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人才聚集地(1 / 1)

交代完军事改革方面的事宜后,朱由检又重点听取了宋应星关于农作物方面的最新进展。

这几年,在宋应星的带领下,大明的农业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以宋应星为首的大批农业人才的努力下,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得到了普及与改良。

为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对农业问题,朱由检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的。

不管现如今的大明如何富有四海,国内的粮食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随着开海政策的全面放开,不差钱的大明拥有非常广泛的途径从国外向国内输送粮食。

但是,再多的途径也比不了本国自身便拥有强大的农业保障能力要靠谱的多。

比如,一旦陷入类似于后世二战时期的那种世界大战,你的对手很可能就会对你进行各种各样的封锁。

到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手里有钱却无法及时买到粮食的局面。

这个时候,本国的农业底蕴就会凸显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了。

所以,无论是从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吃饱饭的角度上考虑,还是从长远的军事战略上来考量。

现在的大明都必须要把农业问题给重视起来。

-------

现如今,大明的农业团队不仅搞出了更加高产的土豆、玉米、红薯这些外来引进的农作物。

还栽培出了更加高产的水稻。

要知道,水稻可是华夏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水稻的改良对于大明而言意义自然相当重大。

据考证:我国的水稻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2万到1.6万年前的湖南地区。

早在大禹时期,就已经开始广泛种植水稻。

而华夏祖先也对水稻的改良也一直在实践摸索中进行着。

“水稻栽培”更是被称之为古代重要技术发明之一。

《陈旉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古籍都有对稻田技术改良的记载。

(注:之所以列举这些,只是为了回应之前有人提出过农业方面的质疑;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现代诸如基因等先进技术的加持,古人也是有能力对农作物进行改良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的农业研究团队不仅有大明本土的人才,还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道中人。

而且,这些人都已经加入了大明国籍正式融入了大明。

这个现象在大明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普遍存在。

大明不止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才聚集地。

其中,除了大明宣传部门不遗余力的对外宣扬渗透大明文化之外。

最现实的一点还在于:所有人都知道,来大明发展的各领域科技人才都会受到比其他地方更加优厚的待遇。

比如大明比较重视的农业方面的人才,在大明所能享受的待遇至少要比其他国家的待遇高上三到五倍!

而且,在国际的学术圈子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只有到大明,才能给你一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研究环境。

也只有大明有足够的财力来给予你最充足的研究支持!

在这个问题上,大明官方的态度也比较明确,并为此专门公布了一个名为“世界人才招募计划”的项目。

总之一句话:大明非常愿意为世界各地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真心热爱科研事务的人才提供最优越的研究环境。

因此,近年来,泰西诸国各个领域的科研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重。

泰西十一国联盟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

但是,他们却只能大打“感情”牌来作为挽留人才的最主要手段。

因为,在大明为科研人才所提供的那些优厚条件下,泰西诸国在这方面根本占不到任何优势。

而且,泰西诸国也十分清楚:如果他们在人才市场上与大明打“价格战”的话,他们根本就吃不消。

所以,最实际的方法也就只能以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这些大道理来遏制本国人才的流失了。

可是,众所周知,泰西人向来都是比较“务实”的。

在大明开出的丰厚条件下,泰西诸国各个领域的人才很多都响应了大明官方的“世界人才招募计划”。

通过“世界人才招募计划”加入到大明科研团队的境外人才,有一个硬性的要求。

那就是:必须放弃之前所在国的身份,转而加入大明国籍。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享受到更加优厚的待遇以及更加优质的研究环境。

故此,在各领域的人才资源争夺上,大明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