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皇宫——崇政殿。
皇太极的脸色已经阴沉到了极点。
与明军的首战,他的大清国便折损了两万六千名精兵,还一战丢失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广宁坚城。
前去坐镇广宁城的莽古尔泰至今都下落不明。
城中囤积了那么多粮食也都白白便宜了明军。
而更让皇太极感到危机重重的是:之前预期至少可以抵挡明军攻势四个月的广宁城被一战而破后,清国内部的那些主战派也对他们之前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动摇。
而这恰恰是皇太极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虽然他非常清楚国内主战派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乐观了。
但是,在这种局面下,大部分族人可以保持这种积极乐观的抗明斗志,对整个满族而言却是非常有利的。
毕竟,一支有信心且士气旺盛的八旗军队才是清国绝地重生的最大希望。
反之,本就处于绝对劣势的清国,要是他们的军队也一味的士气低落、信心严重不足,那这场关乎到大清国生死存亡的战争便没有了任何翻盘的机会。
广宁一战,也重新刷新了皇太极对大明新军的认知。
因为,开战之前,皇太极虽然知道现如今的大明新军绝对属于当世强军之列。
大明新军早就已经不是以前那支任人拿捏、一触即溃的颓废之军了。
但是,他想破了头皮也没预料到:精心打造的重炮坚城竟然被大明新军一战而破!
如今,这个噩耗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笼罩在了整个大清国的头顶,让皇太极有一种呼吸困难的压迫之感。
他知道,广宁失陷的事情如果不能尽快处理好,那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
-------
“广宁城的失利已经基本可以肯定。”皇太极端坐在崇政殿的御座上,环视着一个个默不作声的文武大臣们,沉声言道:“根据从广宁城回来的人禀告,明军之所以能够一战拿下广宁,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辽东军秘密铸造了一批新式重炮,正是这些新式重炮轰破了广宁的城防。”
“其二,广宁城防被明军重炮轰破后,城内的五千外籍黑奴兵见势不妙突然哗变!”
“这才造成了明军一战便攻下了精兵驻守的广宁坚城。”
“如果不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以莽古尔泰和苏和泰的能力,广宁城绝对不会如此轻松地被明军拿下。”
皇太极为了稳定军心让主战派重拾信心,将广宁失利的因素特意归结到了“广宁巨炮”和黑奴兵突然哗变这两个重点之上。
被明军的重炮破防是不争的事实,但黑奴兵哗变的说法却是皇太极故意混淆视听捏造出来的。
第一,严格意义上来说,广宁城中的黑奴兵其实并没有哗变。
他们只不过是见势不妙后,给广宁守军的全面大溃退起了个头。
第二,已经被破防的广宁城,即使没有黑奴兵率先奔逃,广宁城也改变不了被一战而下的结局!
而皇太极故意将广宁城陷落归结于两个原因,且一再强调二者缺一都不可能出现现如今的这种不利局面。
完完全全就是为了消除清国将领们的畏战情绪。
“不过,我们对出现在广宁之战中的那几十门新式重炮也不必太过担心。”皇太极顿了顿,继续言道:“这批新式重炮不易移动,且数量有限。”
“据内线回报,这批新式重炮参加过广宁之战后,便被明军运进了广宁城,准备作为广宁的城防炮使用。”
“所以,广宁之败,明军只是胜在运气和重炮两个方面。”
“这绝不能说明我军在明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皇上,当初泰西人把这些黑奴兵漂洋过海送过来的时候,臣就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现在还真就不幸言中了,广宁之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是啊!皇上,这些黑奴兵实在是靠不住。”
“依我看,干脆把剩下的黑奴兵尽快遣散得了,省的留着也是个祸害。”
“也不能一概而论吧?这些外籍军团毕竟也是经过泰西教官团严格训练出来的,就这样全部遣散未免有些太可惜了吧?”
“是有些可惜,这些外籍军团的装备也不差,现在正是用兵的时候,把这么一支现成的生力军裁掉恐怕不妥吧............”
“广宁之战的苦头吃的难道还不够吗?”
“留着这几万外籍军团,万一要是再来个哗变,我们岂不是更加被动!”
“要我说啊,还是早点把这些外籍军团尽快派到前线去,让他们去消耗一下明军的兵力也是好的............”
殿下的文武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相议论着。
留守盛京的阿敏、岳托、阿济格三位贝勒爷却没有出声。
“行了。”皇太极神色不耐地沉声而言:“此事朕早有定夺,诸位爱卿不必于此事之上多言了。”
“凡事不能因噎废食。”皇太极看着安静下来的大臣们,接着说道:“我们不能因为黑奴兵的一次哗变就将整个外籍军团全都给否定了。”
“更何况,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如果将这几万装备精良的外籍军团直接遣散,绝非明智之举。”
“而且,这么做更加容易引发哗变。”
“所以,外籍军团是绝对不能裁撤的。”
“不管怎么说,用他们去消耗一下明军的有生力量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