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重华宫受损严重, 不过隔壁的英华殿却还好,修缮一番就能继续用了。
顾凝宸去英华殿不方便,康熙索性让她去养心殿的实验室做研究。
她一个月来一直在捣鼓图纸,反复修改, 还让人送了材料来做模型。
康熙渐渐闲了下来, 才参与进来。
看着顾凝宸这个跟钟摆一样的图纸不由疑惑道:“爱妃这是打算做新的时钟吗?”
不过这个看起来比如今做的时钟还要大,看着又不太像。
顾凝宸就笑着解释道:“皇上, 我打算做个地动测量的仪器。”
当然这个仪器并不能用来预测地震, 如今的技术和材料都不足以做出来。
哪怕是后世,也只能提前十七秒左右。
因为横波到达需要三十二秒, 纵波到达需要十五秒,只能打个时间差。
虽说如今不能提前预测得到, 却能够检测到地震的地方,如果远处地震,也能第一时间知道。
康熙对此很感兴趣道:“朕记得以前有张衡的地动仪, 可惜后来被董卓派人一把火烧掉了,也就失传了。”
顾凝宸点点头, 张衡这个地动仪在后世的时候全世界各国的人都打算复制出来, 可惜谁都没能成功。
外国就有人质疑这个地动仪是不是真实存在,不过在史书上确实有记录, 并不是伪造的, 只是后人着实无法复制出来。
但是无论能不能复制出地动仪,都能证明张衡对地震的研究, 比国外要早一千八百年,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复制地动仪的过程当中, 就有人做了修改, 终于做出相似作用的地动测量仪。
顾凝宸原本打算做倒立摆地震仪, 这个仪器是头重脚轻的设计,对震动更为敏锐。
最放大两百倍,最大能达到两千倍,就能精准测量得到。
这台机器面世将近两百年,在后世的时候依旧还能用。
但是空气阻尼器这时候没有电磁实在做不出来,顾凝宸只能做个更简单的,就是悬垂摆验震器。
这个仪器只对地面的水平运动有反应,垂直的非水平运动就不会影响得到。
最关键的就是跟挂钟一样的悬垂摆,如果地面发生水平运动,这个悬垂就会动,然后带动连着的指针跟着动起来。
指针连着一个长柄,末端连着很多绳索,上面挂着许多的铃铛。
如果突然哪里发生地震,末端就会带动了绳索,然后铃铛就会响起来提醒。
顾凝宸在图纸上修改很久,就是希望这个测量器能够显露出振幅来。
如果能知道大概的地震级别,那么这边接到消息再去支援就要心里有数得多了。
康熙看了之后,指着末端道:“可以在这里加个短针,底下加上几层薄薄的纸张。”
如果太厚,这短针可能刺不下去。
换成薄的纸张,穿透多少层纸张,就知道大概的幅度是深是浅了。
而且短针刺下去还会因为方向的缘故,在一个位置上刺下的孔会更密,这就能推测大概的地震位置了
要是有参照物,比如在之前就有测量仪,得知八级左右的地震会刺穿多少张薄纸,然后往回去推断一番,就能大概知道级别。
不过如今也好,起码以后能推测一番。
当然,顾凝宸更希望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地震了。
只是她恍惚记得康熙是在位的皇帝当中,经历地震是最多的。
这也太惨了,难怪康熙之前会十分沮丧的样子,觉得是不是自己的缘故才导致地震的发生。
顾凝宸还让陈女官去翰林院借了以前的记录,因为是她的缘故,才借到不能外借的地震记录。
上面写了康熙出生的那一年,甘肃就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就达到三万人。
康熙八年,山东也发生大地震,有几万人在灾难中死亡。
顾凝宸心情有些沉重,因为是她帮着户部统计的数据,很清楚这次京城和周边如何努力救人,依旧有将近一万人去世。
下一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又在哪里,她也只能做出这个验震仪,第一时间发现地震,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救出更多的人来。
康熙自然知道她派人去翰林院借了历年地震的记录,才会突然开始闭门钻研,没想到竟然做出这么个验震器来。
他搂着顾凝宸的肩头道:“爱妃做的这个仪器就留在养心殿,朕会专门让人守着。”
顾凝宸扭头笑道:“那敢情好,虽说我费劲做出这个仪器来,却又盼着这个仪器没有用的机会。”
不过这架仪器能探测的范围还是有限的,放在京城,只能探测京城和周边的地震,最远可能接近江南。
倒是还需要在江南再设下一架,覆盖到更南边去。
这仪器只要出了图纸,做起来就不算难,就怕在搬运的途中会让零件松动或者错漏,也需要能够会用的人才行。
顾凝宸感慨如今技术人员实在太少了一点,也开始有仪器的维护问题。
仪器需要定期检查,不然可能哪里不对劲,就不能用,或者显示得不够正确。
尤其验震器这种更为精密的仪器,就更需要有人知道怎么调试。
顾凝宸把顾虑一说,康熙沉吟片刻道:“只让人守着这台机器,特地学一学,小问题知道怎么修一修,零件也清楚该在什么地方就足够了。”
他想了想又道:“朕倒是想到另外一件事,就是如今买时钟的人越来越多,只怕也需要人来调试和修理时钟。”
顾凝宸听得一愣,这不就是时钟修理工了?
