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长平大战(1 / 1)

?第十八 长平大战

《飞刀史评杂论》书友群:66517937(1群)53649265(2群)68995168(3群)83724298(聊天群)

为了您更方便的阅读飞刀史评杂论最新章节,请记住我们的地址: 手机请登录:

秦昭王中后期,昭王一改以往秦国传统的“连横”策略,采纳谋士范睢的“远交近攻、蚕食天下”之计,调整国家战略,将韩、魏两国作为秦国东扩的重点,先结合利诱与威慑两大手段,亲附控制韩、魏,借以威服楚、赵,从而迫使齐国亲秦,然后回过头来再消灭韩、魏,次第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逐步兼并天下。

昭王三十九年,昭王用范睢谋,派兵伐魏,攻占怀。两年后,又攻占邢丘。昭王四十二年,范睢又为昭王谋划攻打韩国,攻占地处韩国咽喉地带的荥阳重镇,将韩断为三截,韩国只得听命于秦。四十五年,秦再次进攻韩国,占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国都的战略通道。在秦国的连续打击下,韩桓惠王实在难以坚持,决定主动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将战国时期的另一军事强国赵国拖入战争,借助其军事力量抗击强秦。赵孝成王贪婪成性,目光短浅,为图上党之地,在对困难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并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秦昭王得悉后,并没有因愤怒而草率兴师,而是经过了自身充分思考与朝野权衡利弊后,认为齐国与楚国已在连年的战争中丧失了争霸中原的实力,后起的赵国是唯一能对秦国构成威胁的山东国家,也是大秦统一六国的诸侯不可回避的障碍,故决定借此机会与赵国展开决战,加快秦国统一进程。一方面,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等地,震慑韩桓惠王,并阻断韩、魏、楚北上增援赵国的通道;另一方面,令左庶长王?率领秦军主力,进攻上党,且以此为跳板进攻赵国。四十七年,缑氏、纶、上党三地均被秦军攻陷。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仓促间赵孝成王拜廉颇为主将,统领赵军主力驻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流民。秦军主将王?也挥师北上,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相遇,“秦赵长平大战”一触即发。

交战之初,赵军士卒与秦国先头部队相遇,秦军甚为勇锐,一战击溃赵军,斩赵裨将茄。秦军随后接连挫败赵军,赵军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只得筑垒防守。秦军又进攻赵军营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赵军西垒壁。廉颇基于“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壁不出,以老秦军”的策略,试图借助本土地利,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秦军多次挑战,赵国俱不出兵。秦军无奈,只得强攻,但赵军防守有度,秦军举步维艰,攻战年馀毫无进展。该阶段,赵军虽有一定损失,但也算较为成功地顶住了秦军的攻势。

