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千古一帝明武宗(1 / 1)

明朝第一弄臣 鲈州鱼 1700 字 8个月前

“说起来,京中施政也有疏漏之处,愚兄听说,皇上答应了宁王恢复护卫,此事可当真?”唐伯虎的忧虑尽去,可王守仁的眉头却又皱了起来。

“当真,是皇上一口答应下来的。”唐伯虎点点头。

“可据我所知,当今登基前后,那宁王本就有些不安分,如今再得了这样的名义,难保不届时岂不有生灵涂炭之虞?”王守仁急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小弟也曾提出谏言,明言此时,甚至都没避讳……可皇上却……,唉,伯安兄,你可能不知道皇上的性子,除了谢兄弟之外,他若做了决定,就没人能劝得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唐伯虎重重叹了口气。

“皇上说:让他只管放马过来便是…

”想起当日的情景,尤其是正德脸上的表情,唐伯虎这一次是真的无奈了,他连连摇头,苦笑不已。

谋逆是什么意思,天下人都知道,无论哪朝哪代,谋逆罪都被朝廷法律列为最严重的罪行。

与此同时,帝王们也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草木皆兵的大动干戈,惩罚更是严厉无比,诛九族那是一定的。

所以,唐伯虎觉得自己敢于直言就已经很夸张了,要不是跟正德相处日久,知道这是个不拘小节的主儿,他甚至都不敢直说。

那可是谋逆,若是在弘治朝,这种谏言八成会被政敌当成把柄,以谋逆构陷藩王,就算是阁臣也得喝一壶啊。

不过,显然正德比他想象的夸张多了,用不拘小节完全没法形容,称之为千古一帝还差不多。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古往今来,恐怕也只有当今这位万岁爷,会在臣下谏言说某藩王可能谋逆的时候,会漫不在乎的说什么“随他去。或者“只管放马过来,之类的话了。

谢兄弟真有先见之明,说皇上是堪比汉武帝的霸主,别的先不说,单说他这股子豪爽劲,就已经前无古皇后无来帝了。

“??

……”

不光唐伯虎被震到了,即便是王守仁这样的大贤,听到了唐伯虎转述的豪言,也是觉得有股子浓浓的霸气扑面而来,一下就把他给砸迷糊了。

不怕谋反的皇帝?呃。不对,应该说不把谋反当回事儿的皇帝,历数华夏几千年,恐怕也只出过这么一个,确实独一无二啊!

难怪呢天津那一战,自己还以为谢贤弟另有谋算,因此才把方晓谋逆之事按下不提,可结果却是这样,原来皇上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而且,谢贤弟在辽东行此逆天之举,获得了如此高的声望,事后却不紧不慢,一点都不着急,原来他早就胸有成竹,因为他了解皇上的性子,知道引起猜忌的可能性很低。

一个个疑团迎刃而解,王守仁也不知该作何表示。他以前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谢宏身上,总觉得正德是受了谢宏的影响,这才有些怪异,可现在看来,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嘛,这哥俩根本就是两个怪胎,没有最怪,只有更怪!

摊上这么一个皇帝,也不知是福还是祸,王守仁在心中暗叹一声,尽管也会引起不少麻烦,不过总体来讲,应该算是福气吧?至少在施政的过程中,不用考虑功高震主那些有的没的了。

“不过伯安兄也无须多虑,关于藩王,乃至宗室,谢兄弟早就和皇上商量过,近日内就会有旨意了。”

王守仁半响无语,唐伯虎也不以为意,听到正德的答复的那一刻,他的比王守仁的反应大多了,当时他好悬没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是他没城府,只是对方太奇葩。

“解决藩王和宗室?”王守仁又被吓了一跳。

在辽东的时候,他和谢宏曾经讨论过,认为大明有几大痼疾,儒家独霸朝堂是其中之一,藩王问题的严重性也全不在前者之下。

而且士人的腐败虽然很严重,可终究还是有相当的进步意义的,若说士人阶层正开始妨碍到大明朝的发展,那么大明的宗室制度,就属于那种从来没起过任何积极作用的制度。

这项制度建立的时候,本着的原则就是维持稳定,朱棣吸取了靖难的教训,意图将同室操戈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如果说,没有正德朝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他确实算是实现了目的,在永乐年以后,藩王造反,只有正德朝有发生过,当然,这一点谢宏并没有说出来,王守仁也不会知道。

可是,只有这点益处是远远不够的,以史为鉴,每个王朝到了中后期,都会苦于财政问题,而庞大的宗室往往会在这个时候雪上加霜,加速那个王朝的崩塌。在这一点上,大明的宗室制度没有丝毫解决的方案,反倒有加重的迹象。

