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 1)

第十三章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明媚的阳光下,清澈的河水九曲十八弯朝北流淌而去。

河床边有一个浅浅的水塘,镜面似地闪烁着,发白的芦苇与水塘边垂柳婀娜多姿枝条的倒影在清水中摇曳。分不清芦苇和柳枝在岸边?还是在水中。成群的大雁自北方飞了过来,扑哧扑哧落在水塘边,欢快地戏耍起来。

河两旁田野里稻谷刚接上穗,远远望去,风一吹,青芒的稻穗如同海浪般翻滚——这里种的是两季稻,要到十一月才能收割晚稻,现在这时节还早了点。

中午刚过,远方村子里炊烟早已熄灭,送到田头的饭菜也已经吃好,碗筷让女人收拾好拿了回去,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再次伏身伺候他们那些宝贝疙瘩。

这里是中国成千上万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一个村庄。和其他村庄一样,这里大多数的农民以前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对他们而言,二十里外的镇子,是他们所知道最热闹的地方,至于清朝朝廷所在地京师,那里与月亮一样遥远。

自打太平军到了江西,与清军在辽阔的江西周旋、交战,这里村庄也让兵火焚毁了。从来不知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农民只能背井离乡,远徒异地躲避战火。可他们了解的世界实在太小,不管到什么地方,战争总是与他们相伴随着。原本千多人的大村庄,到解放军打到这里时,只剩下几十个孤寡老人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杀来杀去,倒霉的都是老百姓,就没看到有谁对百姓好的。那些没及时逃难出去的老人冷眼看着又一支军队开拔到自己这里,以为这些士兵与原来一样,如同蝗虫一般,将原本不多的一点口粮彻底搜刮过去——兵过如蝗嘛!

很意外,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完全不一样,他们放下行李,奔向各家各户帮老人拾掇房子,这些军人吃在老乡家,睡在老乡家,吃饭给钱,不怕脏,不怕虱子,喜欢和老乡一起聊天。

不光如此,他们在了解了村里谁是地主,谁家是佃农后,还召集穷人开会,鼓动大家说说受到的压迫,如地租、驴打滚,穷人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要诉起委屈来自然是眼泪鼻涕一大把。头一天开会诉了委屈,第二天躲在附近山里的青壮年就回了村。

军队还没走,村子里又来了土改队。开头还是老一套,让大家诉苦。接着土改队率领穷人“吃大户”,将地主隐藏起来粮仓里的粮食搬得干干净净。

地主大骂穷小子无赖,跟着造反的泥腿子抢粮食,真是不要脸,等清兵来了,他们要好好跟这些穷小子算帐的。

很可惜,地主指望的清兵再也没来过这里,倒是说了这话的地主让军队给抓了起来,头上扣了顶又高又尖的白帽子,敲锣打鼓拉着在村里游街。说是:死不悔改顽固分子,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只有彻底打倒大家才能安生。

光分粮食,自然与土改队到这里来的目的差了十万八千里,他们来是要帮穷人分土地的。

要分土地自然不是那么好分的。分田地自然需要百姓起来面对面和地主斗争,而几千年的习惯势力使得农民虽然要求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痛恨地主,可他们就是不敢真的迈出去一步,而是习惯观望,不想得罪任何人。

谁也不想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当了出头鸟,万一解放军转移了、失败了,等清兵回来,地主还不先报复你?

这些穷人的心思土改队自然都是知道的——土改也不是从这个村子才开始,这样的场面他们经历了多少回?

为了扫除大家顾虑,土改队从部队调来一批武器(虽然是火器,不过属于战场缴获前装滑膛抢,只是这样火器比地主拥有的鸟枪自然先进多了。),成立了穷人自己的自卫队。自己掌握了武器,穷人自然觉得腰杆子硬了许多。

这时土改队又找上地主家门,地主老财看土改队正难看着,只是顾忌到土改队手头有枪,背后还有强大的军队撑腰,地主有什么?前面的战斗中,好不容易拉起来的团练武装不过一个冲锋就让人家打的作鸟兽散,不知逃到什么地方了。纵然看土改队如同有着血海深仇的敌人,地主还是要乖乖将大门打开,迎接土改队上门作工作。

所谓的工作,一是威逼:现在农民手中有武器了,那些泥腿子正红着眼珠子想要将一切挡在土改路上的绊脚石全部扫除呢!要是不将土地让出来,只有死路一条。一是利诱:温州一带工商业者就是榜样,只要愿意离开农村,将财产转为工商业,那么这些财产土改队将不会给予没收处理,企业办的大了,政府还有奖励。当然,如果只是打着办企业的幌子,想将财产转移,这是不允许的,查实了照样是没收。据说军队财政不是很好,对没收这种浮财,军队一向是很感兴趣的。

