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蠕蠕公主(1 / 1)

漠北,柔然王庭。

早些年阿那瓌曾在洛阳避祸,受到过汉胡融合后的先进文化熏陶。

复辟后,他仿照中原官制,在王庭设置侍中、黄门郎等官职,又设秘书监,代掌文墨。

而担任秘书监的则是一个名叫淳于覃的汉人。

淳于覃曾是汝阳王元暹的典签,典签一职始于南朝。

朝廷为监视镇守地方的藩王而设,因其权势特大,故有签帅之称。

淳于覃因受命出使柔然,被阿那瓌强留,方才改换门庭。

不过这也是一件幸事,若是留在中原保不准就要受元暹的牵连掉了脑袋。

元暹是被高澄以参与洛阳叛乱为名处死,可他当时约束诸子,禁闭家门,坚决不肯参与元亶、斛斯椿等人的谋逆。

毫无疑问,分明是被冤杀。

高澄跟元暹倒也没有私人恩怨,而元暹又年纪老迈,更是不具威胁,之所以一手促成这场冤案,并且这么多年不曾平反,只不过是要为泰州无辜死难者讨一个公道。

元暹担任泰州刺史时,因当地发生叛乱,故而大肆屠杀,百姓多有殃及,死者十之八九。

这个世道,没多少人真把寻常百姓当人看待,因元暹一纸屠杀令,死难多少无辜者,可朝廷不以为罪,又转任凉州刺史,后续在高氏掌权前后,官拜侍中、录尚书事。

于是高澄便用了自己的法子,在洛阳叛乱后,处死的逆贼名单中添上了元暹的名字。

牢狱中元暹苦苦喊冤,高澄对此回应道:

‘汝阳王今日可知泰州百姓当年之愤慨?’

便不再理会。

此时,负责教授柔然公主汉话的淳于覃无暇缅怀旧主,他神色惊慌的从一间帐篷中逃了出来,抱头鼠窜。

帐篷的门帘再被掀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拿着弓,气鼓了张脸,冲着淳于覃逃跑的背影,口中不断有鲜卑柔然语冒出,大致意思是你再敢来,我便一箭射死你。

能这般对待柔然秘书监的,也只有柔然可汗阿那瓌将要远赴东魏和亲的女儿,被元善见册封的蠕蠕公主,郁久闾氏。

蠕蠕公主自幼热衷骑射时常在烈日下纵马,故而皮肤被晒成了小麦色。

模样远不及同龄时的元仲华,与李祖娥更没有可别性,但也能称一句姣好。

贵族之中,少有貌丑妇人,这年头没有基因遗传的具体学说,但道理还是这么个道理。

蠕蠕公主见淳于覃跑没影了,这才拿着弓气呼呼回帐。

随侍的婢女有心想要劝她消气,可被一瞪眼,也赶紧闭了嘴。

她并非憎恨淳于覃,也不是厌恶中原语言,但她生长在草原,亲族都在漠北,真要孤零零去中原和亲,谁又能舍弃亲人与家乡。

哪怕阿那瓌一直在与蠕蠕公主描述洛阳繁华景象,可在她的眼里到底是不如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来得快意。

但命不由己,父汗的决定无从更改,一旦东魏答应和亲,无论是否愿意,她都将乘上南下的马车。

而这一消息并没有让蠕蠕公主等待太久,叔父秃突佳当时在晋阳与高欢议定了亲事后,就立即派人北上传信。

立时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太昌九年(540年)二月初三,高欢同意与柔然和亲的消息传回了漠北王庭。

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蠕蠕公主内心的愤怒与委屈,就连平素最喜爱的宝弓都被她断成了两截。

但正如先前所说,除非怒火能将王庭焚为灰烬,否则无济于事。

蠕蠕公主唯恐远嫁中原,她的父亲阿那瓌却已经在派人准备婚嫁事宜。

而此时的河北,也有一个女子将嫁去洛阳,与蠕蠕公主不同的是,此时的她,一张迷惑众生的妖艳面容上,满是欢喜。

自高澄废弃殷州,其地由相、定二州分领,赵郡李氏便上了相州户籍。

李鱼川坞堡还是十年前高澄、段韶、斛律光三人抵达时的雄伟模样,只是已然听不见家丁佃户操演时,直冲云霄的喊杀声。

维持一支私人武装,一靠钱、二靠人。

随着高澄不断削弱世家大族的财力、人力,昔日门阀们动辄拥众近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当然,作为信都建义的参与家族,李元忠受用于晋阳,又有李昌仪、李祖猗、李祖娥三女嫁进渤海王府。

无心叛乱的赵郡李氏也没有理由再去维持庞大的宗族武装力量。

当有人想要冤枉你谋乱的时候,你最好拥有能够谋乱的实力。

当他打定主意要与你共富贵的时候,你再把握着谋乱的实力不松手,同样会遭祸劫。

奉命迎接李祖娥的不是斛律光、段韶,而是高澄亲信都督尉兴庆。

初来乍到的他无从知晓李鱼川坞堡的前后对比,可也会对其雄伟而心生赞叹。

难怪当年李氏能借此抵挡住葛荣。

最后虽然失陷,那也是葛荣多次受挫,彻底破了防,恼羞成怒下,举全部兵力才得偿所愿,夺下这座坞堡。

李祖娥由其母崔幼娘领出门,尉兴庆只望了一眼,便赶紧低下了头,不敢再看,唯恐自己乱了心志。

相较于原时空艳名动天下,引得孙腾、封隆之、元修三人争夺的元明月。

李祖娥显然更胜一筹,高澄、高洋、高湛兄弟三人尽皆为她倾倒。

然而红颜薄命,被元修霸占的三位堂姐妹中,只有元明月被带去了长安,被宇文泰所杀。

而李祖娥更是被高湛折磨得遍体鳞伤,最终奄奄一息之际赤身**被送往尼姑庵为尼。

所幸,小高王的出现改变了她们的命运,未来会有怎样的成就,无从得知,但只要高澄在世一日,便绝不许有人欺辱了她们。

李祖娥由尉兴庆领亲卫护送的途中,洛阳发生了两件事情。

首先是高洋的妻子刘氏为他诞下一子,高澄本打算去信晋阳,由高欢代为赐名,可高洋却执意让兄长取名。

高澄心里清楚,高洋此举并非有多敬爱他这个兄长。

而是希望自己往后对他下手时,能念及这个侄儿的名字是自己所取,放侄儿一马。

高澄没有推辞,虽然他真的没想残害兄弟。

一如历史,高澄为高洋的嫡长子取名高殷,并派人去晋阳向高欢报信。

而第二件事则关于四岁的九弟高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