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婚(1 / 1)

储位之争悬而未决,高澄诸子的竞争也不会停止。

小高王南巡期间,没少相互争斗,下绊子,但如今高澄回朝,盯着他们在尚书省参与战前准备工作,兄弟之间,谁也不敢扯对方后腿,可谓是勤勤恳恳,用心任事,活脱脱的良性竞争。

老父亲大感宽慰,也没再追究他们在自己离开洛阳时犯的一点错。

昭德八年(555年)春,北方清平,各地忙碌于春耕,南方亦在春耕之余,积极整军备战。

洛阳城中,在时年十五岁的赵王高孝琬成亲后,十四岁的鲁王高孝瓘也随之准备搬出宫城,与萧家女完婚。

“瓘儿,为父替你挑的这门亲事可还满意?”

明光殿上,崔澈毫无帝王威严的坐在了御阶上,身侧是紧挨着他的第四子高孝瓘。

“能得父皇指婚,孩儿感激涕零。”

高澄故作不悦道:

“为父是问你,见过了萧家女,可还喜欢?”

“萧家女秀外慧中,是个温婉性子,孩儿自当是喜欢的。”

高孝瓘倒没什么羞涩表情,照实答道。

高澄闻言,开怀大笑道:

“如此甚好,等你成婚之日,为父赠你一份大礼。”

“孩儿谢父皇赏赐。”

高孝瓘倒没有感觉到意外,其他三位兄长在大婚之时,也曾收到过父亲的贺礼。

每一位皇子、公主成亲,高澄总要赐下许多财物,排场虽然比不上当年他作为渤海王世子迎娶元仲华的规模,但百官贺礼也总要堆满好几间屋子。

三月二十,宜婚嫁。

高孝瓘找遍了陆王府,却始终找不到生母崔宫妇。

“活生生一个人,怎么会消失!”

高孝瓘冲着侍卫长高珣怒喝道。

让母亲亲眼见证自己成婚,是高孝瓘这些时日最惦念的事,却不想到了日子,却寻不着人了。

高珣受了训斥也不敢把真相道出,只得低了头,任凭高孝瓘喝骂。

“殿下,圣上快到了,还请快些出门迎接。”

屋外的心腹管事提醒道。

高珣长舒一口气,终于能解脱了。

高孝瓘出门前,与高珣咬牙道: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鲁王府外,高孝瓘与一众来贺的官员们眺望宫城方向,果然,不久就有天子车驾驶来,随行的还有一抬抬望不见尾的贺礼。

马车停在鲁王府前,高澄掀开车帘走了出来,但出人意料的是不独他一人,身后居然还跟着一名妇人。

“瓘儿,过来!”

高澄朝目瞪口呆的高孝瓘唤道。

听得父亲呼喊,高孝瓘这才回过神来,他强压住心中的喜意走了近前。

“你自小失慈,为父忙于军政,也不少有过问,多亏有崔氏悉心照料,才有朕今日的好皇儿,如今崔氏得封二十七世妇之一,你不可忘了她抚育之恩,需得以母事之。”

后宫妃嫔自有等级,二十七世妇仅次于皇后、夫人、以及嫔妃,位在八十一御妻之上。

高澄说话间,感觉到崔氏握自己的手明显紧了不少,显然是心中激动难以自持。

别说是崔氏,就连高孝瓘更是动容,难怪在府里找了许久都没发现母亲踪迹,定是父亲提前有了交代,要给自己一个惊喜,众人这才三缄其口。

他万万没想到,父亲说的大礼居然不只是绸缎、财物,而是能让他在人前堂堂正正的侍奉母亲。

“孩儿谨遵父皇教诲。”

高孝瓘躬身谢过高澄,又朝崔氏郑重下拜:

“过往恩情,瓘不敢忘,愿从父皇之命,自此以母侍奉。”

崔氏强忍热泪道:

“好!好!快些起来。”

围观的官员中,有人认为此举不合礼法,正要劝谏,却被熟悉他性情的好友拦下。

“今日鲁王大婚,莫要惹了陛下不快!”

好友拽着他的袖子,低声道。

那耿直的礼部官员却不领这份情,执意要劝谏。

逼得好友只得道出实情:

“你莫要胡闹,那崔氏分明就是鲁王生母!”

礼部官员惊诧的望着好友,随即要他给自己一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他那好友在二十多年前以渤海郡功曹入仕,时任渤海郡太守的,正是北魏后废帝元朗,自然是见过元朗的妻子,一眼就认出了崔氏。

但早些年瑶光寺里就传出消息,崔氏病故,想来也是天子让她脱身。

到如今,也终于知道为何鲁王的生母姓名未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追封,只说是齐王府里的一名婢女。

哪来的齐王府婢女,分明是瑶光寺里的皇后。

在场其实不少人都认出了崔氏,却没有人敢发一言。

那时的高澄还是齐王,自然不愿让人知晓了瑶光寺的实情,毕竟他明面上还是元魏臣子,怎么可以侮辱废后、妃嫔。

如今御极八年,却也少了顾忌,前段时间甚至堂而皇之的将犯官美眷往瑶光寺里送,现在就连岭南人都知道洛阳有一座**寺。

一箱箱赏赐被抬进门,但高孝瓘最高兴的还是母亲终于得了一个名分。

高澄在鲁王府喝过酒宴,才带着崔氏回的宫。

而高孝瓘也是喝得醉醺醺的,被人扶去的洞房。

高澄当夜去的是宋氏的寝宫,他与崔氏本就没什么感情,如今崔氏年过四旬,姿容衰老,又不是人人都如元明月一般,仗着府中旧人,能够恩宠依旧。

唯一的孙女儿早就抱来了宫中,由其祖母宋氏抚养,高澄逗弄了许久,才合被歇息。

如今高家第四代暂且只有这一个孙女,但过不了许久,人丁便会兴旺,晋王高孝璋的嫡妻与一名侍妾先后有孕,而秦王高孝瑜的嫡妻尔朱摩女再生下一女后,肚子又大了起来。

就连新婚才两个月的高孝琬,其嫡妻萧氏也有了孕像。

小高王这几个儿子,只怕操劳政务的同时,下值回府后,也在努力造小人,都计划着生个长孙出来。

这让高澄这个当父亲的,着实为他们身体担忧,这些小子换到现代社会,年纪最大的高孝璋、高孝瑜也才成年。

平日里,没少为他们赐下补品,都是小高王自己常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