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军事会议(1 / 1)

第十二章 军事会议

1933年10月22日下午3时,蒋公带着夫人宋美龄,侍从室主任钱大均等人由南京飞抵西安。

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陕西省主席)、方远、朱济、晏道刚等文武官员,齐往机场迎接。

张学良迈着军人的步伐,一下小车就径直向机场走去。先下车的朱济等人,献媚地上前打招呼。张学良挥了挥手,旁若无人地照直前进,身后留下一串马靴声。

当张学良看到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的方远时,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对着方远点了点头,表示一切尽在不言中。看着紧随其后的杨虎城给自己打的手势,方远知道,两人已经把自己纳入到同一战壕了。

蒋公此次来西安,心情颇为凝重。最近,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党的武装力量集中到了西北。而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十七路军剿共不力,不时有他们与党暗中勾结的传闻。这些消息使他如骨鲠在喉,耿耿于怀。

“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了。”蒋公心中暗暗下了决心。

飞机舱门一打开,身着戎装,披着黑色斗篷的蒋公出现在了众人面前,机场上响起了一阵“噼噼啪啪“的掌声。蒋公面带微笑、举着戴白手套的右手,频频挥手,显得很是洒脱。

蒋公从扶梯上走下地面,张学良第一个迎上前去,举手敬礼,热情地说:“欢迎委员长和夫人莅临西安。”

蒋公“恩恩”地答应着,点了点头,和欢迎的官员们一一握手,当和方远握手时,蒋公脸上挤出几丝笑容说到:“俊才,你此次来到西安,任重道远啊!”

方远连忙“谦逊”地说:“学生才疏学浅,难以担当重任,还望校长多栽培和多教导才是。”

“俊才,我对你是很了解的,你尽管放心,我让你到西安来,就是相信你。如果有谁和你过不去,就是和本委员长过不去。”说到这里,蒋公的声音高了八度,仿佛是故意让张杨二人听到。

张学良、杨虎城相互对望了一眼,彼此间都没说话。

当天晚上,蒋公在临潼华清池召开了军事会议。

到会的除了张学良、杨虎城、方远、朱济、晏道刚之外,还有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部分军、师长。

蒋公走进会议室,威严地朝到会的将领们扫了一眼,快步来到悬挂着他巨幅照片的主席台上就位,然后招呼众人坐下,他清了清嗓子,扳着面孔说到:“请诸位到这里来开个会,讲一讲我到西安的来意,这么说吧,一言以蔽之:围剿!”

“大家都知道,在江西、湖北等地经**多次围歼,伤亡惨重,侥幸漏网的残匪经过长途跋涉,现在又流窜到陕甘边境,为数已不足三万。我们要乘立足未稳之良机,集中兵力进行围剿,以绝后患。我这次来陕,一方面是想了解东北军剿匪进展迟缓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部署新的围剿,决定调集三十万兵力,配备一百架战斗机,以胡宗南的第一师、方远的九十八师为先头部队,力争在三个月内,把聚歼于陕甘边境。现在,请各位谈谈自己的意见。”

蒋公的话音一落,张学良就“唰”地站了起来,激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士气不振,无心内战,希望北上抗日。杨虎城也表明了相同的态度。

“你们都中了党的魔术了!”蒋公铁青着脸,手中的铅笔猛地往桌上一掼,怒气冲天地说:“风吹草动,兵随将走,什么剿共士气低落,士兵还不是听你们的,当统帅的不动摇,当兵的会动摇吗?”他偏过头来,望着坐在左首的方远问到:“俊才,你的意见呢?”

方远硬着头皮说到:“学生是个军人,军人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过学生认为张副司令的有些话也有道理……”

蒋公不耐烦地打断了方远的话:“我早就说过,在剿尽之前,决不轻言抗日。“攘外必先安内”是我们的既定国策!你们绝不可被蛊惑,要坚定信心。”

蒋公说罢,起身离座,气咻咻地朝门外走去。留下众人面面相窥,不知所措。

第二天,蒋公以“避寿“为名,离开临潼华清池,乘飞机到洛阳去了。

方远也悄悄地来到杨公馆,与张学良、杨虎城秘密会晤。

看着张学良这位著名的爱国将领,方远突然觉得心里有点辛酸。他知道这位少帅在“西安事变”之后将会被长期的幽禁,空有满腔抗日**,却最终不能再上战场,一雪前耻。

“张副司令,方远向您问好。”方远恭敬地敬了个军礼。

“方师长不必客气,我们现在是在杨主任这里,没必要拘礼。”张学良笑着摆了摆手。

“快进来坐,我们今天好好谈谈。”杨虎城插话进来,招呼方远坐下。

方远扫了一眼,没看到其他的人,知道杨虎城已经把其他人都支走了。

“张副司令,方师长也是个爱国的将领啊。”杨虎城笑着拉开了话匣子,“当时在上海,他的一一七旅差点就和小口木干上了。”

“嗯,我也听说方师长在上海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口木人,真是大快人心!”张学良先是肯定了一句,接着话锋一转:“只可惜很多人都看不到目前我们国内的严重危机,长此以往,国之将亡!”

“是啊,上面一直催我们“剿共”,可小口木都打到我们家门口来了!真搞不懂上面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真的要等我们都成了亡国奴,某些人才能够清醒?”杨虎城声色俱厉地痛斥到,情绪十分激动。他口中的某些人自然是指老蒋以及一些亲日派要员。

“国家如此,受苦受难的都是广大民众,而有些人偏偏又要打内战,打了十年难道还不够吗?这十年有多少无辜的人死去?争来争去又都得到了什么?还不是把大片的国土往口木人手里送!”张学良听杨虎城那么一说,心情也激动了起来。

方远这个时候只能做一个听众,他心里自然明白他们的心情,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自己穿越回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后好好地去打鬼子,包括现在所做的,也是心甘情愿地想为张、杨两位将军出一把力。

历史是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改变的,在方远明白自己回到乱世的时候,就已经准备为抗日战争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奉献出他的一切,包括生命。

听着两位铮铮铁骨的爱国将军的激烈言论,方远不由得想到,假如没有发生“西安事变”,那么国共是否能有第二次的合作?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要是假设成立的话,那中国又是一番怎么样的景象?

当然,方远自然知道没有如果,因为历史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