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也就是明军一战攻取广宁城的七天后,建奴贝勒多尔衮率领三万精骑于大凌河一带击败了林丹汗所率领的蒙古骑兵。
林丹汗所部伤亡惨重,林丹汗本人也差点被建奴俘获。
原来,听闻明军取得广宁大捷后,急于在明军面前表现的林丹汗亲率三万大军试图完成一次漂亮的助攻。
不想,却在大凌河一带遭遇了多尔衮所部伏击,林丹汗负伤侥幸逃脱后,后在明军的接应下才使追击的建奴骑兵撤出。
这次击败依附于明军集团的林丹汗所部,使本来受到广宁大败而信心不足的建奴军队在士气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振。
不过,仅仅七天后,也就是崇祯六年十月五日,祖大寿便率领辽东铁骑于义州附近与士气正旺的多尔衮所部相遇。
辽东铁骑大破多尔衮所部,迫使其率残部撤出义州地区。
崇祯六年十月七日,登莱水师舰队炮击金州并于当日成功登陆。
十月十一日,明军大举进攻由建奴贝勒济尔哈朗亲自坐镇的复州。
十月十九日,明军以重炮轰破复州城门,济尔哈朗于明军炮火中被炸成重伤。
当天下午,济尔哈朗重伤而亡,复州守军开城投降。
十月二十六日,京军于西平堡区域一举歼灭了由泰西诸国精心为皇太极训练组建起来的外籍军团。
装备精良,完全按照泰西模式训练出来的外籍军团被京军当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练手”对象。
这支被视为泰西式标准军队的外籍军团可以为明军在实战中多积累一些应对泰西军队的作战经验。
其中,参战的京军左卫团营还在正面战场上与采用西班牙大方阵的外籍军团精锐来了场经典对决。
装备燧发枪和卡套式刺刀的左卫团营采用线形火枪方阵对阵外籍军团的西班牙大方阵。
而西班牙大方阵也是当下泰西军队普遍采用的最强战阵。
外籍军团所使用的西班牙大方阵是以百分之七十五的火枪兵搭配百分之二十五的长矛兵相组合,使其同时兼具了优秀的远程打击能力和近战自卫能力。
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主方阵的四个角分别部署一个小型长矛方阵。
这种方阵组合可以使其非常灵活的应对来自四个方位的敌人。
但是,西班牙大方阵也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当只面对一面敌人的时候,总会有很多火枪手处于空闲的状态,而造成火力的浪费。
而京军左卫团营所使用的线形火枪方阵则是采用三排火枪手轮流齐射,以保证火力的持续性及压制性,在火力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这场经典对决于三岔河一带展开。
左卫团营凭借燧发枪在射程与射击频率方面的优势完胜了外籍军团的西班牙大方阵。
-------
十一月初一,十一月初六,十一月十一,明军又接连在威宁堡、西平堡、太子河大破建奴军队。
十一月二十一,明军从三个方面对盛京展开了合围之势。
皇太极将己方主力尽数收拢至盛京区域,集中兵力组建盛京防线。
自此,建奴军队士气已然跌入谷底。
交战之中,一触即溃、主动投降者每日递增。
依附于皇太极的蒙古部族眼看着清国大势将去,也纷纷脱离而去,主动向明廷归降。
截至十一月底,皇太极为抵抗明军集结起来的二十余万大军只剩下了不足十万,且全部龟缩于盛京一带。
而被皇太极视为救命稻草的十万精骑,在接连的败势下,死的死、降的降。
退守盛京的时候,十万精骑仅剩下了三万余人。
十二月初,二十余万明军将盛京正式合围。
而此时,皇太极手中满打满算只剩下了八万多守军来捍卫大清国的国都。
各国驻京使臣见此,纷纷向明廷提前递上了庆贺国书,恭祝大明新军于辽东取得的巨大胜果。
泰西十一国联盟是最先递交庆贺国书的。
不仅如此,泰西十一国联盟还不约而同的准备了厚礼,与庆贺国书一起递送给了大明礼部。
在礼部举行的答谢宴上,泰西十一国联盟的使臣们交杯换盏,争相为大明新军在辽东战场所取得的胜利而举杯庆贺。
如果是不知其中内情的,绝对会以为泰西十一国是大明最“忠实”的“朋友”!
而这也正是泰西诸国一贯的嘴脸。
对此,朱由检自然是最有感触的。
欺软怕硬、两面三刀的这种把戏,泰西人可是玩的最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