这个工种确实稀罕,毕竟时钟刚出来,暂时可能还没坏,只需要调试一二。
可是以后就需要了,国外的不说,就是国内也不少人买了时钟,就很需要。
至于人选方面,康熙心里也隐约决定了下来,他对顾凝宸说道:“平三藩之后,有些士兵伤得厉害,虽然没危及性命,粗重功夫却是做不了。”
这些人不能担担抬抬,做太累的工作,但是修理和调试时钟这个不累人,只需要细心就能胜任。
士兵大多出身不怎么好,不然也不会去战场拼命,就为了能拼上一把。
要是能拼到军功,自己就能往上走一走。
如果运气不好,在战场上人没了,家里人也能得到一笔不菲的抚恤金,让日子好过一些。
可是人没死,却半死不活,不能做重活,等于是家里的负担,很多士兵也没了活头。
要是不能安排好这些人,以后如果再次有战事,谁又愿意挺身而出呢?
顾凝宸倒是十分赞同道:“皇上考虑得周到,士兵们能有个营生,甚至还是个不好取代的好营生,又不会累着自己,就挺好的。”
而且物以稀为贵,技术人才就更稀少了,能修理和调试时钟的人如今就是香饽饽。
她就提议道:“这些士兵集中起来学习,学会后出师,这价钱可不能太低了。时钟的价格摆在那里,低不到哪里去,要他们费心思调试和修理好,价钱却很低廉,那就太吃亏了。”
康熙笑着点头道:“不错,这价钱得统一起来才是,别是叫老实人吃亏了。”
士兵大多老实巴交,识字的也不多,买时钟的却非富即贵,很容易被他们忽悠了去。
康熙拿出京城的地图,打算在京郊的地方办这么一所学习修理时钟的学院。
平三藩受伤的士兵自然是优先入学,他们有些在京城,有些却在京城之外的地方,得让兵部想办法告知这些士兵才是。
兵部接到康熙的旨意,立刻就拿出士兵的名单来。
按照祖籍远近,让驿站的人一个个去传口信。
毕竟这些士兵都不识字,如果送信过去,他们也认不出来,甚至同乡里很可能都找不出一个能帮忙读信之人,还不如直接让人带的口信。
带的口信也简单,寥寥几句,让人能记得住,不至于文绉绉的让士兵听得也迷糊了。
士兵原本在家里就满心愧疚,觉得拖累了家人。
有的一个劲接过不少活,可惜第二天就累病了,反而又要花费银钱去看病抓药,再也不敢动,感觉他就跟废人一样。
有些士兵想不开,琢磨着要不去后山找个安静的地方就此了结残生。
恰逢送口信的人来了,跟士兵一说,后者不可置信,反复问了两遍,怀疑自己听错了。
送口信的人十分有耐心,因为遇上好几家都是如此,他也能明白士兵的心情,毕竟他刚接到口信的时候也是诧异不已。
他笑着提醒道:“尽快启程过去,越早到那边,也就越早能学起来。早早出师,这挣的银钱不比账房先生来得少。”
这话让士兵咧嘴跟着笑了起来,许久没笑过,他还感觉嘴角有点疼,却依旧笑得傻兮兮的。
送信是驿站的人,就绝不会说谎忽悠人。
士兵二话不说就收拾好东西,交代好家里就出发去京城了。
驿站从近到远来送口信,所以就近的士兵来得很快,远的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
学院是京郊一处空置的院子,原本是用来做新工坊的,暂时就挪用了。
这跟工坊一样,前面是学习的地方,还有不少时钟被送过来,回头就能试着动手修理。