藩王、宗室不能离开居城,地责官员可以监视这些人的行踪,却不能控制他们的行动, 也就是说他们就像是一群被憋在笼子里的猛兽,在笼子里可以不受拘束的肆意妄为,以作失去〖自〗由的发泄,对地方上的祸害可想而知。

同时,他们也拥有和士人一样的特权,那就是名下的产业可以不交税,所以,兼并土地也不光是士人在做,这些朱家子孙也同样在挖大明朝的墙角。

挖墙角还不算,国库每年还要拨付相当的傣银给那些宗室们,给本来就不富裕的明廷又增加了一笔负担。

所以,王守仁很清楚,藩王宗室这项痼疾造成的危害,并不比腐化的士人阶层小多少,想解决的话,也是一样的辣手。

“这事儿其实也是一举两得的”唐伯虎意泰神闲的模样,跟他说的沉重话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王守仁更加惊异了。

“学院?用学院解决宗室问题?”这两件率似乎不搭边啊?王守仁有些迷惑。

“不错,皇上认可了谢兄弟的提议,不日就将下诏,许可天下藩王进京,并且入皇家学院观摩,若有意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留在书院当教习或者学员……”

“他们会乐于留在京城,安于在书院做学问?”唐伯虎的回答解决了王守仁的部分疑问,可却又带来了新的疑团。

“应该可以吧?”唐伯虎想了想,有些不确定说道:“谢兄弟离京之前,就有这个打算,还举了几个例子出来,今年钱提督令锦衣卫去调查过,发现细节虽有出入。可大体上却差不多。”

“哦?愿闻其详。”王守仁眉毛一动,急急追问道。

“谢兄弟说,郑王朱厚烷酷爱音律,怀庆锦衣卫的回报证实了这一点,说郑王爱音律,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早晚若不能抚弄一番乐器,便不能安寝,与谢兄弟所说并无二致。”

“郑王?谢贤弟连河南的事情都知道?”王守仁当然惊异了,这种事别说他,就算是宗人府的官员也未必知道啊,结果谢宏一个从来没去过河南,没跟藩王打过交道的人居然一口道出了,这还不吓人?

“是啊,小弟接到回报的时候,也是心中震骇呢,谢兄弟的神异处,实在是道之不尽啊。”唐伯虎心有戚戚的附和道。

因为亲身经历了,所以他比王守仁的感受更深刻,当时谢宏就是那么随便一想,然后随口一提,结果就真的是这样,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掐指一算啊!

其实谢宏并不知道郑王到底是谁,他只知道,发明十二均律的那个朱载*,好像是什么政恭王之后,可他打听过之后,发现明朝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恭王,于是只好随口说了个郑王,结果还真的蒙上了。

实际上,前世的历史上,朱载堵的老爹就是郑王,他得罪了嘉靖,因此被圈禁,之后得了个政恭王的名头,所以才有这个误会。

这年头讲究一个家学渊源,谢宏也琢磨着,朱载堵既然是宗室,平时也不能乱跑,音乐才能八成也是出自于家里的熏陶,于是就有了这么个猜想,结果还让他给蒙对了,引起了两大才子的惊异。

“还有兴献王,谢兄弟说,兴献王喜欢炼丹拜神,结果安陆州的锦衣卫回报……”

“音律还好说,珍宝斋中有不少新乐器,又有了音乐学院,郑王若是酷爱音律,想必会乐不思蜀,可这神仙之道”想不明鼻干脆就不再去想,再匪夷所思,还能有辽东祭天那一幕神奇?王守仁干脆考虑起了实际上的问题。

“炼丹学其实属于化学的一部分,说不定接触到了化学之后,兴献王就会发现自己的天赋呢?“唐伯虎复述着谢宏的话:“就算不是也不要紧,谢兄弟说了,京城的护国寺占地不小,正好拿来改造,把那些拜佛拜神的家伙都赶过去,成立一个神学院。”

“唔”这也算是思虑万全了,王守仁没话说了,他对神佛没什么感情,倒也不排斥这个提议。

“其他诸王,除了少数纨绔,大多都有些爱好,跟各个学院也颇有契合之处,就算那些纨绔的家中,也多半有些兄弟颇具才能,所以…”唐伯虎呵呵一笑:“正巧各个学院都是初建,师资力量都很匮乏,这不正是一举两得吗?“的确如此。”王守仁点了点头,没有谁喜欢做囚徒的,能有进京的机会,这些藩王中大部分都会欣然前来,若是有不肯来的,那不用问,八成是心里有鬼,这才不肯奉召。

只要能锁定目标,那只须令当地的锦衣卫严加盯防就是了,想来也不至酿成多大祸患。当然,这法子到底能不能让人甘心留下,还得看学院本身,不过,以谢贤弟的本身,这事儿应该也不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