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加薪
洪思一旁看到几位大学士惊讶的表情,忙拱手解释道:“哦,辅政王殿下管这称做‘广告’。
“依殿下授意,宣教府在各处演绎结束之后,可帮商户们宣扬他们的店铺或货物,收取他们些许银两。每月零碎积攒下来,总能有点结余。”
这叫有点结余?黄道周等人相互对视一眼,心中皆道,原来还能有这般做法。这宣教府看似不取百姓银两免费开戏,理应花费甚巨,实则其获利竟这般丰厚。辅政王殿下这番谋划和手段果非常人可及。
难怪之前辅政王敢说新立的宣部不要朝廷一两银子,几人立刻明白过来,照宣教府这进帐,何止是不用划拨银两,往后宣部或许还是户部重要收入来源。
一旁田壮飞似还嫌几人震惊不够强烈,又补充道:“实则这些商贾们为凑戏刚结束的热闹劲,竟愿拿出十倍筹银,让宣教率先为他们宣扬。若非洪大使不敢擅自做主,仍按往常之例收取酬银,这结余或可再翻一番……”
每月两万两!这让做过户部尚书的何楷眼睛都要瞪出来了,想当年他手里若有每月两万两银,也不至于被郑芝龙所摆布了。
洪思忙示意田壮飞莫要多言,朱琳渼却乐道:“既然商户们想抢个头筹,你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依我看,这银子可取。不但可取,还可以搞个竞价仪式,出银多者得最好的宣扬时段。”
这正和后世的电视台常搞的“标王”如出一辙,朱琳渼对此倒是极为熟悉。
洪思忙应道:“下官谨记,回去便付实施。”
朱琳渼继而问道:“若要在福京各地铺开宣教府,尚需多少银两?”
洪思对此早有准备,立刻道:“若仅在福京十个州府设立宣教府,有一万余两足矣。但要于各县皆设宣教,恐怕得要七八万两开支。”
朱琳渼点头道:“先紧宣部自己账上的花,所缺部分我补给你。”
洪思却道:“殿下,实则银子倒不是问题,下官要商户们预支一两个月的广告银便够用。眼下人手才是最大的阻力,以下官带来福京的人,至多仅够支撑三四个宣教府。”
朱琳渼笑道:“人不够就招啊。现在你可是代表朝廷宣布招收官吏,还怕没人来?”他转望向路振飞,“让礼部派些人协助宣布招员,争取半月内于福京各地开考。”
之前路振飞也听辅政王提到过要招考之事,起初他建议就从候缺的举子中选任,但当他得知考试内容与科举完全不同之后,也就不再坚持了。反正这考试也不授予功名,和正常科举并无冲突。
他随即揖道:“下官遵令。”
当年宣教府在龙南招员时的热络场面朱琳渼记忆犹新,此次在福京大面积招考宣部官员应当也会如此。
这个年代的士子们寒窗十年,为的无不是当官一途。朱琳渼很清楚,想要获得所谓士林阶层的拥戴,最简单的方式便是给他们官做。
而宣部需要大量底层官吏,正为他们提供了在科举之外的进阶之路,届时天下士子怎能不卖他的好?
此外,有了宣部招考这个先例,等他以后开启格物科举,招“理科生”入朝为官时,所遇到的阻力也能小一些。
待规划完宣部筹建事宜,天色已至黄昏。
朱琳渼疲倦地揉了揉太阳穴,最后对洪思道:“那便先在受灾严重的闽南地区铺开宣教。朝廷已拨银赈灾之事当尽快让百姓了解,务必要全力使民心稳定。”
“下官谨记。”洪思忙躬身道。
隔日。
还未到卯时,天色依旧昏沉沉的。
天兴府午门外已聚集了不少的朝臣。最近几日大明官场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地震,此时所有官员无不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小声嘀咕着。
“你们昨日去看了吗?一天工夫上百颗人头落地,听说后面待斩官员已将大牢挤破。”
“他还真要将这近二百朝臣全部处决不成?”
“定是如此。要说这辅政王年纪轻轻,下手可真够狠的。”
“哎,自洪武朝往后,何曾有过这般大杀朝臣之举?便是成祖皇帝也不敢如此啊。”
其中一人见身旁都是至交好友,当下毫无顾忌地脱口而出,“哼,他陈王掌权数日便如此兴风作浪,朝局定然难稳,我观他也坐不了几日了。”
这几人却不说斩首的皆是通虏国贼,只是兔死狐悲,不住摇头。
明代文官阶层早已有抱成一团的做法,对上掣肘皇帝,对下贪污成风。他们对如此强权的辅政王自然便生出一种惊惧与抵触。
“你说这些又有何用?”有人瞄了眼午门外站岗的龙卫军,“他有大军镇着,便是不稳却也稳了。”
“人心向背,岂是他依仗刀兵……”
“你们便看着,如此下去,天兴府中怎能不乱。”
待鼓声响过,一应文武官员至文华殿前,列队行了大礼。
朱琳渼抬眼扫过气氛阴郁的朝堂,不由微微一笑。他很清楚,要做好领导,胡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才是正解。对此,他心中已早有定计。
这几天大杀投虏犯官,血光漫天,这大棒算是已经打过了,此时朝中定是人人自危,不知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
这个时候便需要喂根胡萝卜,安抚一下众人的情绪了,毕竟朝廷还是需要他们来运转的。
他遂朗声道:“诸位大人们在朝为官,辛苦了。”
朝堂上诸官员皆是一愣。
朱琳渼又不紧不慢道:“说实在的,我大明官员的俸禄着实太低了些。大家上有老下有小,府中难免还有些胥吏要支出,这点俸禄实在强人所难。”
他不顾朝上惊讶的目光,继续道:“便是一品大员,年俸不过八九百石。”他望了眼李光春,“堂堂一部侍郎,每年俸禄仅有四百石。
“而这其中还有至少三成是以钞代领,这么点俸禄,能够平日用度吗?”钞便是明代的纸币,由于朝廷滥发货币,宝钞早已信用破产,与废纸无异,拿出去根本买不到东西。
朝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于应声。
朱琳渼大声道:“这当然不够用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