没有实践过,自然不可能真的会修,光嘴上说说不可能修理得好。
后边就是住人的地方,依旧是大通铺,连着厨房的火炕,冬日住着尤为暖和。
士兵们大多受伤,下雨下雪刮风的时候都会疼。
尤其天冷的时候,家里穷还得省着点柴火,一家子勉强烤火,彼此冷得直哆嗦。
他们就感觉寒气像是钻进骨头里面,疼得让人受不了。
如今好了,有了暖和的火炕,士兵身上的旧伤都没那么疼,舒服了很多。
这么好的地方,还包吃包住,士兵们都很感激,开课的时候一个个干劲十足,竖起耳朵来努力听课。
不识字他们就反复念叨背下来,瞪大眼看对方的操作,生怕漏掉了一点。
给士兵上课的是隔壁时钟工坊的匠人,他们对时钟最为熟悉,首先要给士兵普及的,就是时钟的构造。
没有谁比亲手做时钟的匠人更清楚每个配件在哪里,哪个地方容易出问题也能一一指出来。
工匠们也是穷苦出身,很明白这些保家卫国的士兵们身上有旧伤又不识字,找不到什么好活计,除了拖累家里之外就跟废人差不多。
如今得了这么个好差事,工匠也努力教导,掰开来揉碎了来说。
谁要听不懂,他们就耐心再说一遍。
又把很多半成品的时钟拿过来,指着说,能亲眼看见就更直观,记忆更深一点。
陆陆续续有士兵赶过来,先前来的人都会热情跟后边的战友说说这里有多好,上课不辛苦,工匠又耐心,能学到很多东西。
至于实在学不会修理钟表的,康熙也给了士兵一个退路,就是留在时钟工坊里面当学徒。
银钱不如修理工多,但是也不算少,是个正经活计,不至于士兵学不会就什么都没有,白跑一趟,好歹总有个营生。
不过能当修理工多挣钱,士兵们自然更努力。
不少八旗人家也动心,想把家里半大小子送过来学一学,也能多个手艺,以后就不怕过不下去了。
只是这事禀报上来,康熙按下后没答应,短时间内也没打算应下此事。
一来士兵们都是查过身份,身上还带着编号,绝不会有问题。
但是外边进来的人,谁知道有没问题,会不会偷了钟表内部结构图流出去,便宜了别人?
如今钟表算是国库最大的进项,绝不能让人偷了图纸,抢了这个营生。
二来这批士兵大多因为身体的问题不能做别的活计,半大小子还有其他选择,就没必要跟士兵来抢这个活了。
三来半大小子未必能坐得住,跟这些上过战场的士兵不一样。
士兵受过训练,令行禁止,十分听话,又能坐得住。
而且他们一直都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熟悉,能互相照应,自理能力也不错。
换成半大小子,要是想家了,哭着要回去,还得人哄着,哪里有这个时间和精力?
康熙命人陆续安置好这些上京的士兵,又加紧在京郊偏远的地方建造更多的院子,然后圈起来。
以后就作为固定的学院,有些更远的士兵可能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到。
前面这一批人学得快,慢的半年,快的几个月可能都可以出师了。
到时候人来了,可以手把手教后边的人,或者腾出位置来给后来者。
钟表修理学院的事安排好,离着过年就不远了。
之前两年已经有了章程,几个妃子已经熟门熟路。
这天几人一起过来重华宫这里,找顾凝宸要个准信:这次过年是大办,还是简单办呢?