又是威逼又是利诱,中间再穿插几个邀请过来,用来现身说法的浙江商人描绘一下投资工商业是如何一本万利的,而与解放军对抗又是下场如何凄惨。掌握了武器的穷人再在外面不知是示威,还是正当训练,放上两下枪,吆喝几声。

再顽强的人也支撑不了多久,何况还有传言说是隔壁哪个村子里,某个地主暗地里打算组织民团与土改队对抗,结果被发现,人被枪毙,田地财产被没收,分给了穷人,众多压力让那些地主纵然不愿意,也只得放弃地契,很不情愿搬到城里生活了。

烧了地契,将田地重新分配,生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农田,农民积极性自然大为高涨。不过因为农村多年战乱,农民普遍缺乏粮食、饲料、种子,分了田地的村子连着两年出现严重的春荒,再加上英法联军打上门来,军队需要大量粮食,用来支撑战争,原本不多的粮食这下更是紧张,和周边几个村子一样,这里的农业生产也几乎陷于瘫痪。

生产几乎陷于瘫痪,虽然这里是产粮区,可粮食还不够自己吃的,城里的粮价必然飞涨,于是又引起在城市里生活的那些人不满。如不是因为英法洋鬼子跑到中国来作乱,恐怕这些不满都要发泄到搞土改的政权方面了。

为了渡过难关,政府尽了最大努力。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困难,政府从其他地方调剂了不少种子和饲料,同时又帮助农民成立互助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渡过难关,再加上开荒(多年的战争造成不少地方土地荒芜,这次再次将它们变成农田)、利用农闲兴修水利、种植土豆、红薯等高产量粗粮、地方部队屯田养活自己。

到了一八六五年,这里的农村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且还有增产。今年看起来粮食和蔬菜产量还有很大程度增产。农民是讲究实惠的,看到家里积粮一年比一年多,它们自然心情舒畅。看着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麻木了五千年的农民心里乐开了花,更细心地伺候庄稼了。

摆脱了压迫和剥削,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经济上又翻了身,这让农民诚心诚意拥护新中国,真心实意支援前线的战争。

稻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农民让远处传来的声音吸引了,驻着锄头仰脖望向北方。

远方一群行人正簇拥在一起,朝农田走来。走在前面的那人,村民都认识——村民自己选的艾家村村长。

在村长后面跟着的人好象是生米镇镇长和镇议会议长,镇长和议长贵人事忙,一般是不大到乡下来的,不过现在这些官员和大清的官老爷做事风格大不相同,他们出来用不着鸣金开道,也不用让百姓回避,有什么冤屈找这些官员申诉,不会发生不管有理没理,先打上三十大板再说。

驻着锄头的农民冲着过来的那些人微微一笑,低下头继续弄他们的庄稼。

作为新建县土改先进村庄,这里隔三差五有人过来取经,开头农民还觉得新鲜,来的人多了,他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汪部长,这里就是我们艾家村地界了。我村现有人口一千三百余人,每人分得土地四亩,去年全村共上缴公粮四千四百石……”

人群中有个戴着墨镜,身着白色长衫的年轻人看看稻田,再看看走在前面跟汪道正说的没完的艾家村村长,询问道:“老丁啊,你们村去年共打了多少粮食?上缴完公粮,剩下的够不够吃?”

“回这位尊贵的议员,我们村去年共收获粮食一万七千四百石,除了上缴公粮,其他粮食足够吃了,每人还有四石粮食多出来,除了存在义仓,防备灾年,其他的都运到南昌卖了呢!”

“一人四石,一个村一千三百人,那就是说有五千多石粮食剩下来了?”戴墨镜的年轻人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土改前你们村,最高年份收获如何啊?”

“唉,别提了。”村长摆了摆手。“我们村人最多时候,有一千五百多人,从我记事开始,我们村最好的一年,粮食也不过产了一万五千石。这些粮食中一万一千石用来缴地主的租子,剩下四千石才是我们农民的,一人一天连一斤粮食都不够分的。这还是最好的年份,要是遇到灾年,大伙只好出去要饭了。”

“所以还是土改好,土改了,大家不光能添饱肚子,还有积余下来的粮食用来换钱,买牲口,养鸡子。有了牛,可以开垦更多荒田,种更多庄稼,获得更多收成。”

“汪部长说的没错。后方粮食丰收了,前面部队才有力气取得更大的胜仗。要是大家都饿着肚子,这仗可就没法打喽!”

