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计(1 / 1)

第三章 第一计

《三十六计》与《四十五计》对比说明

一、《三十六计》多强调谋略的具体方法,《四十五计》多取决于谋略的心理运用。

二、两者对同一战例应用计谋的切入点不同。

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十六计》从“欲擒故纵”的角度去考虑;《四十五计》则从“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的角度去思考。两者对同一事例的切入点不同,但运用谋略并不矛盾,这是两者互补。同一战例并非单计应用,而是多计并用。

三、《四十五计》应用角度多元化。

《三十六计》原书每计只有计名、解语、按语,前后各有一文,没有相关的故事来源、注释、战例、按语阐释,现在看到的是后来编者加入的,而且只举了军事,政治两方面的事例。《四十五计》每一计都尽量从军事、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全面写出,以历史资料为依据,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后人在《三十六计》中把“指桑骂槐”牵强于军事战例,应用“声东击西”此计应多用于生活。

五、敌强我弱可智取,我强敌弱可用“威慑”,《三十六计》与《四十五计》在计谋上相互补充。

智慧创造奇迹

——《三十六计》之续篇《四十五计》

刘凯丰

前言

二000年秋,我偶然翻阅《三十六计》,觉得在其之外仍有被广泛应用的智谋没有被归纳总结,于是我开始查阅古今中外各种书籍,经过五年多的时间专心研究,总结出《四十五计》。其共分四篇:一、战略篇;二、战术篇;三、经济篇;四、生活篇。现精缩每篇各计献给读者,希望它能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难题,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用智慧创造奇迹。

第一章:战略篇

一、威慑战略

1、计名释义

威慑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团体或个人对外采取用以威胁对方的策略。

2、按语评析

二十世纪80──90年代,美、苏两国的核竞赛是典型的代表,通过军事、政治手段用以威胁、控制、左右发展中国家及贫弱国家。权利和财富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形成威慑。

3、用计例说

例一:李斯游说秦王威慑战略统一天下

李斯(?──前208年)是楚国上蔡人,他跟随荀况学习五帝三皇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他估计楚王不能成大事,他就到了秦国,被丞相吕不韦推荐为秦王的侍从,因此李斯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

李斯说:“如今秦国仗着强大的国力威慑诸侯,至今已经六代了,你不能让诸侯从新强大起来,相聚联盟合众,那时虽有黄帝的贤明,也不能兼并其他诸侯。”秦王采用了李斯的威慑战略,灭亡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例二:韩世忠单人独马气度迫敌万人降

韩世忠是南宋时代著名的抗金英雄,一次,奉命率所部人马去征讨叛将李复,其人马不足一千,而叛军确有数万,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式,韩世忠依然从容不迫,在第一次战役中,李复被杀,韩世忠乘胜追击,此时叛军仍有万余人,他感到以千敌万难取胜,

要从心里上震撼敌人。

于是他单人独马,夜里来到叛军营中,大喊道:“大军到了,你们赶快收起兵器,卷起铠甲,我可以保全你们的性命!”叛军恐惧,跪着向他进奉酒肉。韩沉着地下马解鞍,把酒和肉都吃光了,叛军看到韩世忠从容的气度,于是全部投降。

例三:狄仁杰威名退敌

公元696年,万岁通元年,北方契丹孙万荣率军功陷翼州,杀死刺史陆宝积,屠杀官兵数千人。契丹兵进而又攻打瀛州 ,整个河北为之震动,人心恐慌。武则天下诏擢升彭泽县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去平息战乱。

狄仁杰上任后知道,前任刺史孤思原因害怕契丹突然来袭,把百姓全部迁入城里,修补城墙,巩固城防。与此做法相反,狄仁杰上任后打开城门,让百姓出城耕作。他宣称,敌人离这里还很远,不必这样惊慌。如果敌军到来,我自有退敌之策,无须烦扰百姓。契丹听说狄人杰到了魏州,慑于其威名,未敢冒犯,不战自退。

例四:威慑权威----原子弹

美国经过六年的努力,耗资20余亿美元,1945年7月中旬至8月初,首批用于实战的两颗原子弹的零部件全部制造完毕。因两颗原子弹的外行一个瘦长,一个短粗,故取名为“瘦子”和“胖子”。

1945年8月6日9时15分,美空军把“瘦子”投向了日本广岛。45秒钟后,原子弹在距地面550米的空中爆炸。十亿度的高温 把一切变成灰烬,仅过两分钟,一个拥有34.4万人口的城市就损失了6万多人。相当于1004万吨常规高爆炸药威力的“瘦子”把4平方英里的城市化为乌有。

8月8日晚上,美国空军又把“胖子”投向了日本长崎,把该城的44%的地区炸毁。事后,美国战略轰炸统计局估计,约有3.5万人死亡,6万人受伤。

原子弹的威力从此成为美国威慑战略的一颗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