此事顾凝宸也问过康熙,还以为今年发生了大地动,死伤不少,今年过年是不是从简办了。
哪知道问过后,康熙却笑着摇头道:“不,今年就得大办,热闹热闹才是。”
见顾凝宸满脸不解的样子,他就解释道:“正因为今年出了意外,这几个月众人努力恢复以前的日子。就该热闹一番,驱散那些阴霾才是。”
他们为死去的人感到悲伤,却不会因为死去的人而停下脚步。
活着的人就该慢慢忘记过后,在热热闹闹中重新过一个好年,有个崭新的开始。
宫里要是不大办,宫外只怕也是不敢办的。
要是宫里大办了,宫外的百姓也能跟着一起乐呵乐呵,跟着还侥幸生还的家人朋友一起举杯。
庆贺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也期盼来年,甚至以后他们也能一直在一起,都平平安安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顾凝宸得了康熙的准话,这会儿几个妃子问起,就答道:“皇上的意思是大办,宫里大家也能热闹热闹一下。”
前两年是因为平三藩的缘故,国库空虚才不能大办了。
去年是因为佟佳氏,众人也没有大办的心思。
今年经历了不少,就该热热闹闹,大伙儿高兴一下。
几个妃子得令,就商量了一下,各自安排了下去,怎么热闹怎么来!
大戏楼已经建好了,就该用起来,开始排戏!
教司坊送来戏折子,顾凝宸就送去慈宁宫,让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先选上几出喜欢听的戏。
太皇太后知道今年康熙打算大办,就笑着选了一个热闹的戏,叫《罗汉渡海》。
皇太后则是选了一出《大闹天宫》,出自《西游记》里的一幕改编了。
两人想着大戏楼建成了,以后看戏就要方便得多。
这次地动的时候,大戏楼只脱落了外挂的一部分,内里丝毫没动,足见有多稳固。
康熙大悦,还特地奖赏了建大戏楼的工匠。
顾凝宸想着是因为大戏楼增加了不少机关的缘故,就需要极为稳当才行。
不然机关一动,要是质量不行,不能固定好,表演的人摔下来,那就太扫兴了。
表演的人受伤不说,还可能送命,这些建造大戏楼的工匠也别想逃得过去。
加上机关还是挺重的,也需要能支撑几个人,是加固再加固。
另外工匠也懂得共振的问题,要是几个人同时动,机关因为共振可能就会承受不住。
于是在底下加装了一个活动的榫卯机构,承接了大部分的压力,晃动的时候大戏楼会左右跟着晃动,却不会直接断裂而倒塌。
顾凝宸知道宫里所有宫殿都有防震的结构,这也是为何八级地震在京城,还在震中心,宫殿虽然倒塌了一部分,却大部分主体完好,就是这个缘故。
她让几个妃子也选了戏,发现妃子们大多选的也是《西游记》或者《封神记》里面的。
不过这两本书里面的大多是神怪故事,没什么忌讳的地方,也足够热闹。
顾凝宸对戏曲不是很了解,拿着戏折子就去乾清宫找康熙,让他也选一选。
康熙看着选好的戏折子就道:“这些戏就差不多了,就是教司坊那边得抓紧排戏,把机关都用上。”
他桌上放着一张图纸,显然是新加的机关。
康熙递给顾凝宸,她低头看了看,发现古人是真的会玩。
之前顾凝宸和康熙合力做出了救火的水车,没想到他灵机一动,也在戏楼里添上了。
戏楼最底下有几个水缸用来扩音用,中间还给挖了一口大水井。
康熙指着戏折子上面一处道:“八仙过海的戏份,底下人用水管接上水井里的水进水车,然后从水管向上喷洒出来。”
顾凝宸无语,水车被这么用,它会哭的好吗?
