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临近晌午,温润的阳光挥洒全城,和煦的微风给北京城带来了盎然春意。
大明门外人潮如涌,分外热闹。
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两旁茶楼酒肆各类店铺林立。
招幌牌匾随处可见,街头杂耍、小唱集聚起无数看客。
眼观着如此“盛世之景”,谁又能想象到京城之外的萧索破败之象?
不过,自然灾祸虽然造成了山河的萧索,可在朝廷积极施展新政的大浪潮下,也让天下万民对新朝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希望。
即使是身处灾区的灾民也重拾了对朝廷的信任,日子虽苦,可在朝廷前所未有的赈灾力度下,各省受灾之地已经连续半月没有出现过饥民饿死的惨况了。
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新政推行下的大明王朝正在悄然振作起来..........
而给大明百姓们最深的感触就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迎来了一位真真正正心系天下万民的仁君贤主!
-------
微服出宫的朱由检第一次感受到了北京城的民间气息,一时间倒是来了兴致。
到底是国朝之都,就冲这经济潜力,朱由检不由对自己还在酝酿之中的那个生财之道更加有了底气。
朱由检这边游性正浓,一身管家装扮的王承恩紧伴左右。
这大明门外的朝前市本就是京城最热闹的商业聚集之地,日日为市,无间歇,每天都是这般繁华景象。
但此时跟随朱由检微服出宫的亲卫们可是饱尝了这人潮之苦!
平日里这人多热闹倒不是什么坏事,可碰到一个悄悄溜出宫的皇帝混迹在这嚷嚷人流之中,这可就不是什么妙事了。
这万一要是遇到什么突**况惊扰了天子,那可是万死也难赎的死罪!
此时,至少二十几名身着便服腰间鼓鼓囊囊的精壮汉子,散布四周时时围绕在朱由检周遭,目光机警如电暗暗观察着过往路人及四周环境。
怕引起别人注意,打扮成管家装束的王承恩只带着四五名扮成跟班的亲卫紧跟朱由检身侧。
如果按照朱由检的意思,此次微服出宫就王承恩带着几名身手矫健的锦衣亲卫乔装跟随即可。
但在这个新政初推的特殊节骨眼上,心系皇帝安危的王承恩还是在暗处安排了几十名便服暗卫以备不测。
-------
走的有些累了的朱由检随便走进了一家清茶馆准备歇歇脚。
茶馆不大,陈设颇为简雅,上下两层,皆是方桌木凳。
此时的生意倒是不错,三两人一桌,品茶闲谈,楼下的十几张桌子已少有余位。
在一楼西南角一个刚刚空出来的位置坐定,店内伙计很快便将一壶清茶、几小碟茶点摆在了桌上,朱由检坐在木凳上轻轻活动了两下手臂,身上的乏劲立时舒缓了不少。
几个便服亲卫侍立在墙角处,警惕的观察着店内四周。
“王管家,你也坐。”朱由检指了指旁边的空位,对近旁的王承恩道:“走了这么长时间了肯定也累了。”
“谢五爷,小人还是站着比较习惯......”
“少废话,让你坐你就坐。”朱由检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旁边几个茶客的话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远处的方桌围坐着三位大约六十上下的老者,聊得正起劲。
赵老汉一边往自己的杯中添着茶一边问道:“怎么着?听说你家老三回来了?正在积极准备想要参加朝廷即将开始的“技考”?”
“对,年前回来的..........我们家那个浑小子早些年瞒着家里人偷偷跟着他表舅去了福建做生意,说是在那边认识了几个外藩来的传教士,还跟着加入了个什么天主教。”同桌的老吴头神采奕奕的聊着:“这些年就像着了迷似的跟着那帮外藩人尽聊些什么天文啊星星啊之类的东西,反正我也听不明白这里面的玄妙。”
“这前不久,朝廷不是将当今皇上以前的潜龙府邸改成了博学监吗?门口贴了告示,上面列明的新学学科里就有一个学科叫做——天文学。”
“我们这才回过味来,原来我们家老三跟着那些外藩传教士学的东西就是正儿八经的天文学。”
“你们也知道,我们家老大和老二都不是读书的料,这老三打小就聪明,可就是不把心思放在读书上。”
“前些年为了躲避家里整日逼他读书,这小子竟然离了家!”老吴头说到这,面露感慨之色:“哎,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几年我也想通了,心想着该着我们老吴家没有仕途的命,也就随他去吧。”
“可谁能想到,朝廷突然开了“技考”,倒是合了那浑小子的胃口!本以为我们家老三鼓捣的那些东西就是些瞎胡闹的玩意。”
“没想到,人家这是学的新学,用处大着呢.........我就说这孩子打小就聪明,这眼光啊毒辣着呢!”
“哟!哟!哟!您现在又把你们家老三当香饽饽了?”赵老汉看着满面红光的老吴头,打趣道:“我可是还记得去年的时候有人还口口声声说要跟三孩断绝父子关系呢!”
“有这事吗?反正啊我是记不得了喽.......”老吴头直接来了个不认账。
“哎......这话又说回来了,你们说这要是以前,就最近这半年多发生的事情谁敢想?谁又能想的到?”坐在老吴头对面的白发老者感慨道:“说到底这一切都是皇恩浩**!有这样的皇上主政,我大明何愁不兴?”
“徐老说的在理。”赵老汉闻言,连连点头:“就说朝廷开设“技考”之事吧,这可是了不得的创举。”
“新设的博学监对标的可是国子监,能入博学监的学子那也是天子门生啊!”
听着他们聊得热闹,前来添茶的茶楼伙计也搭了话:“还有新设立的廉政监察院,听说优选从寒门子弟中选人,选人的标准都是皇上亲自制定的。”
“到时候,我也去试试运气!”
“你?你行吗你..........”老吴头打趣道,看得出来这几位都是这茶楼的熟客,与这里的伙计关系都不错。
“怎么不行?我也是识字的,按照朝廷颁布的标准我觉得我这条件就挺合适,有枣没枣打一杆,说不定以后您几位再见我的时候,这身份啊就不一样了!”
“哈哈哈........对!对!对!”旁边有熟客跟着起哄道:“那就请即将高就的李二“差爷”先给我们把茶添上吧,到时候可别忘了咱们这些老相识............”
在一片打趣哄笑声中,又有几位茶客加入到了讨论朝廷推行新政的话题里。
亲眼看到这民间百姓对新朝重拾了信心,对新政新学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朱由检觉得他这半年多来的努力当真是没有白费。
特别是听到百姓夸赞新皇的话语,朱由检暖于心间的同时,也不由多了几分得意。
毕竟,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
而且,在朱由检看来:只有能够被百姓们打心底里拥戴的皇帝才能算的上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圣明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