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一个愿打一个挨(1 / 1)

布衣仙道 步步修缘 1410 字 10个月前

开春入学?

李丰源此话一出,在大场地上,千数村民之间顿时炸开了锅。

开学?

入得什么学?

自然是学府!

王布衣在周围了解一番,脸上露出了奇异之色。

这个世界的学府,不像中国古代的学府,寒窗十年,考科举,中状元;也不像今朝的学校,上学校,考一个好的大学,毕业能找一个好工作。

这个世界的学府,被称为修仙的终南捷径!

为何?

中国古代,隋朝开创科举制,唐朝承袭,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但具备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走上仕途,发挥其作用。

唐朝皇帝曾说,天下才士如鱼,尽落入我的网中!

由此可见,科举制的作用。

这个世界的学堂的作用,和科举制相仿。

仙界的面积浩瀚无边,仅一州的面积就堪比地球陆地的面积,一些大州面积甚至超过了地球面积的总和。

如此辽阔的土地,浩如烟海的人口,仙宗收徒,又岂会在兆亿人口中一点点的慢慢挑选?

于是,学府诞生了。要想踏上仙途,需要上学府,百舸争流!

“这踏上仙途,和古代的仕途相仿,又和我生前几千万人参加高考竞争差不多。除去少数幸运儿,撞得仙缘,直接被仙宗大教中的仙人看中,收为徒弟外,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上学府,争得踏上仙途的资格。”

王布衣了解后,不由赞叹一声,同时也感慨仙途不好入,竞争激烈,万舸争流!

学府,又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城府,郡府,和州府。

城府,便是城池级别的学府,招收七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学生。

教学内容只是一些初级的知识,比如学认写字,再深入便是一些修仙的常识,还有士农工商的知识。

城府学时六年,从城府毕业,不一定非要走上仙途,继续往郡府上,也可以从事农业,教书,或者行商等行业。

郡府,即是郡级学府,每一个郡只有一个郡级城府,招收城府毕业的学生,或者其他符合条件的学生。

招生条件,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具有灵根的学生。

不同于城府,教学颇杂,郡府则专门针对于“武”和“修仙”,为学员踏上仙途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般修仙门派,会从郡府之中挑选资质优秀的学生,收为徒弟。而郡府的学生,可借此正式踏上仙途。

州府,州级学府,每一个州只有一个州级城府,招收郡府毕业学生,或者其他符合条件的学生。

招生条件,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初步踏入仙途的学生,并且需要通过考试!

州府已经相当于普通的修仙门派,一般习惯学府制度,不喜欢门派约束的仙徒会选择继续升学,从郡府升到州府,继续学习。

因为在州府,可以继续深入学到修仙的知识。

而在州府之上,还存在着仙府!

仙府相当于仙宗古教的存在,招收学员极为严格,不亚于仙宗古教,同时实力极为强劲,天骄强者辈出。

天下学府,又以“南北”两大仙府为牛首。这“南北”两大仙府,是能够和太玄宗并驾齐驱的庞然大物!

不过关于更多的州府,乃至“南北”两大仙府的具体情况,王布衣就不得知了。

李丰源的话,之所以在村民中掀起如此大的轰动,正是因为城府的学费,极贵!

一人,一百两银子!

一两银子等同于一千文铜钱,也就是一贯铜钱,足以养活一户三口农家两个月。而一般好一点的农家,一个月可以赚一两银子,扣除吃穿,一个月能够余下半两银子。

一百两银子!任何寻常农户也拿不出!

一百两银子,这还只是学费,生活费自付。

所以,大部分农村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学堂的,咸鱼翻身一辈子,也只能窝在村子里,世世代代当农民,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如果全村的村民都拿出一点银两。那么,一百两,不算多!

李丰源提出来,全村募捐银两,给孩子上学,这无疑是给农村的孩子看到了一线希望,一线走出农村,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希望!

这等好事,村民怎能不震动?怎能,不高兴?!

“乡亲们,孩子的未来,在你们手上!咱们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但不能让孩子继续走咱们的老路子了,让孩子上学堂,日后成为教书先生,成为商人,将来就是人上人了!”

李丰源朗声说道,煽情的话语让所有的村民激动不已,村民们牵着孩子,眼中充满了希望和火焰。

苦,不能苦孩子!累,不能累孩子!

村民决定了,要付出一份力,募捐!

听到李丰源的演讲,看见村民们的反应,在一旁的王布衣轻声一笑,“李爷爷的能力,不亚于前世的一些领导啊。这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啊。”

“什么意思?”李秀儿好奇地问道,她虽然对学堂十分憧憬,但也知道家里的情况,从来没有想过上学堂。

“没什么。”王布衣笑着摇头,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秀儿,你想上学堂吗?”

“想!”李秀儿一声应道,神光焕发,旋即,小脸又黯淡了下来,“想也上不了,我家没钱。”

“没事,先听李爷爷继续说下去。”

王布衣微微一笑,李丰源,还有下文呢!

“老夫虽然膝下无疑子孙,但待民如子,老夫希望村里的孩子各个能够出人头地!在此,老夫先捐上五十两银子!”

李丰源精神矍铄,脸色果断,从衣袋中掏出了五十两白银,放入了铜箱之中!

“村里的孩子那么多,募捐的钱再多,也不足以让他们全部上学吧。”有个村民大声问道。

“对啊,除去一人一百两的学费,还有生活费,恐怕募捐不到那么多的银两吧。”大场地中又有人问道。

一下子,大场地上的村民窃窃私语起来。

李丰源望眼下方嘈杂的场面,神情淡定,气定神闲,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乡亲们,大家静一静,大家静一静。”

李丰源的声音硬朗,盖过嘈杂的声音。

乡民见李丰源说话,也立即闭上了嘴巴。一是因为李丰源在李家村的声望大,二则是因为乡民都关心募捐这件事情。

李丰源扫眼台下的乡民,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徐徐说道:

“老夫也知道乡亲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但是村里的资源有限,僧多粥少,必然不能让所有的七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子上学堂。

所以,老夫专门设下考试,考试通过者,可利用村里募捐起来的资源上学堂,乡亲们看怎么样?”

李丰源特意顿了顿,环视一圈,见乡民没有反对,笑着说道:“既然没有乡亲们反对,那就这么办了。”

“如果考试通过的人数,多于募捐到的银两,那怎么办?”一道洪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如果数额小,老夫便出资垫上,如果数额大,还请乡亲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再凑集一下。”李丰源神色如常的说道。

“那如果考试通过的人数,少于募捐的人数呢?把钱返还给我们吗?”又有村民问道。

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有剩余的募捐,要返还募捐却是难之又难,因为没人知道每个村民的募捐的情况,但如果不返还,那多余的募捐又该怎么办?

大场地中的村民立即议论起来,关系到他们的血汗钱,又怎么能不在乎。

“这一点老夫也考虑到了。”李丰源笑了笑,没有被难倒,“如果有多余的募捐,数额足够的话,将名额让给捐款数量多的村民,或者将余额平摊,分给要上学堂的孩子。”

李丰源此话一出,众村民立即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