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三 置晋君(1 / 1)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十八 三置晋君

晋献公二十六年,献公薨,荀息遵遗命立奚齐为君。权臣里克【1】未等献公下葬,即弑奚齐于丧次。荀息又立奚齐弟悼子【2】,里克不服,竟弑新君于朝上。荀息抗争不过,亦身死于乱中。里克等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为君。重耳见晋国局势动荡,形势颇迷,决定暂不回国。里克遂公子夷吾于梁。夷吾亦见晋国争斗惨烈,内乱不止,故决定以汾阳邑为饵封里克,作为内应;以晋河西之地赂秦国,引为外援。故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如晋,是时齐桓公闻晋内乱,也率诸侯入晋,与秦俱立夷吾,是为惠公。惠公并非守信之人,得位之后,立即翻脸,对内不与里克封邑,反夺其权,又恐生变,赐死里克,大诛权臣;对外拒割河西地给秦,引起秦国不满,国人也多有不服。惠公四年,晋国饥荒,求援于秦,穆公不计前嫌,行“泛舟之役”,接济晋民。至五年,秦国受灾,请粟于晋,惠公不讲信义,反而乘机举兵伐秦。穆公大怒亲自将兵大败晋师于韩城,虏晋君。后经穆公夫人(惠公姐)多方周旋,且质太子子圉【3】于秦,惠公方才得释回国复位。惠公十五年,晋惠公卒,子圉亡秦而归晋,秦怨其亡归,又恐似其父而无信,穆公迎公子重耳于楚地,使兵送重耳归晋即位,是为文公。文公果断斩杀子圉,灭其党羽,内得赵衰【4】、狐偃【5】、先轸【6】等一干贤臣相辅,外有西秦穆公相助,很快稳定了国内局势,为晋国的复兴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晋国自建国以来,宗室之间的斗争过于残酷,废君迁都之事屡有发生,一些臣子借拥立之机,攫取权力,发展自身势力。献公死后,里克两弑其君,致使公子重耳不敢回国,就充分证实了当时晋国的权臣实力异常强大,君权业已受到巨大的挑战。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指导、驾驭群臣的手段主要就是刑、德两种,刑就是处罚杀戮,而德就是赏赐奖励。惧怕杀罚而追逐奖赏是人之常情,故君主若能善用刑、德二法,定会在群臣中树立威信,借以掌控政局。但如果有权臣存于君侧,对于厌恶的人,其能从君主那里得到惩罚的权力而加以处罚;对于喜欢的人,其可从君主那里得到奖赏的权力而加以赏赐,如此臣民们就会敬畏实行赏罚的权臣,而轻视自己的君王。此时,君权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君主反被臣子所控制,春秋末年晋国的灭亡不在于外患,而在于内忧。权臣众多,又分数党,长年争斗,致使君权旁落,是晋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另外,秦穆公三置晋君,圣功赫赫,使其身入五霸,名炳千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穆公拥立贤主重耳于秦之东邻晋国,使得晋国得以复兴,这就为秦国入主中原平添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后经几番争夺,秦虽得歧、丰形胜,终不得越晋而独霸中原。直至数百年后,范雎远交近攻之策的出现,这一困局方才被彻底打开。

——————————

【1】里克(?~前650年),嬴姓,里氏,名克。春秋前期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的坚决拥护者,能征善战的统帅。

【2】悼子,均为晋献公子。

【3】子圉(生卒年不详),晋惠公子。

【4】赵衰(?~前622年),嬴姓,赵氏,名衰,字子余,一曰子馀,谥号曰成季,故史称赵成子。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大夫,造父的后代。

【5】狐偃(生卒年不详),晋文公时重臣,通谋略。

【6】先轸(?~前627年),姬姓,先氏,名轸,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著名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2月10日,被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文化博客_读书频道】的指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