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惠能禅师(1 / 1)

六祖惠能大师,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今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中土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佛教高僧之一,与先哲孔子和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力量。

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禅宗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六祖惠能时,即彻底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这一事件史称“六祖革命”。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最为重要经典。其记载乐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在中国思想史上,谈到孔子的贡献,主要归功于其对于“仁”的发现。而惠能禅师的贡献则在于其对于“佛性”与“开悟”的全新理解。其将诸法实相、真如之理,与众生的自心、本性结合起来,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要求把本性、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从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所谓的“见性成佛”,即“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也就是《坛经》中讲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可谓是一脉相承。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的高度。为此,慧能在《坛经》中提出了“南宗顿教”指导禅者修行实践的核心方法: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片面,不起心动念;“无相”,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知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住”,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以达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境界。

在惠能禅师及其弟子的不断努力下,禅宗在中晚唐时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由于禅宗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去直接掌握佛法真谛,因此,禅者们在煮茶、喝茶的过程和形式中,思想慢慢得到感悟,恰好应和了禅宗的这一理念。于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茶禅一味”的说法渐渐风行于世。飞刀以为:禅茶一味确实是经典的,不过真正的禅宗大师们是不需要什么外在条件就可以入定的。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真正的入定只要求参禅者摒弃尘劳之心,唯念真如本性。客观地讲,禅宗思想的功用还是非常了得的,能够通过禅定的修行,将人的精神和体能在瞬间凝聚,少林武功就是“禅”在体力上的体现。“禅”能将入定者的全身之力在瞬间凝聚于一事物、一境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类的潜能。从现代角度讲,瞬间爆发出的极大能量,更容易冲破阈值,突破自我。因此,这种修为方式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乐道。

愿六祖精神不灭,佛光永镇宝林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