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农业 今日农桑(1 / 1)

唐朝。

快要过年了,这些天.朝中上下都很忙碌。哪怕是天幕的事情,也愣是拖了许久才有空召集群臣商讨。

虽然被剧透了自己的死亡,但李世民性格豁达,倒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此刻表情便很放松,语气随意地问道:

“诸位爱卿对天幕怎么看?”

杜如晦率先出列:

“天幕自述是后世之人,想来应该不是假话。臣观其言语,多用‘历史上’‘史料记载’等词,符合后世之人的情况。”

天幕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撒谎骗他们,而且看样子对方对他们并无恶意。哪怕之前出现时只寥寥几句提到了陛下,从语气间也能听出它对陛下的善意。

众臣纷纷点头赞同。

“天幕说它还会再次出现,不知这次又会带来什么讯息。”

上一次天幕出现,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长寿之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不说上位的陛下,便是人间百姓,那些家中长者能多活两年,也能多给儿女教授一些生活经验。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生活阅历对每个家庭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财富。尤其是农耕时代,尤其需要老者指导如何晚辈耕作。

只是天幕实在不可控,他们无法确定对方以后会不会带来什么不好的信息。对方是后世之人,恐怕对历朝历代的隐秘都如数家珍。

群臣几乎是同时想到陛下弑兄逼父继位一事……不会被天幕拎出来当众批评吧?

正讨论着,天幕忽然再度浮现。只是这次不再是天空上巨大的虚拟屏,而是转变成了众人的随身光屏。

“这这这……”

有人失态地后退一步,被吓到了。

李世民胆子大,惊了一瞬就反应过来,倒是被那位大臣动静给吸引了过去。他循声望去,没瞧见什么奇怪的东西,心里便有了猜测。

“看来诸位身前也都出现了小型的天幕,只是我们彼此间看不到对方的天幕。”

群臣也纷纷冷静下来,左右看看,果真如此。

房玄龄问道:

“不知诸位看见的内容可与在下一致?”

李世民挥挥手,叫人取来笔墨奉给诸位大臣。

有几人上前将天幕内容誊抄一遍,分发下去。众人各自对了一遍,确实一模一样。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一月上旬节目预告,想来应该还有一月中旬、下旬等,以一旬为一个周期。”

“戌时正至亥时正,这个时刻天色已黑,倒是不耽误百姓做正事,还能作为睡前消遣。”

“农业、美食等,下官还倒还看得明白,这节目、频道、财经等词,又是何意?”

古代没有无线电调频,自然理解不了频道。节目也是现代的引申意思,原本的释义很难让人联想到现代的解释。

倒是财经、新闻这类的词语,古人可以稍微分析一二。

“财经应当是生财之经书,新闻则是新生的趣闻,专题或许是专为某一道题进行讲解。”

“诸位请看最下方,这上面的时辰会更替,方才是辰时一刻,如今已经到辰时二刻了。有了这个提醒,百姓便能更准确地把握时间。”

“还是不能太依赖天幕,或许天幕哪一年又忽然消失了呢?”

“此言有理!”

百姓们就想不到那么多了,他们发现可以用天幕看时刻后,就欢呼起来。寻常大家都是靠着经验判断时辰的,没有这么精确,偶尔会误事。

如今有了天幕的提醒,大部分人都没多想,只觉得多了个好用的工具。唯有少数人头脑灵活,想着可以自己对照着上面的时间在家中做个钟漏,以后天幕若是消失了,也能看钟漏计时。

时间便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下,来到了一月初一。

考虑到十个节目频道全是同一个主持人,会显得它222很闲且非常没有牌面。所以222决定给自己调整出十二个不同的外貌音色,假装它是一个团队。

这难不倒作为系统的222,所以很快它就变成了淳朴农人老爷爷的形象,并给自己的马甲一号起名“子鼠”。

老农人来主持农业频道,会让百姓们更加信服。

当晚戌时正,也就是晚上八点,天幕上的画面准时变成一个老农站在田埂边。

明朝。

大将军朱厚照爱死了这个晚上放直播的设定,因为这样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一个人躲在寝殿里看直播,而不用被迫和大臣们一起看。

英国公真的好爱说教,朱厚照痛苦面具。

仗着没人看到,朱厚照无师自通地躺在被窝里玩手机的操作,挥退了侍奉的宫女太监,美滋滋地把被子往头上一蒙,蜷在**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结果刚躺好没多久,外面就传来英国公求见天子的消息。

朱厚照:……

放过我吧!

