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东方剧变
《飞刀史评杂论》书友群:66517937(1群)53649265(2群)68995168(3群)83724298(聊天群)
为了您更方便的阅读飞刀史评杂论最新章节,请记住我们的地址: 手机请登录:
战国中前期,齐威王励志图强,纳贤用能,加强军备,培养了田忌、匡章等一批优秀将领,于前353年和前341年,出兵救赵之围、解韩之困,发动了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击败当时的霸主魏国,重创魏武卒,同时推行“尊王攘夷,弱化三晋”的策略,至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国力军力均强于西方刚刚兴起的秦国,形成了“齐秦东西对峙,三晋南北纵横”的战国格局。可惜威王的继任者宣王和闵王自恃国力强大,并没有延续威王的军政策略,给了秦国赶超的机会。特别是齐闵王,为人残暴不仁,好大喜功,迷信武力,极力对外扩张,曾与秦昭王争夺帝号,攻入秦国函谷关内,秦国只得割地求和;帮助昔日敌国赵国攻灭中山,中分其地;联合韩、魏,大败楚军于垂沙,杀楚将唐昧;乘燕国内乱,大败燕军,几乎灭亡燕国;多次征讨宋国,最终将其并入齐国版图。齐国奉行的单边主义策略也激起了众怒,发誓为父报仇的燕昭王见时机成熟,接受上将军乐毅的建议联合赵、楚、韩、魏、秦五国,在前284年对齐国发动了规模宏大的合纵进攻。齐闵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精锐大败齐军,闵王率残部逃回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路兵马后,对战局做出了合理的判断,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故亲率燕军直捣临淄。齐闵王见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后为楚将淖齿所杀。乐毅则连续进攻,分路突击,陷城夺地,在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回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将昌国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从古至今,很多人对于齐国的败亡十分惋惜,认为其是战国时期最有可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国家。那么强大的齐国为什么会因为济西一战而土崩瓦解呢?齐国的覆灭如果仅仅被认为是军事原因造成的,那就显得有些幼稚了!飞刀认为其原因是多层次的,涉及战略、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首先,齐国缺少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对国家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位,就连“尊王攘夷,弱化三晋”也是飞刀根据威王的生平事迹概括的,这就造成了国家朝令夕改,各代君王间很难形成合力。其二,齐国外交乏力,一般说来,外交手段是军事手段的有效补充,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适当的保存实力才可以做到连续作战,而宣王、闵王过分迷信武力,奉行单边主义策略,很少借助外交手段争取与国,造成国力巨耗,军队消耗过大,战斗力下降。其三,肆意扩张、缺乏重点,齐国五战胜五国,翻阅春秋战国史册,这种骄人战绩可以说除了秦国无人能及。匡章确实是一代名将,其能力和战绩绝对可以和秦国的白起相匹敌。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战略指导,致使千百万将士的鲜血换来的只是六国的仇视,没有为国家带来任何好处。如今虽说是“细节决定成败”,但真正决定成败的却是战略无疑!其四,内部斗争惨烈,齐国君权远远不如秦国强大,相国田文(孟尝君)独揽朝政,对君权造成巨大威胁,后来虽被闵王所驱逐,漂流他乡,但其嫉恨齐王,到达魏国后积极斡旋列国,配合乐毅促成了六国合纵攻齐的局面。其五,外有死敌,燕国上下痛恨齐国当年的灭国行为,燕昭王广揽贤士,力图以雪国耻。春秋时,伍子胥一心为父报仇,尚且能使楚国国破人亡,何况举国之燕,而齐国听信燕国间人苏秦的蛊惑之言,四处树敌,对燕国竟然未加防备。其六,君主性格缺陷,闵王残暴贪婪,好大喜功,在灭宋之后,竟背弃与秦、赵的盟约,独吞宋国,从而激起了秦、赵两强的极大不满。这后三点正是齐国覆灭的直接原因。
反观西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立“耕战”为国策,以统一华夏为目标,六世不渝,即使君主的更迭,也不会放慢其前进的脚步。对于战争,秦人发动的很多,然而基本都是为了开拓疆域、发展农耕,极少出现闵王这样的泄私愤、满私欲的做法。在战争的同时,秦人也非常重视外交谋略的使用,时而利用“连横”策略,拉拢与国,蚕食天下;时而又利用“合纵”策略,融入三晋,对抗齐楚。即使出现六国合纵攻秦的情况,也往往采取守势,借时间与利益分化瓦解对手,直至始皇帝横扫**,都从未出现过齐国这样单凭一己之力寻衅天下的事情。与齐人相比,秦人的确少了几分冲动与盲目,多了几分老练与灵活。齐国的覆灭可谓是战国时期的最大变局,也是上天赐给秦人的礼物,结束了近六十年的秦齐对峙,大大降低了其兼并六国的难度,战国时代由此步入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