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帝国斜阳(1 / 1)

前247年,秦国历史上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年仅十三岁的秦王嬴政登基即位。在相继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两大政治集团后,嬴政开始亲理国事,秦国的政权也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此后,秦王政广揽人才,励精图治,积极准备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决策:一方面,采纳尉缭“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之计,以重金收买山东诸国的权臣重臣,使各国政治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而不能再次形成有效地合纵抗秦,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另一方面,继承范睢所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进而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以王翦为主将,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历时十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华夏的统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余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恢复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大一统格局,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秦帝国,自号“始皇帝”。

在统一六国之后,丞相王绾等人建议秦始皇分封诸位王子到燕、齐、楚等刚刚征服的偏远地方,稳固当地的局势,以加强秦帝国的统治。而廷尉李斯则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存在非常大的弊端,即周文王册立各位姬姓子弟,开始时都是至亲,相互亲和,但不过数代,就彼此疏远,相互攻击宛如仇雠,逐渐诸侯间的更相诛伐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最终造成了天下数百年的纷争,今海内幸而重复一统,当务之急是将天下划分为郡县,依法推行郡县制,诸子功臣则论功行赏,取消土地的分封,消除天下变乱的祸根。始皇帝对于李斯的建议深表认同,随即付诸实施,经过一系列深彻的政体改制和不懈的政治努力,终于确立了封建郡县制政体,夯实了君主制中央集权。客观上讲,秦帝国所采用的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参政议政的权利,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两千年的政治格局。此后,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集七国之精华,对外北攘匈奴,开直道,筑长城,横连燕赵;南取百越,输兵勇,通灵渠,直贯两江,形成了现今中华版图的雏形,定鼎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同时,对内推行新政,令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然而,伴随着国家超越时代的发展,此时的秦帝国却因为对外过度扩张、对内大兴土木,不恤民力,造成国内民怨沸腾;统一六国后兼并的土地,如百越、胡地等,多是蛮荒之地,国家无法再度采用“耕战”的方式以战养战,致使暴师千里国用不足,也丧失了秦军众多的精锐力量;地方上,为了版图的急速扩张,秦帝国忽视了对于山东六国固有势力的有效打压,而由于亡国日浅和既得利益的丧失,也加剧了六国前贵族的合流反秦之势;中央政权内部,始皇帝崇信方士,迷恋长生久视之道,身体状况日益恶化,进而导致了皇权内部的残酷斗争,加速了嬴氏皇族的衰落,史书记载,始皇帝的子嗣有将近大半死于政治倾轧,导致权臣势力上升,赵高、李斯、蒙恬等重臣各有一番势力,足可左右政局。因此,在这个貌似大一统的环境下,整个帝国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正在蓄势待发。这一切,似乎都只等着一个信号——始皇帝的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