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皇帝亲迎(1 / 1)

倒不是李天对汪泉有什么不满,而是召汪泉进京,本来就是召李敏顺带的旨意。

而且南直隶那边有点像老干部退休后备基地,像南直隶布政使汪泉,李天记得应该已经快六十五了。

见皇上陷入沉思,王福也不敢出声打扰。

不过依照惯例,二品的一省布政使抵京,那起码要提前二十里迎接,而燕台兵部驿站距离京城,不多不少恰好是二十里。

这汪大人是等着皇上盛情迎接呐,王福心中不由得暗暗想着。

琢磨了琢磨,李天还是决定见见汪泉,毕竟金陵到京城两千余里。

汪泉拖着六十多岁的身子十天出头就赶到了,这份老骥伏枥的毅力,那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抿了口茶,李天淡淡道:

“去告诉礼部,该怎么迎接怎么迎接,别小了场面,让汪老大人寒了心。”

“老奴谨遵圣谕。”

言罢,王福便准备趁着这会儿雨停,赶忙去礼部衙门传圣上口谕,可谁知王福刚出坤宁殿,便又碰上一个手捧奏疏的小太监。

见王福前脚刚出门,右脚就拐回来,李天不由好奇道:

“怎么回事?难不成王福你也学会江保的轻功了?”

“陛下又打趣老奴,是福建指挥使李敏李大人也到燕台兵部驿站了。”王福掏出一本兵部奏疏,恭声道。

呦呵,这两位还一起到了,李天哑然一笑,顺势起身道:

“既然李大人和汪大人都在燕台驿站,那朕是得走一趟了。”

跟皇后几人打了声招呼,李天便乘着龙辇出了皇城。

皇帝出行,阵仗自然不小,近百名内廷清道监的太监在前方开道,二十八名身披攒银锁子甲的旗手卫高举明黄龙旗,还有数百人的金吾卫和羽林卫拱卫左右。

除此之外,引驾旗手,仪仗廷卫等更是不胜枚举。

而在龙辇之后,跟着兵部和礼部数十位属官,最后还有内廷钟鼓司太监,手持笙,箫,笛,笳,鼓,钲六种礼仪乐器,只待龙辇停下,便会悠然奏响。

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土不扬尘,龙旗招展,如此声势浩大的阵仗,自然引的城中百姓议论纷纷。

“皇上今个儿这么大的阵仗,恐怕是镇守云南的英国公回来了吧。”

“这阵仗还叫大?真没见识,西平侯沐大元帅打陕甘回来的时候,先皇上的仪仗可有半里地长。”

“皇帝正常出行罢了,一群井底之蛙的小民。”

....

李天在队伍的正中间,听不清百姓们的讨论,自顾自翻看着江保找来的春宫图,随手掀开黄帘道:

“王福,走到哪了?”

王福头戴乌角帽,身穿盘领衫,一脸自得,听见李天问话,赶忙弓着身子凑上前:

“陛下,刚出永定门,再有半个时辰就到了。”

听到出了京城,李天微微颔首,闲来无趣道:

“王福,朕这次出城江保不在,你是不是高兴坏了?”

“那是肯定......”王福下意识的就接腔,但随即反应过来,连连摆手道:

“怎么可能,江总管这么大一会儿不在,老奴还真有几分想念。”

“哈哈哈,行,等一会儿回宫,朕亲自帮你给江保传话。”李天朗声笑道。

说完,李天便放下黄帘,任由王福一人在风中凌乱。

刚到燕台驿站不久的汪泉李敏二人,得知皇上亲自来迎,皆是大为意外。

班师回朝的军队和回京复命的钦差敢原地等着,他们可不敢,汪泉坐车,李敏骑马,急匆匆便出了驿站。

一打远看到迎风招展的龙旗,两人赶忙下了各自的交通工具,开始步行。

待皇上仪仗到了跟前,两人急忙躬身拜道:

“老臣汪泉参见陛下。”“末将李敏拜见陛下。”

踩着软梯拾级而下,亲手扶起两位二品大员,李天含笑道:

“两位爱卿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

“老臣奉召而来,岂敢在皇上面前言辛苦二字。”

君臣相见,自是一番寒暄,不必赘言。

....

御书房内。

李天已经换上一身常服,当然,常服的外边还要披上一层麻衣,国丧二十七日,今日才是第二十日。

下座上,汪泉和李敏二人正襟危坐,皇上不顾千里迢迢召他们前来,他们自然知道因为何事。

汪泉今年六十有三,身体虽然还算健朗,但精神已经比不过正值壮年的李敏,耷拉着一双老眼,晃晃悠悠的拱手道:

“老臣记得上一次见陛下,还是先帝十七年春山川坛大祭之时,这一转眼,便又是五年,陛下正值当年,老臣却已快要入土了。”

李天知道这些老臣们就喜欢回忆过去,张口就是太祖时怎么怎么样,先帝时怎么怎么样,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老资历罢了。

押了口茶,李天也佯装一副感慨的模样,开口道:

“汪老说的极是啊,时光飞逝,宛如白驹过隙。朕听说汪老的三个儿子都在浙江任知府通判,政绩甚佳,可有此事?”

汪泉闻言脸色一滞,再也没有那副悠然的模样,带着几分惶然道:

“老臣那三个不成效的儿子,竟还入了陛下的眼,当真是让老臣惶恐。”

“惶恐什么?”李天哼哼一笑,淡淡道:“汪老一门四进士,在南直隶可也是一段美谈呐。”

“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汪泉躬身讪讪然道。

敲打完了汪泉,李天转而看向李敏笑道:

“志节,你戡平叛乱的嘉奖,朕已让内阁拟旨下发,你可收到了?”

李敏闻言嘴角不自觉的扯动着,赶忙躬身行礼道:

“区区山民而已,陛下之嘉奖,恕微臣不敢领受。”

李天微微一笑,从御案下方的抽屉中拿出李敏的奏本,静静的翻看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安静的御书房中,唯有李天翻动奏折的沙沙声响,半跪在地的李敏脸色几经变化,愈发感到煎熬。

“志节啊,你上奏里说造反山民有九百余人,都有自制的兵器,朕很是不解,山民怎么会懂兵器铸造之法?”

李天啪的突然把奏本一合,笑问出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