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忠告(1)
与静虚道长的此次见面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可是意义深远,次日,董宣武便被天启皇帝召进宫,商讨宗教问题。
除了董宣武与天启皇帝,没人知道当时两人谈了些什么,总之,董宣武离开皇宫后,天启皇帝对董宣武筹建新教之事,就不闻不问,另外也让人停下来不再搜寻一代神人张三丰。
兵部已经发下堪文,要求五行卫四月中旬前,务必移师山海关,归孙承宗指挥。留给董宣武的时间不多了,董宣武只能将筹备新教的事情全权交给董三,同时,请来陈老夫子协助董三。
陈老夫子原本是不屑于做这件事的,怪力乱神的事,真正的儒者向来是不屑于为之。可是听了董宣武的苦劝,觉得董宣武说得有道理。
董宣武说,精神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它,自然会有其他的宗教去占领。儒家虽然华夏影响巨大,但影响力主要还是局限在士绅之中。
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点滴虽然也受其影响,但对儒家本身,大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相比起道、佛两家,儒家更注重于世俗的权力与自身的修养,根本没有成仙成佛之说。虽然能成圣,但圣人只不过是身后的荣耀与虚名而已。
儒家如果不在新教建立之初就融入其中,融入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审美观,日后坐等新教壮大起来,再想融入,恐怕就非常难了。
有了陈老夫子的加入,在旁帮助董三,董宣武放心多了。
陈老夫子是真正的方正君子,这样的人也许才能并不突出,但是其道德操守是绝对令人敬佩和信任的。一个国家,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脊梁,危难之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面对血与火,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挺身而出。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也是董宣武一定要将儒家拉入新教的原因所在。
皇家债券的架子已经基本搭了起来,其实最主要的是人员的培训与原则、规章制度的制定。因此,交接给信王的过程十分顺利,这整个过程信王一直都是直接介入的,对所有的事情,信王也是了如指掌。在这过程中,董宣武甚至鼓励信王做主完成一些事情。在董宣武看来,如今信王所欠缺的,只是经验和勇气罢了。
当然,发行债券不是件简单的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这是皇家第一次发行债券,涉及皇家的信誉。
董宣武希望信王能多演练几遍,宁可慢点,深思熟虑,提前准备好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也尽量不要出错。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后来的崇祯皇帝出台的许多政策与法令,明显显得仓促,没有深入的权衡利弊,这使得这些政策与法令非但没有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反而激化了矛盾,让大明的形势急剧地恶化。
在原本的历史上,天启皇帝在位期间,民间基本上没有大的**,保持着基本的稳定。可是天启皇帝驾崩后,崇祯皇帝一登基,天下立刻反贼四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二月底,天启皇帝驾崩后,这位少年天子扫清阉党后,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林党内阁,又迎来了一个“众正盈朝”的时代。
东林内阁向皇帝建议:应该撤销掉东厂这种特务机构,这种监视是对东林君子们的不信任与侮辱,君子可杀不可辱,特务统治要不得。
崇祯皇帝对东林党君子的道德操守显然非常信任,认为即使没有人监视这些君子,他们也会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不会贪污大明一文钱。所以,新皇帝欣然批准了内阁的这个建议,解散了大明的国家安全局。
这位雄心勃勃的少年在解散了东厂以后,询问他的大臣们,如何才能中兴大明,向他们请教治国之道。
东林党的君子们认为,光撤销东厂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撤销各地的其他监督机构,比如各省的河道监。
河道监这东西就是当年那个工作懒散,长期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弄出来的。
当时洪水泛滥、屡治屡犯,这本来是上天对嘉靖皇帝的警告,可是这个懒散皇帝非但不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了天怒人怨的事,反而很不厚道地怀疑是文官贪污了治河的公款,居然派太监出去监督治水。
这种不理解与不信任,还怎么让大家一起愉快的玩耍?
这条恶政让文官咬牙切齿,痛恨无比。经过不泄努力,正义战胜了邪恶,隆庆朝时,君子们终于成功地将之废除。
只可惜,好日子总是不长久,万历天子这位更懒惰、更刻薄的皇帝,比他爷爷更不厚道、更不靠谱,不但重新派出了太监监督治水,并且还将之大大强化,宣布所有治水的款项一律要经太监审核过目。
皇帝拿文官没有办法,但皇帝拿太监却很有办法。万历这个心理变态的家伙竟然规定,一旦洪水泛滥冲垮堤坝,那么,不问青红皂白,监督太监的脑袋都要被砍下来。
野蛮啊,这简直是蛮不讲理啊!可是这法子很有效,极大地激发了河道监的工作热情。因为没有人愿意为了别人的富贵,砍下自家的脑袋当球踢。太监们虽然异于常人,但同样也不愿意。
当春汛秋洪到来时,不少勇敢的太监不顾风吹雨打,住在河堤上,与民吃住在一起。反正对于他们来说,是被砍掉脑袋还是被淹死,其实结果是一样的,前者或许还能捞个好名声。
尽管如此,死于万历皇帝这条邪恶的政令之下的太监仍然不少。
仁慈善良的君子怎么可以无视这些血淋淋的惨案、冤案?这条恶法必须要废除。
到了天启朝,东林党掌权后,他们真的做到了,皇帝再次撤回了河道太监。所以,从天启元年到天启六年,在全国范围内,东林君子没有修过一次河道,直到魏忠贤重新拾起这条恶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