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帝脉转移(1 / 1)

北疆大捷,震动寰宇。

随着消息在大明境内传颂,各个州府全都陆续张贴告示,将朝廷书写的平西虏诏颁布天下。

而山西,却是有一些人不喜反忧。

破庙之中,正有一群人聚在一起,神色紧张。

“怎么办,你们倒是说说话呀!”一名男子身着粗布棉服,头裹白巾,说道:“眼下朝廷北疆大捷了,蒙古各部就要去北京朝贡了!”

“九边几无战事,边军一旦腾出手来,内地想乱就难了。”

“何况东厂的番狗一直咬着我们不放,好几个地方都被东厂给捣了,起义之事,还能不能如期进行了?”

闻言,周围的几人都是面面相觑。

他们也没想到形势居然会转变得如此之快,随着北疆大捷,科尔沁被彻底灭族,归附金国的漠北诸部,死的死、残的残,再对九边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眼下,九边之外,唯一就只剩下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还保持着基本的力量,有一争的资本。

当然,也仅仅只是有“争”的资本,察哈尔部自上次入寇大败以来,一直都在恢复元气,再没敢南顾。

九边形势大好,意味着被多年牵制的朝廷精锐边军可以腾出手来,随时南下来到中原。

现在大明的边军,甚至可以出关去杀蒙古人,其恐怖的战斗力,完全不是中原一带的卫所官兵可比。

很快,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我看,事不宜迟,趁蒙古人还没入京朝贡,联络湖广、河南等地的教众,揭竿而起!”

“眼下各地灾荒甚重,流民与日俱增,只要喊出官逼民反的口号,必能引天下云集响应!”

听到这话,一人立即瞪了回去:

“胡闹!我白莲神教忍辱负重多年,为的就是等一个机会,我看,天启一朝不会有机会!”

“朱家的皇帝一向都是些短命鬼,这个天启,我看也活不长,等他死了,一切就都好办了!”

说话的人是个老者,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历史上的朱由校明年就挂了。

除却万历、嘉靖以外,老朱家的皇帝爷们几乎个个都是短命鬼。

正德落水暴毙,武宗也英年早逝,朱由校的便宜老爹泰昌就更别提了,继位一个月不到就一命呜呼了。

这样看来,估摸着这个天启皇帝也活不到四十。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实则都只是在讨论,他们都在等最上方一个披着红色大髦的女人发话。

这个女人,脸蛋俏丽白净,长相不说是天仙吧,也颇有几分姿色,正是白莲教在山西的总教师郑怜儿。

白莲教根深蒂固,如老树盘根,在中原数百年都剿之不灭,自然是有它的本事。

在场这些人已经算是白莲教在山西的各个高层了,可就算是他们,除了郑怜儿这个顶头上司以外,其它的也都是一概不知。

也就是说,整个山西的白莲教教徒,除了通过郑怜儿以外,居然毫无联络其它高层的办法。

至于说白莲教的所谓领袖天师和神母,那更是一般教徒信奉一辈子也见不到的存在。

一层通着一层,只要有其中一人是个嘴硬的,线索便即中断。

这就是即便眼下这个“权倾朝野”,在全国各地都布满爪牙的东厂,这么久了,也没有完全查清白莲教的原因。

郑怜儿戴着红色兜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良久,方才娇声说道:

“诸位且静一静,无生老母方才给我传达了令旨,说这天启一朝,天生异象,帝星晦暗,本该到了灭亡之时。”

“可是帝星一旁,狼星却亮如白昼,盖过了帝星之辉。”

这话,即便白莲教高层们,也都听得云里雾里,那老者思索半晌,蹙眉道:“按总教师之意,朱家的帝系在转移?”

“正是。”郑怜儿柔声说道,轻轻颔首,随后又道:“所以我劝诸位,近来异象频频,还是少招些惹是非,静待生变。”

一语既出,激起千层浪。

帝系转移,这种星象可不常见,就连武宗绝嗣、嘉靖改系,都未曾出现过这种百年难遇的异象。

对于他们这些信奉歪门邪道之人来说,这种星象只能是在说明一件事,这世间有一个真龙天子,早晚就将夺过朱家的江山。

那么,这个真龙天子会是谁?

......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处理了政务,来到懋勤殿,示意值守的小阉不要吭声,如同后世班主任一般,在殿后悄悄观察着内中的课堂。

出阁一年,皇长子如今已经从懵懂的孩童,转变为知书达理的天家贵胄,这般转变,让朱由校心中欣慰不已。

俯仰之间,业已身为人父,朱由校看着正仔细听课的朱慈燃及朱淑娥、朱慈炯,心中不住的感慨。

虽然与上一世的父母再无相见缘分,而在这一世,倒能由儿女身上找见一些慰藉。

殿外天色已经昏暗,先生放下课本,向三位皇家子女作揖。

朱慈燃也领着弟弟、妹妹,起身作揖,拜别先生。

只听先生揖身候说道:“见诸位殿下勤奋好学,老朽不胜欣喜,礼虽不可废,礼亦生于情。”

“师徒之礼既行毕,便不必再拘束了。”

三人这才放松下来,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

先生来到朱慈燃身前,伸手点他头一下,说道:“身为皇家元子,尔要礼敬父母,照顾幼弱。”

朱慈燃连忙收束住了脸上笑容,正色拜道:“老师说的是,学生记住了。”

先生点头,随后朝向朱淑娥与朱慈炯,又道:“尔等要礼敬兄长,兄弟间唇齿相依,共华连枝,以申令德。”

朱淑娥和朱慈炯显然就没有自己哥哥那般懂事,两人对视一眼,不情不愿地起身,揖身说道:

“谨遵老师教诲。”

这是两人早就听朱慈燃给讲的,无论老师在懋勤殿讲些什么,皆可用这句现成的句子来回答,百试不爽。

先生毕竟不知道这些,还挺高兴,摸了摸胡子,转身离开,觉得今天真是充实的一天。

谁知,他前脚才出去,三人中年纪最小的朱慈炯便是悄声嘀咕:

“啥意思,你俩听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