“陛下,农桑乃国之根本,此次天幕必然会讲许多利国利民的重要事项,自当群臣一起商议。”

英国公苦口婆心地劝道。

朱厚照毕竟也不是什么昏君,人家皇帝当得还挺不错。闻言哪怕不情愿,还是老老实实让人去把诸位大臣都请过来,大家一起看天幕。

在家里美滋滋和妻儿共赏天幕的大臣们:谢谢,并不想进宫去加班开会呢。

三国,蜀汉。

刘阿斗这些天一直在把天幕当稀奇有趣的东西摆弄,结果还真让他发现了一个功能。

趁着刘备召集群臣一起看天幕的这会儿,阿斗迫不及待地拉了拉诸葛亮的衣袖。

“丞相,这里有个放大的功能。我试过了,好几个人一起点击的话,可以投放出更大的天幕一起看。”

诸葛亮赞许地点点头:

“殿下有心了。”

于是蜀汉群臣快乐地看起了大屏幕,觉得还是这样看更有感觉。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农业频道,我是你们的主持人子鼠。本频道共有两个节目,分别是今日农桑与养殖妙招。】

画面右侧是时刻表——

今日农桑:戌正至亥初(8点到9点)

养殖妙招:亥初至亥正(9点到10点)

【验田,了解最新的农业成果。】

画面里慈祥和蔼一看就种了几十年地的老爷爷佝偻着背,走进了数据虚拟出来的试验田。

这些都是222自己用数据构建的,类似于全息网游场景。这样它就可以把自己想解说的都农业成果都放在一起,挨个说过去了。

老人首先走到了第一块试验田,这块田边插着一个牌子,上书“杂交水稻:超优千号”。

【这是目前亩产最高的水稻之一“超优千号”,它的平均亩产能够超过一千斤。】

亩产千斤?!

汉文帝失态地打翻了酒杯。

画面里沉甸甸的稻穗差点晃花了所有人的眼,大家瞪大双眼去数一株稻穗上有几粒果实,却被那密密麻麻的稻子遮盖着完全数不清楚。

不少人呼吸都急促了起来,若他们能有如此神稻,何愁吃不饱饭?

【这是袁院士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何为杂交水稻?就是用不同的水稻培育出同时具有两种水稻特性的稻子。】

【比如有的稻子高产却不耐病虫害,有的稻子不怕生病和虫子啃食却产量一般。用两种稻子互相授粉,有一定的概率结出高产且不怕病虫害的新品种稻谷。】

【杂交这项技术并不是后世人独有的,事实上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人掌握了“杂种优势利用”,只可惜似乎并没有推广开来。】

百姓们听不太懂别的,他们就知道天幕里这种神稻是后世的人自己种出来的,好像用了什么厉害的办法。

让他们自己去研究,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所以百姓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天幕,希望天幕能直接赐下种子。

然而222却没有这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在杂交的办法它已经告知出去了,有脑子的皇帝会自己命人去研究。而且它也不可能弄得来足够所有位面所有农人种地的种子,那个数量太庞大了。

“东周时期就有了杂交技术,这个东周指的是哪朝哪代?”

汉文帝迫不及待地问道。

大汉如今急需休养生息,若能得此稻种,他做梦都能笑醒。

座下大臣犹豫再三,终于有位农事官开了口:

“东周或许便是春秋战国?农家典籍里仿佛有提到过杂交之法。”

汉文帝一喜,连忙命人将典籍寻出来,好好研究一番。

“光有培育法门也不够,还得有优秀的种子作为杂交的原料。”

农事官连忙道。

汉文帝当即承诺:

“朕会派人在全国境内搜寻良种!”

