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制造周期(1 / 1)

毕懋康将“三号后膛燧发枪”的具体优缺点向孙承宗、徐光启二人详细介绍完毕后。

京师军器局大使韩正林随即开始向孙承宗与徐光启重点汇报“三号后膛燧发枪”的具体制造情况:“我们京师军器局特意抽调了六名技艺最娴熟的高级工匠专门负责制造“三号后膛燧发枪”。”

“交付给蛟龙营的那三十杆“三号后膛燧发枪”,就是这六名高级工匠耗时一个月赶制出来的。”

孙承宗闻言,惊讶道:“一个月?你是说六名技艺娴熟的高级工匠一个月时间才赶制出了三十杆这种后膛填装式线膛燧发枪?”(注:本文后膛燧发枪的制造周期参照于弗格森后膛枪的制造周期数据。)

“是因为他们初次接触这种后膛填装式线膛燧发枪,所以普遍效率不高吗?”

“我们选出来的都是一直从事前装式滑膛燧发枪制造的优秀工匠。”韩正林解释道:“他们在制造那一批“三号后膛燧发枪”之前,已经制造了十几杆样枪了。”

“制造交付给蛟龙营的那三十杆“三号后膛燧发枪”的时候,他们对相关工艺已经非常熟悉了。”

“所以,并不存在不熟悉工艺而导致效率低下的情况。”

“这也正是毕大人刚才所提到的复杂工艺问题。”

韩正林继续言道:“现在的“三号后膛燧发枪”由于其工艺复杂的特性而导致了它的制造周期较长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军器局技艺最娴熟的老工匠,一个月最多也就能赶制出五杆“三号后膛燧发枪”。”

“要是由普通工匠打造,“三号后膛燧发枪”的制造周期还会更长...........”

“原来如此,怪不得毕大人一再强调以现在“三号后膛燧发枪”的制造工艺还不符合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条件。”孙承宗深以为然地点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些高级工匠在制造前装式滑膛燧发枪的时候,效率比制造“三号后膛燧发枪”要翻上一两倍吧?”

“没错,赶工制造前装式滑膛燧发枪的话,在学徒工打下手的情况下,他们这些高级工匠两天便可赶制出一杆前装式滑膛燧发枪。”

韩正林说完又补充道:“这主要还是得益于这几年的冶炼锻造技术的快速提高,才使得我们的工匠可以有现在的这种效率。”

“这要是放在以前,我们的工匠制造一杆破鸟铳都需要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个月的时间,质量上还保证不了..........”(注:明朝时期制造鸟铳的周期数据参考于《纪效新书》中的相关记载。)

“自从技术革新,朝廷专门引进不少泰西工匠与咱们的工匠深入交流、取长补短后,这种局面就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现如今,军器局的火器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且高效的分工流程。

各个岗位上的工匠各司其职高效配合,可以很好的承担当下各种火器的制造任务。

-------

“造价高昂,制造周期长。”孙承宗再次感慨道:“这两点加起来,“三号后膛燧发枪”也只能被特种作战部队“捡漏”了.............”

朱由检这个“过来人”对特种作战部队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

在特种作战部队身上多花些钱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

正所谓高投入才有高回报嘛!

所以,像“三号后膛燧发枪”这种“奢侈品”,也就是经费异常充足的特种作战部队才用得起了............

“这个项目的保密问题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会议的最后,徐光启重点提醒道:“如果“三号后膛燧发枪”的图纸外泄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明科技院现如今承担着许多绝密的军事研究项目,而后膛装填式线膛燧发枪的相关研究便是科技院的绝密研究项目之一。

身为大明科技院的第一负责人,徐光启对这些绝密研究项目的安全保密问题自然是时刻紧绷着一根弦的。

“我们一直严格按照保密规程做事,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毕懋康点头道:“军器局抽调的工匠在接触这个项目之后,也一直没有与外界接触。”

“三号后膛燧发枪的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都存放在枪械研发六处的专用保密柜里。”

“三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打开柜子。”

“另外,除了秘密交付给蛟龙营的那三十杆“三号后膛燧发枪”之外,其余的样枪每天都会进行封存。”

“请二位阁老放心,我们所有接触该项目的人员全部都是按照保密流程严格落实执行的。”毕懋康正色言道:“如此完善的举措下,我想没人能够把“三号后膛燧发枪”的机密泄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