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骊姬乱晋(1 / 1)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十六 骊姬乱晋

晋献公五年,晋国发兵征讨骊戎,战争规模不大,却影响深远。骊戎势弱兵败,只得献上一双姐妹借以求和。献公甚为喜爱,二人俱得宠幸,其中年长的戎女名叫骊姬【1】。献公十二年,骊姬有幸生得一子,取名奚齐【3】。当时晋国的太子申生是为献公嫡子,其母系齐桓公之女齐姜,不幸早亡。俗话说:“爱屋及乌,子以母贵”,献公宠幸骊姬,心中便有“废申生而立奚齐”之意。故而献公迁太子申生【2】于曲沃守宗庙,遣公子重耳【3】居蒲以备秦,命公子夷吾【4】处屈地以御翟,而独与奚齐居于权力中心绛城,总揽全局。待到献公十九年,立储之争越发升级,献公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故作姿态,明为不允,佯誉太子,而暗令人造谣污恶申生。而后,骊姬又托言献公夜梦齐姜,命太子速祭曲沃,归釐于君。于是太子祭其母于曲沃,后上其荐胙于献公。值献公出猎,故置胙于宫中。骊姬阴使人置毒药胙中。二日后,献公还,宰人上胙,献公正欲飨之。骊姬从旁制止,让狗试尝贡品,而狗须臾死亡,又让小臣试尝,则小臣当场毙命。骊姬趁机大哭,而污太子欲弑君自立。献公大怒,遂令太子自尽于新城。是时,公子重耳、夷吾来朝,骊姬又想加害。二人得悉,心中恐惧,重耳走蒲,夷吾奔屈,保其城而自备。献公遣师*,二公子相继奔翟,后游于列国,才算躲过一劫。

申生的悲剧并不是偶然的,自古以来太子被废的事例屡见不鲜,即便是有道明君也多有废立之事。在政治这种多元博弈中,首先占居高点的人往往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相反落马率极高,究其原因就在于你的对手不仅仅集中在明处,也不只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将高位者击倒,自己取而代之。《道德经》【5】不但是道家哲学观点的集成,而且也是君人南面之术的真实写照。其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在*中,要善于摧折自身的锋芒之形而使之平和,消解自身盛壮之势而使之柔弱,柔和自身的光芒而使之不炫耀,卑下自身的地位而使之协同万民之愿。这一“和光同尘”的道家理论,本来是用来描摹大道的无所特显,无所特贱,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后逐渐被引入政治学范畴,被古今政治家所看重,并奉之为珪臬。诚然,在对手明确的战场上,先发制人绝对是指挥家的首选,然而对于“剩者为王”的权利竞争,作为优秀的政治家断不可过早地暴露自身的实力与志向,特别是在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更应善于隐蔽自己,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方可在日后的激烈斗争中,集中力量,后发制人,取得成功。

——————————

【1】骊姬(生卒年不详),晋献公宠妃。

【2~5】奚齐、申生、重耳、夷吾,均为晋献公之子。

【6】《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