222本人对农业的了解比较浅,所以它只能点到即止。

反正随身天幕会一直存在,节目结束之后把整理好的杂交操作要点存放在天幕里面,让他们自己研究去吧,这里就不赘述了。

【看完了杂交水稻,我们来看看第二块田。这里种植的也是水稻,只不过它还有更加独特的优势。】

画面跟随着老农来到了第二块田,这块田边竖着的牌子是“再生稻”。

再看田中的水稻,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片枯黄的稻梗,显然是水稻已经被收割了。但是镜头推进之后仔细一看,稻梗中发出了新芽。

“这是什么?杂草吗?”

种过水稻的农人们大为不解。

众所周知,水稻都是一年生的植物,每年收割后都要重新播种。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无论是育种、播种本身,还是把之前遗留下来的稻梗清理掉、再翻地肥田。

可是再生稻的出现却省去了这些繁琐的步骤。

【这里种植的是一种多年生水稻,又叫再生稻。大家可以看到,被收割的水稻已经重新长了出来。】

【这些可不是杂草,是水稻自己发的新秧苗。这种水稻每年两熟,早稻亩产上千斤,晚稻亩产也有八百斤,产量十分稳定。】

【那么,这么厉害的水稻可以种几年呢?目前这片试验田的水稻已经是第五年发芽了。】

众人哗然:“五年?!”

种一次收获五年,一年两次,就是十次。哪怕第六年要重新种了,五年下来也能省农人不少功夫了。

更何况这种水稻的亩产也不低,加起来一年产稻两千斤呢!

【再生稻的祖先是从野外获取的,野外本身就存在这种可以重复生长的水稻。农业学家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之培育成了现在的样子,而野生的再生稻亩产则比较低。】

刚开始产量低不要紧,需要二十年慢慢培育成高产水稻也不要紧。农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个,他们只知道20年是一个他们等得起的年纪。

“二十年后,咱们的儿孙就能吃上这样的神稻了。”

“要是天幕早点出现,囡囡也不会饿死。”

“朝廷会派人去种这种稻子的吧?我老汉努努力肯定还能再活二十年,我现在每天都跟着天幕说的法子保养身体咧!”

“那是后世人用二十年培育出来的,咱们没后世人那么厉害,可能要更长的时间。”

“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四十年,总一天咱们儿孙能吃上的!”

农人们抹了一把眼角,擦去激动之下涌出的泪水。

【其实再生稻在普通农田里的作用远不如在山坡梯田上种植的作用大。这些地形的运输难度更大,减去耕种的环节便可以节省一大半的体力消耗。】

还没出现梯田的朝代有点懵。

“山坡上也能种稻谷?稻谷不是要种在水田里吗?”

哪怕能在山上开垦出田地,没有水也是白搭,只能种种陆生植物。

但天幕都说了山坡上可以开垦梯田,就证明这是可行的。

不过大部分地区其实还用不上梯田,许多朝代原本的耕地就足够用了,还有大量荒地等待开垦。

而且与其费劲地开出水田来,直接在山坡上种植小麦等不需要那么多水的作物岂不是更方便?

在山中耕田的山民自古以来都有,倒也算不上特别稀奇。

众人的焦点还是放在再生稻上,想着该去哪里找到野生的稻种。

有了这两种神奇水稻的冲击,接下来的稻田就显得没那么吸睛了。大多是一些拥有特殊性状的水稻,比如口感更软糯、耐寒耐旱能力更强之类的。

优秀稻种的培育方式基本都大同小异,一通百通。

222觉得自己给出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方法已经够多了,剩下的只需要农事官自己埋头苦干就行。

正好时间也差不多,于是便结束了第一个节目。

【接下来将为您播出的是第二个节目《养殖妙招》。】

老农走到了一片花田前,指着前方忙忙碌碌飞来飞去的蜜蜂,露出了淳朴的微笑。

养蜜蜂吗?会蜇人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