这莫非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上一位曾把李佑逼到闭嘴不说话的人是段公公,他的下场大家都看到了。

这时候与李佑站在一处的石祭酒突然开口,打破了僵局,对着江袁阁老反问道:“在下觉得,阁老此言差矣!若国子监不办报纸,难道就没有争论非议掣肘了?”

石大人一言既出,满堂诧异。一是诧异以唇为枪、以舌做剑的李佑完全没有发言反驳的意思。李佑居然缩了!居然缩了!

二是诧异石祭酒的态度,难道不是他管不了李佑,所以才无奈向朝廷请示的吗?这点大家都还可以理解的,怎么此刻又站出来质问袁阁老?

惊诧时无人应话,石纶便继续不急不慢的说:“在座诸公的心思,本官斗胆窥得一二。在报纸这件事情上,诸公见识未免短浅了些,窃以为不可去取也!”

石大人第二句话出来,连大树御史、廷杖诏狱双成就首位获得者、大明言官形象代言人、朝中公认敢言的李佑都想要五体投地的膜拜了。

石祭酒是倾向于在国子监办报的,无论于公于私都有益处,石大人没道理不同意,只是在方法上有不同意见,对这点李佑心知肚明。所以刚才石大人站出来反问袁阁老时,李佑并不吃惊,但石大人这第二句话,实在太扑街了。

他李佑再肆无忌惮,但心里的底线还是很门清的。一码是一码,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从来没敢放过“你们六大学士和九卿都没什么见识”这样横扫一片无幸存者的地图炮啊。

这石祭酒乱放地图炮,莫非是为了拉自己下水?还是故意反水充当猪一样队友的角色?李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悄悄地挪动站位,远离了石大人几步。

却说诸位大佬,涵养好的充耳不闻,涵养差几分的如袁阁老忍不住怒而拍案,呵斥道:“石纶你放肆!”

石祭酒对袁阁老的斥责无动于衷,脸色很平静,又环视众人问道:“诸公可曾记得,当年东林书院、复社之事?”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百年,但读书人哪有不知道东林书院和复社的?有聪明的人即刻之间就隐约猜到,为何石祭酒突然提起东林党和复社,因为这两者都是在野读书人发起并壮大起来的,很是把持了公众舆论,而且牵连极广声势浩大,朝廷也奈何不得。

石大人自问自答道:“东林、复社诸般人等在民间以清议操弄舆论、裁量人物、树立门户,以至于到了左右朝政的地步,在座诸公不引以为戒乎?”

徐首辅直视石祭酒,“那又如何?石大人休要危言耸听。”

“在下多年地方为官,唯在姑苏记性深刻。当时满街传遍流言,民众愚昧莫辩,偏又好生议论,以至于连在下这参政也遭遇围攻受辱,在座诸公不引以为戒乎?虽无近忧,但见微知著,若放大到天下,但难免再有东林之事重演!”

石大人谈起自己在苏州险些被不明真相民众围殴的往事,虽是自曝其丑,语气却平淡的很,仿佛说的是别人之事,仿佛另一个使坏暗算他的主角并不在旁边。这让李佑颇是目瞪口呆,这石大人心理素质真是强到了一定境界。

石祭酒侃侃而谈,“如此在下便有所悟,朝廷与民众之间并不通畅,这不是好事。民间各种议论繁杂,富裕地方尤甚,文风盛行的地方最甚!但可虑之处在于,虽然各说各话的有百家之言,但民众议论中并没有朝廷之言,公论皆出于野。诸公不以为虑乎?”

朝廷的只有邸报、布告,不过照抄政令又流传不广、枯燥干涩,对民众委实没有什么耳濡目染之效!在下苦思其道,直到李大人提出办报,方才豁然开朗,民间抄报盛行,那自然也可以出官报。什么是教化,这就是当今世道最大的教化!诸公以为然否?

在下想来,有了官报,好处有四。第一,广开言路,疏通民意,须知民意如山川,能疏不能堵;第二,把持舆论,以正道引导人心;第三,收拢不能入仕之读书人,特别是其中出类拔萃者;第四,扬善隐恶,教化风气。诸公以为然否?”

大学士们和九卿们听着石祭酒的话,心里深思一遍,不禁纷纷点头称是。不愧是声誉卓著的石大人,道理极其公正,确实是一心为朝廷着想。

只有李佑大惊失色,这不对头!他是要办带点针砭时弊刺激眼球的都市类报纸,听石大人这口气,是要办成朝廷喉舌啊!

这时候,首辅徐阁老发了话,“办报之事,可以试行,以石祭酒为总裁,诸君以为如何?”

“好!”有数人赞同道。

李佑悲愤的望向石祭酒,堡垒果然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他石大人竟然背叛了革命,窃取了胜利的果实!这两日看他在自己面前连连吃瘪,于是便疏忽大意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