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京城来信(1 / 1)

“钱姐,快快,给我拿三份快餐!”

“秋捕头来啦,今儿挺早,快来坐,今天要吃什么菜?”

“不坐了,那边还等着呢。

秋姐,这快餐不是我要吃,是大人跟师爷还有管家的,您赶紧拿三份出来,猪杂、猪头、猪蹄各一份,我得给他们送去。”

钱氏听闻这是给县太爷的,立即麻溜的从大翁子里拿出三碗快餐,每个碗里还加了两个卤蛋。

将东西装好以后,她不忘叮嘱:“秋捕头,您和兄弟们那份我也给留出来了,一会儿过来吃啊。”

见秋捕头跑远,钱氏为自家快餐送到县太爷面前而高兴不已,想着下午回去可得跟家里人说道说道,殊不知有个更大的好事即将光临她家……

县令大人今天原本是来巡查建码头的进度,结果因为早上没吃早饭,这会儿饿得胃疼。

见县令大人难受,当即就有人送来他们这边的工作餐,不想县令大人只吃了一口就扔了筷子,完全没办法入口。

在门口守着的秋捕头听到里面的动静,立刻跑去宋家餐车那边拿了三份快餐回来。

“大人您试试这个,这家的饭菜味道不错,做得也干净,卑职几乎每天都吃。”

林县令看着秋捕头送过来的饭,酱香浓郁,色泽诱人,荤素搭配,看着就有胃口。

他试探着吃了一口,味道比他想象中还好,接着一口又一口,直接将肚子吃了个撑。

吃完之后,他才想起来问秋捕头这是从哪里弄来的饭菜。

秋捕头回:“这是宋记卤味新出的快餐。”

“宋记卤味?就是被郭家抓起来私设牢狱想夺方子的那家?”

“大人好记性,正是这户人家。”

林县令之所以对宋记卤味印象深刻,大多还是因为宋宥谦的那个肥田方子,那可关系到他的前程,自然记得住这一家人。

想当初他判案还想着这个卤味到底得多好吃,才值得郭家人冒这么大风险。

他其实有心尝一尝,但当得知卤味里面全部是猪下水,便失了兴致。

他家虽不算富裕,但从小到大都没吃过下水,在他的印象中,下水是又腥又臭的。

不过今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试了试,发现这味道跟他想象中的下水完全不一样,确实好吃。

想着刚刚吃过的美味,再回想起被他扔在一边的饭菜,他问:“刚刚我吃的那些多少钱?”

“正常一份快餐是十二文,您那里面加了两个卤蛋,卤蛋是三文一个,所以是十八文。”

听到这个数字,林县令顿时面色铁青。

秋捕头还以为自己说错了话,赶紧低下头来,心说自己该不会给宋家人帮了倒忙吧?

不想林县令不是对宋家人不满,而是对县衙准备的饭菜不满。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拨的伙食费是十五文一个人。

我想着大家赶工干活辛苦,伙食费也给得高,结果他们就做出这种猪食一样的东西来?

跟外头十二文钱一份的快餐比起来,这种东西倒贴两文钱都不一定有人吃!

福临,吩咐下去,从今天开始,撤了中午这顿饭,每人每天发十五文钱的伙食补助。”

兴建码头不仅请了民工,县衙那边也派了文书,衙差和工匠过来,林县令体谅他们,便额外拨钱负责他们的中午饭。

林县令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被糟蹋成这样,既如此,还不如直接发钱!

而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衙门众人都欣喜不已。

他们实在是受够了衙门准备的饭菜,太难吃了!

看着干活的劳工吃着宋记卤味的快餐,他们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如今县令大人突然说取消工作餐,改发补贴,众人顿时高兴得跟过年一般。

十五文,可以在宋记卤味吃一盒快餐外加一个卤蛋,不吃卤蛋的话,每天还能省下三文钱,这跟原来相比,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

“钱姐,明天记得多准备些盒饭,照今天的量最少加二十份。”

“加这么多,明天是有啥招待吗?”

钱氏想着可千万别,今天已经招待出去六份了,明天再招待出去二十份,那她这快餐就白干了。

秋捕头笑道:“没有招待,是生意!

刚刚林大人说取消衙差书吏和工匠的中午饭,从明天开始他们都没饭吃,指定要来你这儿,所以我提前跟你说一声,明天多备些饭菜,免得大伙儿饿肚子。”

听说是这么回事儿,钱氏立刻松了口气,还好,不用往里搭钱,而且还能赚钱。

她乐道:“秋捕头您放心,明天我一定多准备些饭菜,绝不让大伙儿饿肚子。

对了,你还没吃吧,赶紧过来坐下,我给你留了饭菜,就等你过来。”

……

结束码头这边的生意,钱氏兴高采烈地回去,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大伙儿分享这个好消息。

没想到她这消息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就听到了另外一件好事儿。

“老六来信啦?

这小子,他终于舍得来信了,再不来信,娘都要急疯了,信上说什么?”

沈若星道:“信是宋宥谦在年前写的,他说他们在去年腊月二十二到了京城,小婶也回了家,不过小婶还是没能恢复记忆。

信上还说小婶的祖父是个四品官,她爹也是当官的,家里条件挺好,不过小婶的祖母病重,得留小婶在身边陪着,所以他们一时半会儿没办法回来。

又说他们一切都好,他们会尽快回来,请家里别担心。”

钱氏听到信里的内容完全呆住了,不仅钱氏,其他人也都傻眼,季昭昭,那个脑子不太清白的姑娘竟然是官家小姐?

他们老宋家的傻小子宋有福如今竟成了大官的孙女婿?

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钱氏突然感叹:“老六可真是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