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战还未结束的时候,苏联就开始了有关远程导弹武器的研究,但直到1944年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被从西伯利亚的牢狱中释放出来之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一度含冤入狱,但是这位天才般的科学家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为祖国服务的决心。
美国人通过“回形针计划”带走了纳粹德国的绝大部分导弹和航天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资料,但在战后的这段时间里面,苏联的导弹和航天工程的进展比美国人要快得多。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之下,苏联在几年的时间里相继成功试射了短程和中程的弹道导弹,到1951年的时候已经在进行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制了。按照原历史上的进度,他们能在几年之后展开洲际弹道导弹的实验,并用稍加修改后的P7导弹将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正式吹响人类进军太空的号角。
“真是难以相信,太空中已经布满了你们的卫星了。”
科罗廖夫难以置信地看着这间控制室中的一切,他的身边还有几位苏联导弹工程的主要参与者,所有的这些人都对他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啧啧称奇。
“在75年后,发射人造卫星已经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站在科罗廖夫右手边,身上穿着科研人员的白大褂的是“511工程”的负责人之一何久天(虚构)。他是辽宁省极少数参与过后世中国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工程的高级工程师之一,辽宁省穿越发生时正在大连和家人一起度假,另外还有一位洲际弹道导弹方面的专家是随着096核潜艇穿越的,当时是主动要求上舰收集JL3潜射导弹的相关数据的,目前正在主导洲际导弹的项目,511工程便是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两个项目的合称,实际上两个项目组多有重合,大部分子项目可以通用。
虽然在穿越之初的时候,辽宁省的火箭军部队发射了大量的备用卫星,初步建立起了依赖卫星形成的通讯、侦察和简陋的定位引导系统,但这些用洲际导弹打上去的备用卫星不是为了长久使用而设计的。部分质量较大的卫星可以有十年的使用寿命,不过大多数还是使用寿命三到五年的应急用品。卫星系统已经为新中国在军事和其他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因此为这些寿命不长的应急用品寻找合格的替代产物以及能将它们送上太空的运载火箭就成了非常紧要的任务。
辽宁省庞大的工业体系中自然也有一部分是服务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不过只是其中的比较小的一个链条。长征火箭的最重要的核心组件火箭发动机并不在辽宁省生产,而是在陕西。不过好在辽宁省还是有相关的人才储备,虽然制造方面基本上得从头做起,不过设计资料都是现成的,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有着落。
另一方面,在中苏两国签订的一系列技术分享相关的条约当中,斯大林自然很重视航天工业这一部分。虽然第一枚人造卫星这个能够标榜史册的功绩已经被一枚用潜射弹道导弹送入近地轨道的通讯卫星抢了先,但苏联的科学家们设法说服斯大林这项工程在这一时代的实用意义比政治宣传意义要大得多,而且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宣传自己在航天方面的几个“第一”。
协议签订之后,以科罗廖夫为首的苏联科学家团队自然强烈要求想参观一下此时位于辽宁省的这座临时卫星控制中心。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被中国方面自称为“无比简陋”的卫星系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之后,更加坚定了与中方合作求学的决心。
“你们能愿意为我们分享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实在是帮了大忙了,这能让我们少走很长的一段路。”科罗廖夫感慨道。
“其实都是你们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达成的成就,我们毕竟都是同志,将来是要肩并肩地探索那片未知领域的。”何久天谦虚地说道。
考虑到苏联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和其他的许多因素之后,党中央计划分步骤地向苏联分享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相关技术。苏联的工业部门也已经兴致勃勃地开始设计他们第一枚具有象征意义的人造卫星,斯大林本人认为苏联的第一枚人造卫星还是值得好好宣传一下的,功能性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而中国这边的卫星设计就要复杂得多,在未来几年里将会产生需求的卫星涵盖了已知的所有门类,将要参与其中的子部门甚至还有很多尚未成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在原本历史上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力才最终搞出来的北斗系统,全球定位引导能力不仅仅在军事上,在各类民用和科研领域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这方面的工作预计至少得用个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星象和地球磁场之类的自然环境变化,北斗系统工程的资料不能完全照搬到这个时代。
中苏两国的航天项目在之后将会有很高程度上的合作,在两国相关部门共同商议之后,向领导层提交的合作项目已经涵盖了包括载人航天和太阳系行星探测。相比起原历史上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现在中苏两国的航天项目更多以功能性和实用意义为主,不必为了赶时间节点去刻意地压缩项目时间。美国人想要赶上进度的话至少还得用个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美国政府到时候还有没有那个闲钱投入太空竞赛就不得而知了。
