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不遭人妒是庸才(1 / 1)

秦安深知,救灾的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所以他带着赵徽柔开始在允州疯狂的找人。

第一批叶涛的一千三百人送走了,很快又带来了两千人,秦安需要要的四千人一下子就剩下了几百人的空闲。

整个允州周边一共是有接近一百万人的,毕竟允州还连着齐州,以及济南。

不过很多难民已经涌入了其他的州府,这剩下的三十万人都是要么是本地的,要么就是拖家带口没有办法离开的。

赵徽柔这几日当真是以泪洗面,她身上的华服也换成了粗布麻衣。

为了给一个孩子缝衣服将自己白 皙细腻的小手扎得满手是伤,可她还是坚强的没有哭,只是默默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这个时候,她根本没有将自己当成是公主,也没有其他人将她当成公主,她只是救灾人员之中普通的一员。

当秦安忙完之后再次见到赵徽柔的时候,她只是蜷缩在帐篷之中的**歇息着,**其他地方,是几个正在熟睡的婴孩。

洪涝发生在一个多月以前,黄河口崩了。

工部的人如今还带着军队在上游填补缺口,不过进度很缓慢。

每一次洪涝之后黄河口都会决堤一段时间,根据如今大宋这样的国情,每一次的决堤都要等到黄河结冰的时候才能进行填补。

所以黄河水还在倒灌,农田还在继续被冲击,整个允州都还在受到洪涝的影响。

这几日神武军的人也在不断的搜查着整个允州,寻找那些尚且还活着的人。

“澎湖那边也没有消息?”秦安脱掉自己的外套,走出了帐篷,看到狄青走来。

狄青这几日也在忙着处理灾情,不过由于有了相州地震的例子摆在那里,所以他指挥军队处理灾情十分合理,已经陆陆续续找到了好几万人朝着这边而来。

“已经有了,这一次出海捕了超过三万斤鱼,大丰收。”狄青脸色振奋说道。

“我需要回到汴京,所以这边的事情你要把握好,后续还会有吃的运来,一定要将他们运送到汴京去。”秦安和狄青两人并肩而行,两人一起走到了外面。

此时外面河边灯火通明,有好几万人聚集在这里,想要将这些人全部运送到汴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都是大宋的老百姓啊,不能让他们继续这么受苦受累下去了。”秦安叹了口气,心里有些忧愁。

这一刻,他也算是真实体会到了那些诗人口中的家国天下忧到底是什么感觉。

只有真正体会过后世人对大宋的评价,才知道这个时代到底有多么的可惜。

“将军,听说您在朝堂和那些文官吵了一架。”狄青站在秦安的身后,眼神颇为复杂的看着秦安。

他的年纪比秦安要大,可他从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秦安才是那个年纪大的人,他教会了自己很多东西,也让自己彻头彻尾的发生了改变。

如今的狄青已经是大宋禁军之中炙手可热的存在,王曾不止一次想要将狄青调走,不过秦安都只是回了一句话。

将来的狄青是大宋的门神,若是将他调去其他队伍,只会让他彻底的埋没。

听了这话之后,王曾也明白了秦安的想法,再也没有提起过想要调走狄青。

“怎么?”秦安回头,看了一眼狄青,笑道。

狄青咬了咬牙:“我是怕那些家伙在您背后捅刀子,这些事他们干的出来。”

秦安轻笑一声,背负单手,说道:“不遭人妒是庸才,若是连这些家伙的仇恨都拉不了,那只能说明我秦安还没做到位,不过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狄青怔了一下,突然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些东西。

秦安来允州说到底也只是为了考察这边的民情,不得不说李沿也是真的倒霉。

今年的黄河决堤碰巧就被他给赶上了,差点就被那些文官被掀了官帽,好在秦安出手,不然李沿怕是真的会落一个赈灾不利的罪名。

第二日,船只再次到了,粮食再次被卸了下来,这些粮食又够这里的人吃上几天。

船队再次带着四千人朝着汴京而去。

而在汴京的朝堂上,此时已经吵翻了天。

“他这是什么意思?将难民全部朝着汴京运,这难道不是将一把刀子横在文武大臣的头顶上?”徐德忠高声说道。

在众人的注视下,徐德忠赶忙跪地忧心忡忡的担忧道:“官家,此事不可不防啊,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怎么能够让这几十万的难民聚集在汴京城外啊。”

“若是发生了暴 乱怎么办?秦子明这简直是昏招!糊涂!”

周围的大臣们此时也被徐德忠给说的意动了,仔细揣摩了一下。

确实如同徐德忠所说,这些难民若是暴 乱起来,汴京城的几万禁军就算是挡得住,那也是会有一场大伤亡的,秦安这事办的确实不妥。

“老臣觉得徐老说的有道理,这三十万难民聚集在城墙之外,确实是莫大的隐患。”

“老臣附议。”

“秦子明毕竟年幼,此事考虑不周也是正常,还请官家下旨让秦子明遣散这些难民,让他们回去允州,不要在汴京之外。”

这其中,就包括了徐德忠这个御史大夫,还有潘世贵这个刚刚上任的太常寺卿,还有翰林院的诸多学士。

自从秦安在上一次的朝会之后,便算是将这些翰林院的学士全给得罪了。

人家这些家伙都是读书读出来吃饭的,你秦安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想将那些匠人抬到和读书人一样的岗位,这简直就不可能的啊。

所以如今,朝中那些专门做学问的人早就恨死了秦安了。

不过大多数还有理智人的,有些官员就对此毫不在意。

这些都是在地方上任职过的,了解治理百姓所需要哪些东西,所以在秦安的观点提出来之后,他们并没有反对。

因为他们这些人清楚,秦安提出来的这个办法,就是真正的大势所趋。

一个大宋,总共需要的官员就只有三万多人,可读书人有多少?一百万是有的。

那这些其他的读书人不当官又做什么?

在这个年代,只有读书才能当官的想法过于根深蒂固,以至于一些读书人宁愿吃稀饭也不愿意出门找个活计,这简直就是一种病态的清高。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