不过她想了想效果,确实是不错的。
想想上面神仙要过海的时候,底下喷了好几道水柱,就像是神仙真的在过海一样,视觉效果直接拉满了。
就跟后世在台上用干冰做出烟雾弥漫,像是仙境一样的场景,这水柱也是差不多了。
未免被观众看出来,还在最上面的舞台加装了一层,用来遮掩这些道具。
工匠们还被康熙启发,后来在加装的一层里面做了梯子。
上面表演的人要上天遁地,遁地的时候就能钻进去,人仿佛不见了,然后再忽然冒出头来,这效果也是赞赞的。
康熙打定主意今年要大大的热闹,所以大戏楼第一次开张,除了让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后宫嫔妃之外,也请了大臣和家眷来看戏。
他带着后宫的人坐在最上面一层,有棚子在,四周还有不少火盆,十分暖和。
大臣坐在第二层左边,家眷就坐在右边,中间隔着屏风。
每一层都抬高了半层,视野都不错,能够看清楚对面大戏楼的舞台。
康熙迫不及待要跟大臣们炫耀自己这个新戏楼,所以先看戏再吃饭。
天还没黑,这大戏就开场了。
第一场自然就需要最热闹的,选的是大闹天宫,轰轰烈烈打了一场。
扮演猴子的人还十分惟妙惟俏,脸和手都毛茸茸的,加上大戏楼的机关,忽然上天遁地,让观众们看得惊喜连连。
顾凝宸跟着康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坐在第一排,看得最是清楚。
她感慨工匠做这机关虽然不够天衣无缝,不过这时候带机关的大戏楼不多,很多人压根就看不出破绽来。
加上扮演猴子的人极为出色,大家的目光都跟着他转悠,自然就没发现底下的机关究竟在哪里。
顾凝宸对戏曲不如康熙喜欢,看他一边看一边手在腿上打着拍子,就知道多入迷了。
不过她盯着机关看也挺有趣的,工匠们的巧思确实厉害。
这一场之后,上的是《地涌金莲》。
就见舞台上突然绽放出五朵金色的莲花,上面还放着佛像。
就像是莲花里生出佛像来,一时间底下就发出不少惊讶和赞叹声来。
顾凝宸眯起眼,看得出这莲花应该是折叠的,就跟雨伞一样,从底下上来之后才慢慢展开。
不用说,佛像该是事先就在里面,忽然展开就跟莲花绽放一样,特别能唬人。
加上周围还有点似有若无的烟雾,顾凝宸怀疑舞台四周都有出气孔,估计拳头大小,专门就是用来制造烟雾用的。
底下只要有人拿着一大把线香,点燃后举在出气孔的地方,几个孔一起出烟,四处飘散,就很有那个烟雾弥漫的意境了。
顾凝宸听不太懂戏曲,研究机关是看得津津有味。
康熙看戏就感觉缺了点什么,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不过仓促排戏,能到这个地步地步就不错了。
回头他让人改改戏,应该能更好一点。
康熙知道顾凝宸不太爱看戏,扭头见她这次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等几场戏结束后,就大手一挥打赏了台上的人。
台上的人赶紧谢恩,收下赏赐。
看戏的看戏,研究机关的研究机关,两人也是自得其乐。
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坐久了有点冷。
哪怕火盆放得不少,但是坐着不动,时间一场就有点受不了。
索性康熙看了几场,算是过了瘾,就让众人转去宴席的地方,准备热热闹闹吃起来。
大冬天要上菜早就冷了,索性就吃的锅子。
这锅子做得不大,一个人吃也足够,底下放了烧红的木炭。
一上桌热腾腾的,汤底都是熬了很久的骨头汤,白白的汤水,添上自己喜欢吃的肉菜,吃完浑身热乎乎的。
自个吃也不必担心失礼了,每个桌子都是一个小锅,不必迁就其他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自在不少。
这小火锅还是顾凝宸提议的,大冬天的,御膳房那边怎么保温都不可能让菜一直热着。
反复热多了,这菜的味道就要变了。
不如上个锅子,吃着热乎乎的,肉切片,菜洗净,吃多少放多少进去,夹起来吃进嘴里都是热乎又新鲜,味道也好,一点都不怕吃凉了会坏肚子。
这对年纪大一些的人尤为友善,不然他们肠胃不好,吃冷的就容易闹肚子难受了。
太皇太后吃着热腾腾的锅子,身边有宫女帮着放菜进锅子,她偶尔兴起也能自个放一些进去,还让宫女给身边的苏麻喇姑夹了一些。
“这个吃着好,以往菜反复热过,味道总归变了一些。这热腾腾的,吃着热闹,吃完也浑身暖和得很。”
苏麻喇姑笑着道:“是啊,这让奴婢想起小时候,跟姆妈生了火,挂个炉子,把肉菜放进去。味道不如这个好,吃进去确实全身暖呼呼的。”
太皇太后笑着点头,语气里也透着怀念:“是啊,小时候围着火吃东西,也跟如今这般热闹了。”
康熙吃着也不错,看见老臣吃着痛快,一个个红光满面,之前的阴霾似是彻底消失不见,就笑着举起了酒杯。
火锅和酒水,也是最配了!