“首长……这个,艾家村能取得丰收,这还要归功于议长提出的互助组,大家彼此帮助,这才能让所有稻田不至于荒芜。……我们继续到前面看看吧?”

“不错,继续吧,大家一起去看看,我倒要看看互助组是否真的能将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

汪部长是政府接待部部长汪道正,至于他刚才说的首长,就是戴着一副墨镜的杨沪生了。

回到南昌后,杨沪生在晚宴后让史秉誉好好地吃了一惊——没事找事居然想着要拿日本开刀,日本人现在还没招惹中国呢,史秉誉很是不明白杨沪生头脑为何如此发烫。

过了一晚,杨沪生不再谈论对日作战的事情了。他开始一个一个找参议员说话,美其名曰:调查研究。

光调查上面那些参议员自然是不够的。在杨沪生参加的参议院例行会议上,杨沪生说“中国的主要矛盾在于农村,解决了农村问题,一切事情将迎刃而解”。

要解决农村问题,不下乡显然不成,于是杨沪生与史秉誉、容闳、洪仁玕,各带一群参议员,到下面各个乡村实际考察,美其名曰:土改调研组。

艾家村是杨沪生带着这个组在五天里奔得第六个村子了,也是他们此行最后一个村子。

按照原定计划,杨沪生他们调查完艾家村后,就要赶回南昌,各个农村调研组将自己看到的情况进行汇总,然后再对解放区现在进行的土改,来一个总的评价。

下来调研,一路上大家又是乘船,又是骑马,有时候还要劳动两条腿开步走。杨沪生是军人,这对他算不得什么,那些议员可就不行了。为了证明他们是全心全意为所有公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参议员们纵然家里富裕的不少,却也不敢坐着轿子调研农村。

五天跑了几百里路,每到一个村子就要到处逛逛,拉着那些衣衫褴褛的农民唠唠嗑,这让这些整天坐在大礼堂,斗斗嘴、聊聊天,小日子过的其乐无穷的参议员们叫苦连天。他们什么时候遭过这种罪?

想提前退出也不成,杨沪生盯着很牢,杨主席说过,既然参议员们要对土改进行表决,那就要对农村有清醒的认识,还没怎么看就怕苦当逃兵,这怎么可以?逃跑可以,谁要溜了,证明他自动放弃参议员的职务,政府很乐意安排这些自动退出的,到农村实践一下农民是如何过日子的。等实践个三年五载,再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

一些身体不是很好的参议员大叹自己误上参议院这条贼船,而且上来了居然还不能下。获得权力竟然要付出如此惨重代价,早知如此自己也不用为了这虚无缥缈的权力争个你死我活了。

至于杨沪生,这些参议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此君是个典型的暴君,是独裁者,而且在他眼里只有穷人,从来没有富人位置。

这些参议员忘记了杨沪生对工商业者也是和蔼可亲的,并且还千方百计想办法扩大工商业者的市场,这场统一战争,前面由军队在打,后面商人组成的浩大队伍跟进,好挖取新解放区第一桶金。如杨沪生真的重农抑商,他们也不会坐在漂亮坚固的大礼堂里享受电灯的好处了。

十月底,杨沪生带领跟着他的那些参议员再次回到了南昌。

一回到南昌,那些参议员如同离家出走多年的孩子再次回到家,一个个迫不及待朝自己在南昌的临时住所奔去——总结土地改革固然重要,和老婆孩子亲热也不是小事,何况在外面遭了这么几天罪,自己也应该轻松轻松。

不近人情的杨沪生这次倒没有为难大家,只要参议员提出要回家看看,他总是很客气地同意,只是后面跟着一句“早去早回”,并且调动警卫部队保护每一个参议员家庭安全。

参议员走到哪里,身后总是有两名战士贴身保护。据杨沪生所说,上次穷人闹事还算文明,但穷人一般都没受到什么教育,很难保证某些穷人一时想不开,要是拿参议员发泄一下,他们要是没有警卫,安全实在难以保障。

据说北京城里的清廷对南昌参议院恨之入骨,派了不少杀手潜入江南,要刺杀参议员。虽然监察院会尽全力缉拿那些杀手,各哨卡也会密切注意一切可疑人物,只是偶尔漏网一俩个也在所难免。为了让参议员能安心为国家大事操劳,他们每个人不光有两名警卫二十四小时贴身保护,连他们的家人也有专人保障安全。

不光他们,连杨沪生、史秉誉、容闳等几个重要人物身边的警卫力量都加强了。

人还是很看重自己生命的,年纪大了,身边钱多了,对生命看的也就越重。虽然杨沪生此举有监视参议员之嫌,而杨沪生他们原本就有警卫切实保护安全,作为最高领导,也用不着监视,那些参议员还是再三对杨沪生表达感激之情。

“回来了?”