漫长的拉锯战,改变了秦、赵双方的心态,因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而赵国由于农业不够发达,军粮供给也同样出现了困难,故赵王对于廉颇的与秦军拼实力、拼消耗的做法表示不满。秦间探得此事回报咸阳,应侯范雎见有机可寻,建议昭王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既麻痹了赵国统治阶层,使其保存谋和梦想,又使得其他诸侯国不敢冒然支援赵国;同时,派人携千金行贿赵国权臣,巧施离间之计,散布流言。赵孝成王本就不满廉颇连吃败仗,损兵折将,因而听信流言,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帅权,启用年轻将领赵括为长平前线主将。赵括,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长于论策,但实战经验相对缺乏,不晓兵法活用。其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遵循赵王之命,撤换大批支持廉颇固守策略的将领,收缩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秦昭王见赵国中计,暗中命白起为主将,王龅为副将,并下令知情者不得泄露此事,违令者斩。白起面对轻敌高傲的赵括和急于决战的赵军,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依托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准备迎击赵军主力的进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进击秦军前部。秦军依照白起将令,接战后不久便诈败而走,一步步地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的战场之中。在决战开始后,白起派遣由两万五千人组成的奇兵预先埋伏,准备随时插向赵军侧后,截断赵军退路,同时另派五千骑兵蛰伏待机,牵制对手,一旦时机成熟,遮绝留守本垒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秦军预设的两只奇兵奋力杀出,将赵军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物资补给;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力支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轻兵死士反复冲击赵军。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顺势穿插,完成了对赵军主力的全面合围。赵军被围的消息传至邯郸,赵孝成王始料不及,大为惊慌,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齐、楚、魏等国。但是,由于此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且得到秦王厚待之事天下尽知,诸侯国恐赵国反复对己不利,故均不愿出师救赵。赵孝成王只得临时征伐本国男丁赶往长平前线救援。而秦昭王得知秦军成功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亲自从咸阳赶至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国人赐爵一级,令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阻击赵国援军与供给,支援长平会战。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至同年九月,赵军不得食已有四十六天,军中竟然出现自相残杀而食的现象。赵括只得亲自率领锐卒,搏杀突围,混战中被秦军射杀,突围失败。四十余万赵军既无统帅,又无战心,被迫投降秦军。白起认为,赵人反复无常,且数量巨大,一旦作乱,局面很难掌控,故而将降卒悉数坑杀,仅遗年幼者二百四十人归赵。长平大战,赵国整整地损失了一代轻壮年,至此元气尽失,秦军一家独大的局面就此形成,天下统一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

长平大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不仅为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确立了绝对的军事优势,而且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在秦、赵两个实力相近的军事强国的对决中,赵国落败也不能算是出人意料,但败得如此之惨,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首先,赵国对长平之战的性质判断失误。秦军进攻上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扩张战争,秦国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气机,其真正目的在于进攻赵国,消灭赵军主力与有生力量,为秦国灭六国扫清障碍。正是由于判断的失误,赵孝成王只是贪图眼前利益接受了上党地区,并未进行深度地谋划与布防,反而在战争之初竟被远道而来的秦军打得措手不及,丧失山西西部的地理优势;在秦国假意谈判的时候,赵孝成王又在“战”与“和”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与秦国时打时谈,既没有倾国死战的决心与准备,又给其他国家造成错觉,孤立了赵国,致使赵军被围,竟无一国出兵出粮就赵。相反,秦昭王在合围赵军主力后,亲往长平前线,给国人赐爵一级,令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阻击赵国援军与供给,就充分地说明了秦昭王血战到底的决心,鼓舞了国人,大幅提高了秦军的士气,为持久的战斗注入了心力。其次,赵军指挥不利。赵括轻敌冒进固然不对,但廉颇的指挥也绝非尽善尽美。长平大战在廉颇统率时,就已经分出了胜负,只是若如廉颇那样指挥,赵国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而已。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至多也就是促进了文化融合,是不能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赵国国力,特别是农耕实力,是完全无法与秦国相比的,一旦与秦国作战,赵国的优势在于他的军队战斗力和将领指挥水平,必须利用谋略与冲击力,搏杀秦军,方有胜算。赵奢正是利用这一方法,在阏与大破秦军的。以秦国雄厚的实力,赵国一旦被其拖入持久战、消耗战,那么败局就已经定了。廉颇只知道消极地防御,想要靠赵国的国力耗走秦军是不可能的,正如西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讲:“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故而,赵军应当尽早寻找有利的时机出战,大量歼灭秦军有生力量,方可彻底挫败秦军此番的倾国攻势,这才是“攻式防御”的真谛所在。其三,秦国谋略适当。战役前期,为了防止其他国家救援赵国,秦昭王派遣一支秦军偏师阻挡韩、魏、楚等过于黄河之南,并同时制造和谈假象,迷惑山东诸国,使其不敢贸然兴师救赵。战役后期,白起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灵活的作战指挥艺术,多路奇兵大范围穿插,致使急于求战的赵军身陷重围。另外,范睢施反间计,令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确实成为了整个战役的转折点,为秦军的全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长平大战,秦国君臣将谋略战、外交战、阵地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庙堂谋略和外交斗争为正面战场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将孙子“谋攻”妙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