“我看了你们在未来的航天项目的影像资料,也看了你们提供的历史资料,很难想象在冷战结束之后人类的航天技术进步那么缓慢。”科罗廖夫回想起自己看到过的那些记录资料,对后世的那种情况感到很懊恼。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希望航天事业掺杂了太多政治宣传的因素。我希望我们开展航天事业是为了探索未知,走向未来,而不是为了展示我们的国力有多强大。您知道的,在冷战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资源能够投入到航天事业当中,大多数资源不得不用以面对现实的威胁,我们事业的起步太晚也是原因之一。”何久天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经历过的事情也很感慨,原历史上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命运多舛,人才太少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有所缓解,直到辽宁省穿越的时候中国的航天事业也依旧在追赶前人已经达到的成就的过程当中。
科罗廖夫也识趣地不再深入这个话题,他已经知道何久天口中的“现实威胁”指的就是那时候苏联部署在中苏边境的百万大军。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让双方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他们互相祝贺,许愿要带领人类走向太空的时候,或许忘记了中国人还有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也是人类。中国能在凭借一己之力的情况下,从对美国航天能力望尘莫及到能够望其项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他已经了解到,到了辽宁省穿越的那个时代,世界上只剩下中美两个国家还在向太空探索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美国人的阿波罗计划成为了冷战太空竞赛的巅峰,但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却再也做不到集中整个国家的力量把人类送上月球了。而中国方面一直在稳步地推进自己的事业,速度称不上快但也并不缓慢,他们确实做到了应该做到的一切。不过在科罗廖夫看来,那时候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稳中向好,但也缺了一点点浪漫因素。
如果是在这个时代,苏联或者美国宣布自己第一个发射了人造卫星,那必然会造成全球轰动,掀起一波全民的太空热潮。但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在一年之内发射了多少运载火箭,将数不清的人造卫星送入早已拥挤不堪的地球轨道。人们对科技进步的认知只剩下了标志性的重大成就,就连空间站这种东西都让人感觉习以为常。
现在中苏两国有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航天事业自然也就不必急于求成,可以按步就班地展开工作。当年在赫鲁晓夫的主导下,苏联和美国进行太空竞赛的时候,就曾因为政治因素导致了几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被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送入太空的时候,几乎是在执行一次自杀任务,所幸加加林没有在简陋的条件下发生任何意外。当年的所有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前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是当科马洛夫为了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献礼而踏上必死无疑的征程时,苏联航天事业的目的便不再那么伟大了。
毛主席已经亲自和航天事业的参与者们谈过话,要求他们必须力求稳健,不能因为有了未来的技术资料就忽视安全性和稳定性,用节日献礼的理由给科研项目强制划定时间节点这种事情也被主席要求坚决禁止。
“如果有宇航员在探索太空的任务上因为意外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牺牲,那他们将得到全人类的敬意。但如果他们的牺牲是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周,或是因为政治因素粗暴干涉了原本的时间表,那我们就该受到责骂。”何久天严肃地说道。
“当然,我们探索太空的目的应当是纯洁的。”科罗廖夫很喜欢这位和他想法一致的中国同志。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一定能在1960年之前完成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在1970年之前,让我们两国的航天员都能登上月球。”
“还有国际空间站,我们还要建设一个任何国家的航天员都能进入的真正的国际空间站。”
两人又开始展望美好的未来,按照项目组自己的时间规划,在今年结束之前第一枚在这个时代生产的运载火箭就会分别把中国和苏联的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不久之后,中国的神舟飞船将同时带着一名中国和苏联的宇航员进入太空,而在更遥远的的将来,中苏两国的宇航员将把一面代表所有无产阶级人民的旗帜插到月球的表面上。
不过就现在而言,双方合作的重点还是复现后世中国运用得最多的,也是技术最成熟最稳定的长征二号系列和三号系列。2025年时的主力运载火箭仍是长征五号火箭,但用于登月探月工程的长征九号已经蓄势待发。
“用在长征五号上面的YF100火箭发动机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生产,材料上的问题不是这两年可以解决的。如果用多个发动机强行并联加强运载能力的话,与我们追求稳定的原则相违背,因此运载能力较小的火箭可以作优先考虑。”
“这在我们看来,运载能力已经不小了,按照你所说,这种长征二号火箭的改进型号已经能够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这原本对我们而言是比较长远的追求了。”
“科罗廖夫同志,我们的长远追求,应该是整个宇宙。”
何久天说完后,科罗廖夫笑了一笑,现在这种条件他以前做梦都想不到,不说是这间临时卫星控制中心配备的超级计算机了,就算是中国方面送给他的智能手机,其运算能力都比现在这个世界上所有计算机加起来都更强。
除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几十年的经验累积之外,他们的事业也得到了两国两党的全力支持。虽然事到如今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需要太空探索的成就来证明自己代表人类的未来,但两国的领导人都能以自己长远的目光看出,人类总有一天要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地球上的争斗或许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还在威胁着人类迈向团结进步的道路,但我们已经能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