“回来了,怎么?大家比我到得还早?”

走进会客室,杨沪生摘下墨镜,捋了捋让风吹散的头发,找了个空位子坐了下来。

会客室里不光有史秉誉,容闳和洪仁玕也在屋子里。

“早什么啊?我们中午才赶到这里,不过比你提前两个小时而已。”

史秉誉拉着坐在旁边年轻人走到杨沪生身边,笑着介绍道:“这位是外交部章部长,他一直在香港和英国谈判,这次回来汇报工作了。你和章部长一直没见过面,听说你今天回来,章部长一直缠着我要求瞻仰一下当代伟人真面目。”

杨沪生失声笑道:“瞻仰?难道我是死人,需要别人瞻仰遗容吗?你这说得算什么话嘛!”

说着杨沪生站了起来,向有些举止失措的章德淳伸出手。“章效骞吧?你是我们浙江湖州府人,今年才二十有五,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啊!早就听总理介绍过你,不过我一直在前面忙着作战事宜,等有空回来了,你又跑到香港和外国政府谈判去了。今天能在这里见面,真是有幸啊!”

章德淳先行个美式军礼,见杨沪生将手伸到自己面前,这军礼不过行了一半,自动终止了,连忙紧紧握住杨沪生的手,脸上激动表情显露无疑。

“首长,我在美国就听过您的大名。回到国内,才知道首长您心胸开阔,深谋远虑,是我们中国全体人民天然的领袖,跟着首长干,真是心中爽朗,眼界开阔……”

“停、停,打住……”杨沪生急忙阻止章德淳在面前继续唠叨下去。“我是人,不是神,什么心胸开阔、深谋远虑,还有天然的领袖……这都是在说谁?根本与我没关系嘛!你看看我,不跟你一样长着两只眼睛一张嘴?”

杨沪生看着咪咪微笑着的史秉誉,指着他苦笑道:“我说老史啊……你们别再乱吹捧了好不好?我现在觉得自己已经是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的神仙了。”

“这个……我们并没有吹嘘,只是将首长您的业绩没有虚假地在报纸上刊登出来而已。”史秉誉两手一摊,忍着笑继续道:“大雁飞行还需要领头雁呢!干革命事业嘛,总是需要有个领路人的,难道我们不宣传您的‘英明指示’,而是宣传那些土豪恶霸吗?”

“这算什么逻辑?!”

对史秉誉如此敷衍他,杨沪生很是不满。正因为报纸将杨沪生宣传的过火了,什么领袖,什么伟人,什么天才,统统往杨沪生名字前面按,这让杨沪生出去逛逛也不得不戴上墨镜,不然就有制造骚乱的风险。

杨沪生不想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他还想跟个普通人一样游山玩水呢!对这样吹捧,他自然不会满意。不过杨沪生整天光想着打仗了,他没那个闲心思管报纸,明知道这样宣传,只能让自己寸步难行,他也没办法阻止。

杨沪生只能冲着史秉誉发牢骚。

史秉誉以微笑回应杨沪生的怒视,淡淡说道:“章部长在香港见过英国驻日公使帕克斯,在回来前几天他还跟法国驻日本公使罗修斯见过面。对英法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我想,首长您应该对这个感兴趣。”

“哦?你见过英法驻日本公使?”杨沪生眼前一亮,从史秉誉的话中,他听出有自己期盼的东西,急切询问道。

史秉誉转头询问洪仁玕和容闳:“益谦兄、纯甫兄,我们是否该继续讨论这次在乡下看到的情况,让首长与章部长好好谈谈?”

杨沪生处于礼貌,目视了下史秉誉他们:“你们忙你们的……章部长,坐下吧,咱们聊聊关于日本的事情。”

章德淳有些莫名其妙,他不知这个共和国主席怎么不关心自己与英法谈判进展(要知道,章德淳在回到南昌的路上已经看了很多报纸,上面连篇累牍痛斥他这个“卖国贼”,火药味浓得足以呛死人。),而是关心起落后的日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