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良,毕懋康团队在“三号后膛燧发枪”的基础上终于取得了新的进展。
并于崇祯十年三月正式改进出了一款各方面都满足大规模列装条件的新型后膛枪。
毕懋康团队以较为简单实用的针击发火装置代替了“三号后膛燧发枪”原本较为复杂的那套枪械动力系统。
火帽这个极为简单的小结构,却使得大明的火枪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此款新型后膛枪问世后,朱由检特旨以毕懋康的名字将其正式命名为——懋康式击发枪。
懋康式击发枪采用了崭新的枪械动力系统,其原理是:使用新型的撞针击打火帽,所有的动作在枪膛内部完成。
而且懋康式击发枪所采用的这套枪械动力系统非常的简易实用,尤为符合大规模列装的条件。
虽然,毕懋康在向朱由检展示此枪的时候,曾经直言:此枪其实并没有达到他们设想的效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比如,懋康式击发枪所采用的这种相对简易的动力系统每次发射仍然需要重新装填弹药,且仍然没有实现弹头和动力源火药的一体化。
所以,这些缺点对于不断精益求精以及对枪械拥有更高追求的毕懋康团队而言,懋康式击发枪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半成品”。
但是,为了配合大明新军的换装要求和实际需求。
在内阁首辅孙承宗与兵部的一再催促下,可以满足大规模列装部队要求的懋康式击发枪便被快速推到了前台。
特别是主管军事的内阁首辅孙承宗,在见识到“三号后膛燧发枪”的优势后,他就对新型火枪充满了无比迫切的期待。
并且,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孙承宗便成为了一个铁杆的火枪“发烧友”。
因为孙承宗心里非常清楚:一款性能优越的火枪配合卡座式刺刀,是最贴合大明新军未来发展趋势的。
可是,“三号后膛燧发枪”虽然有着前装式燧发枪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三号后膛燧发枪”的造价和较为复杂的工艺都严重限制了它的大规模普及。
因此,这几年孙承宗一直都在紧盯着毕懋康团队的研究进展。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万众瞩目的期盼下,毕懋康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可以快速列传部队的懋康式击发枪。
虽然,在毕懋康团队的眼里,懋康式击发枪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并算不上是他们眼中的“完美”作品。
可懋康式击发枪的出现,却让孙承宗、阎鸣泰等人激动不已。
朱由检对懋康式击发枪的问世也是赞不绝口,并第一时间下旨将此款新式火枪冠以“懋康”二字,以表彰毕懋康团队的功绩。
而懋康式击发枪的出现对于整个大明新军也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件。
崇祯十年三月初,懋康式击发枪正式通过兵部的验收。
三月底,兵部就制定出了大明新军全面换装的计划。
四月初,朱由检便批准了由兵部制定的全面换装计划。
懋康式击发枪除了拥有“三号后膛燧发枪”所不具备的造价优势外。
其最主要的优势还在于大幅度降低了“瞎火”故障的发生率。
之前的燧发枪平均发射七八次就会出现一次“瞎火”,而懋康式击发枪大约发射200发子弹才会出现一次“瞎火”的情况。
所以,懋康式击发枪在可靠性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虽然懋康式击发枪在发射频率方面与“三号后膛燧发枪”相比,提升并不大,都是装一次弹发射一次。
可比“三号后膛燧发枪”高出N倍的射击可靠性、较为出色的防水性以及更加耐造的枪身结构,让整个兵部都对懋康式击发枪赞不绝口。
更重要的是,懋康式击发枪的造价并不算高。
这也是促成懋康式击发枪快速被兵部定为全军主流制式装备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兵部的换装计划,懋康式击发枪与卡套式刺刀将在五年之内成为大明新军士兵的标准制式装备。
随着兵部的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火器局都进入到了全力赶制懋康式击发枪的状态中。
第一批换装的自然是戍卫京师的京军部队。
兵部的计划是:于崇祯十年九月一日前,尽可能多的将赶制出来的懋康式击发枪交付给京军。
因为,九月一日,大明新军将在德胜门外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
装备懋康式击发枪和卡座式刺刀的京军要接受大明皇帝的检阅。
届时,朱由检还将在德胜门亲自为大明新军的将官们进行授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