大阿哥和小太子各自有个小火锅,身边人帮着放菜进去。
不过大阿哥感觉自己放更有意思,小太子见了也跟着自己放。
三阿哥和四阿哥就太小了一点,怕他们手忙脚乱容易烫着,加上人太小了,放菜夹菜都不大方便。
荣妃就把三阿哥叫到身边来,帮着放菜夹菜。
三阿哥不挑食,荣妃给什么就吃什么,吃得满脸都是,还一脸满足地眯起眼:“额娘,这个好吃。”
他把自己碗里的一块肉夹到荣妃那边,荣妃忍不住红了眼圈,这还是三阿哥第一次分享自己的食物,实在太不容易了!
荣妃吃了一口,感觉这块肉是自己吃过最好吃的一块了!
她吃得眼泪汪汪,三阿哥还奇怪,以为荣妃很喜欢,又夹了一块肉过去。
然后一个努力夹,一个努力吃,最后荣妃吃撑了,三阿哥碗里的肉也吃光了。
三阿哥看着自己空掉的饭碗,扁了扁嘴想哭,他刚才夹得过瘾,这会才回过神来。
荣妃赶紧让人再送一盘肉来,才算是让这皮猴子消停,没在大过年的时候哭起来。
四阿哥年纪更小,顾凝宸就把他叫到身边,问他喜欢吃什么,四阿哥就仰着小脸说:“定额娘夹的,都喜欢。”
顾凝宸伸手轻轻捏了捏四阿哥的小脸蛋,感觉这孩子自从会说话之后,是越发会说话了,小嘴甜丝丝跟抹了蜜一样:“好,那我都给你夹一点,你最喜欢吃哪个就给我说。”
她每样都让金桂放进去,肉刷了一会夹起来放在四阿哥碗里。
四阿哥鼓着腮帮子吹了吹,这才放进口中吃了起来。
小碗很快空了,他盯着看了一会,才对顾凝宸说道:“定额娘,都喜欢。”
顾凝宸还说四阿哥怎么盯着空碗不放,还以为惊讶自己这么快吃完了,原来是刚才她问了喜欢吃什么,四阿哥吃完后纠结了一会,发现都喜欢。
她忍不住笑道:“都喜欢,那就多吃点。”
四阿哥吃了两口,又催促顾凝宸道:“定额娘也吃。”
她这才吃了起来,不然四阿哥就一直盯着自己不放,叫顾凝宸也有点怪不好意思的。
吃得差不多了,也该到了送年礼的时候。
原本该是开宴的时候送,只是众人看了好几场戏,也晚了,一个个饿着肚子,康熙就大手一挥让大家先填饱肚子再送礼也不迟。
于是就往后推了推,这时候才送上。
小太子先上,送的是自己亲手写的一幅寿字,足足有上千个,每个字还差不多大,足见他的用心。
康熙对这个礼物很满意,让李德全小心收下了。
大阿哥接着上,送的是一幅字,上面确实大大小小的福字。
顾凝宸一扫就知道大概一百个福字,看来他知道小太子要送千个寿字,没想越过他去,就写了百来个福字了。
康熙依旧笑着收下,看着大阿哥还道:“保清你这字比以前有点进步,却还要再接再厉了。”
这字对康熙来说确实一般,但是大阿哥写字基础差,一直不见好,这算是比较端正的了。
加上大阿哥这次没有跟小太子对着干,也非要写一千个福字,算是颇有长进,康熙对他就和颜悦色多了。
大阿哥十分高兴,笑眯眯退下的时候还看了小太子一眼。
虽说十分隐晦,还是让顾凝宸察觉到了。
看来有谁在大阿哥身边指点了一下,还真让这位阿哥听进去,才没跟小太子对着来。
不过虽然没对着来,但是大阿哥这嘚瑟的样子,眼看小太子气得脸都红了。
这两兄弟总是不对付,哪怕表面如此,私底下依旧没太大的变化。
之后就轮到三阿哥,他年纪小,暂时也不会写字,就给康熙背了一首适合过年时候的喜庆诗。
诗句不长,三阿哥背得还算熟,一口气就背下来了。
康熙听着颇为欣慰,因为三阿哥让他老实坐着听课就不容易,这会儿都能背书了,可见徐太傅是用了心教导的,就夸了两句。
三阿哥想着过关了,高高兴兴退下。
四阿哥这时候上去,也打算背书。
之前顾凝宸问过四阿哥打算给康熙送什么年礼,他还说是秘密,得自己准备才行。
于是她就没多过问,不过还是找高嬷嬷隐晦问了两句。
别是四阿哥准备的不妥当,这时候让康熙不高兴就不好了。
高嬷嬷也就让顾凝宸放心,四阿哥打算背书,再多却是不说了。
四阿哥让她也要守秘密,只透露一点点让定贵妃放心还好,多说了就不妥当。
顾凝宸只好按耐住好奇,这会儿就等着四阿哥表现,也不知道背的是什么书?
