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官宦浮沉
五月,陕西再生狼烟。
李元昊再次入侵!而且还挑选了在真正青黄不接的时候,六月初才是夏收,现在秋天的收获上来的粮食已经不多了。
李元昊率领大概八千兵马围攻塞门寨。塞门寨位于延州北部,顾名思义,乃是边塞之门,然当时新任延州知州的赵振却是不知道是被西夏人杀怕了,还他如同他对手下书吏说的那般。“出兵支援塞门寨容易,但我军本来就新败了,如果此战失败,敌人肯定乘胜追击,拿下延州完全不是问题!延州陷落则陕西危险,陕西危险则天下动荡!最重要的就是守住延州,一切以稳为上!”
塞门寨主、内殿承制高延德,监押、左侍禁王继元虽然只有士兵千余人,但并没有声出投降之心,在被围攻月于后,寨**死。
时任都转运使的庞籍勃然大怒,上书弹劾,赵振被贬谪为白州团练使、知绛州。只是人还没有走的了,高延德和王继元的家属就已经来汴梁城哭诉。御史台的那帮家伙登时宛如打了鸡血一般,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弹劾赵振。
按照律法来办,赵振得被砍头的。
赵禳虽然觉得赵振这个做法并不太好,但他这个选择,也并完全是错的。
故而当宋仁宗问询枢密院对此事看法的时候,赵禳如此说道:“虽然按照律法应当斩头,但赵振这样做也并非不可以理解。杀之过了,但不惩罚也不行,便贬谪到南方吧!”
赵禳很巧妙的用南方来形容贬谪的地方,南方可以是江南一带。也可以是岭南,至于赵振是要去那里,可就是要看宋仁宗的心情了。只是如果赵振并非是贬谪到岭南去,他可就要感激赵禳。仅仅是一个词,便博得了更多的人情。
宋仁宗觉得赵禳的话也有道理,便改变判决,将赵振再贬为太子左清道率府率、潭州安置。
不过这次塞门寨的陷落。不仅仅是让仁宗朝以来,第一个武将出身的延州知州从担任知州到被贬谪,宛如流星一般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使命。还让夏守赟和王守忠这两个宋仁宗的信任大臣被贬谪。
陕西都部署夏守赟、都钤辖王守忠当时已经带领万余兵马在鄜州一带驻扎着,不过这一驻扎却足足驻扎了三个月的时间。
这不仅仅是有夏守赟畏惧敌人的缘故,更叫赵禳知道情况后哭笑不得的事情。夏守赟当时为了表示自己为宋仁宗守住陕西的决心,带着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夏随一同到陕西,夏随更是担任陕西沿边招讨副使。
不想这可是要了自家儿子的命了,没有多长时间,夏随就在鄜州病逝。夏守赟伤心欲绝。当时还上书朝廷,说要辞官。大敌当前,你不想着一心报答国家对你的恩情,还琢磨着自家儿子的事情?
赵禳都不知道该说夏守赟这家伙好了,而王守忠更是连打仗都不会的,自然是夏守赟怎么做就怎么做了。这可就把当时担任陕西安抚使的韩琦给惹火了。这家伙说是疾恶如仇就过了,不过倒是有几分真心为国家办事的。
他最牛叉的时候,可是在两年前。一举弹劾四宰相,而且还成功了!导致当时的宰相王随、韩亿、石中立、陈尧佐四人被贬谪,当时可是引起巨大的轰动。
他韩琦怎么可能会坐视这事情出现,而自己不弹劾呢?当下韩琦就洋洋千字,上书弹劾夏守赟和王守忠,两人还能够怎么样?
宋仁宗也觉得这两个家伙实在没有用,故而虽然不太愿意,但还是将夏守赟和王守忠罢官了。夏守赟是贬谪,王守忠到底是宋仁宗身边人,虽然灰头灰脸了。但幸亏宋仁宗念旧情,并没有责罚,只是调回来。
这又生出一个大问题了!延州知州谁来担任呢?
好吧。这个问题也许麻烦了一些,但陕西陕西都部署、陕西经略安抚使、陕西都兵马提辖这几个位置空了出来,谁去接手啊?
吕夷简琢磨了半响,推荐当时担任秦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夏竦担任陕西都部署、经略安抚使,而延州知州为韩琦所推荐的范仲淹。
吕夷简听了这个人名,登时心头不爽了。他可是还记得,当初便是吕夷简上百官图,里面说着自己施恩百官的关系图,差点就让他罢官。虽然后来吕夷简运用雷霆霹雳的手段将范仲淹打到下面混着,但这家伙很是有能力,吕夷简对范仲淹很是忌惮的。
本来想阻挠,无奈韩琦在奏折上写道:“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
当初范仲淹被贬谪,就是因为射击朋党(比),韩琦大意就是说,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情,耽误了国家大事,你宋仁宗就拿我韩琦一族人来发泄好了!
吕夷简虽然想阻挠,但又有什么办法?他韩琦都敢这样说了,难道宋仁宗说范仲淹这家伙肯定是奸人,我愿意拿我一族人来保证。
吕夷简岂会如此冒险呢?
不过吕夷简就是吕夷简,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虽然已经确定了范仲淹担任延州知州,但这只是差遣,还没有官职和品阶。
吕夷简一脸温和的提议,让范仲淹越级升迁。
宋仁宗一听这事情,就觉得吕夷简这家伙识大体啊!乃让人告诉入京觐见的范仲淹,你得是和吕夷简冰释前嫌啊!大家都是大臣的臣子,这样做可是不对滴!
你道范仲淹怎么回答?“臣向所论盖国事,于夷简何憾也?”
大意就是说,我昨晚臣子所议论的是国事,和吕夷简又有什么仇恨的?核心用意就是,我做事情从来都是以事论事的,没有报复人一说。
宋仁宗登时有些哑火了,心中悻悻然的。对于范仲淹的不识抬举,很是不怎么高兴的,本来宋仁宗准备任命范仲淹兼任转运使的,这下子就打了个折扣,成了转运副使。多了一个字,但里头的差距,不言而喻了。
而这次范仲淹的耿直,更是为后来三川口之战埋下了失败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