哪知道四阿哥张嘴背的就是蓝女官这一年给他念的,关于康熙这些年来的显赫事迹。
顾凝宸一愣,忍不住笑了起来。
康熙刚听见也是惊讶,后来就笑着摆手道:“好了,小四不用继续背下去了。”
过年的时候听自家孩子说自己以前的丰功伟绩,哪怕是他听着都有点不好意思。
太皇太后就笑道:“四阿哥哪里知道得如此清楚,我刚听着就觉得有条有理,着实不错。”
康熙就小声把之前的事说了,太皇太后得知是给四阿哥治好不爱说话的病,让人多读书给他听。
顾凝宸就建议把康熙这些年来的丰功伟绩写下,给小阿哥念一念,让他能多了解自家阿玛。
不然反复念的东西,要是不好的,小阿哥记住就不妥了。
太皇太后笑着点头道:“这主意好,就四阿哥一个人听着哪里够,该让其他小阿哥也人手一份,一起听听才是。”
她又看向已经要周岁的五阿哥,皇太后就接话道:“是啊,咱们小五也该听听才是。四阿哥如今这般聪明伶俐,指不定就是听多了皇上的丰功伟绩。”
其他人一听,也纷纷想要一份。
康熙听得更不好意思了,摆摆手,只让人给几个小阿哥送上一份。
大阿哥住在阿哥所,惠妃就只能等他半个月休息的时候借来看看,也不知道大阿哥舍不舍得借给她。
荣妃想着回头跟三阿哥要一份来看看就好,只是自己认字还不够多,别是有什么生僻字自己看不懂就尴尬了。
宜妃心想就只能去慈宁宫看五阿哥的时候,蹭听一会。
德妃和温妃互相看了一眼,就只能露出遗憾的表情来了。
五阿哥年纪太小,康熙原本也没期待。
然而这孩子憋红了脸,憋了好一会终于憋出一个字来:“a……玛。”
顾凝宸听得笑了,这还真像四阿哥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也是“妈妈”个不停。
康熙见她笑,也是想起以前的事,看着四阿哥的小脸上茫然的表情,也跟着笑了起来。
五阿哥看自己把康熙逗笑了,他也跟着咧嘴一笑,小脸上全是高兴。
康熙就问道:“是谁教过小五,让他都会叫人了?”
皇太后抱着五阿哥笑着道:“皇上,是我让苏麻喇姑帮着教的。先是教了一圈,叫太皇太后和我,没想到小五之前都没开口,最后他只知道叫皇上了。”
她大大方方承认,就是想在过年时候给康熙一个惊喜。
毕竟今年过得不算好,过年大办,也是想大家高兴高兴。
所以皇太后就让满语说得最好的苏麻喇姑帮着教导五阿哥多说话,确实也教了一圈叫人。
“五阿哥一直没怎么开口,我原本也以为得晚一些,是自己太急了一点。没想到过年这会儿,想必几个小阿哥上前来送礼叫了皇上,五阿哥也就终于学会了。”
虽说五阿哥说得标准,不过他第一次开口,已经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