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早稻(1 / 1)

辽宁1950 过渡形态 2069 字 9个月前

随着清明时节即将到来,新中国的农民们也到了一年中比较紧张的时候,除了还没有升温到合适程度的东北地区之外,全国上下的水稻种植区都迎来了播种季节。

辽宁省穿越事件已经过去了半年左右,这期间国内发生的种种变化也让今年的播种季节变得颇有些不同。中央为了1951年的粮食产量能达到预想中的水平,让辽宁省有关农业的各个部门全力开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辽宁省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的学员已经顺利毕业并回到自己的家乡,为了在将信将疑的群众中推广新技术,全国各地的农村已经广泛地建立起了公有制试验田。

虽然辽宁省各部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能够对外输送的良种、化肥、农药一类农业物资依旧算不上够用,中央决定以这一季早稻作为实验,在试验田出成果向群众展示新技术的好处的同时,辽宁省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农用物资产能会在晚稻播种前扩充到预定水平。

在福建省闽南地区的某一村庄中,刚从辽宁省农技学校学成归来的退役解放军战士李水生正在和村子里的其他干部们一起把农业合作社的公共试验田的牌子插到地里面。天气虽然已经转暖,不过微风中还夹带着一丝凉意,几个农业合作社的农技员和干部都绑起裤腿,撸起袖子站在水田里面。

“可惜咱们村的地还是太少,这才二十多亩的公有田,也不知道能不能使出效果来。”合作社的另一名农技员王大柱是李水生的同期同学,也是在部队里面的战友,他外表上看起来是个精壮但粗短的汉子,皮肤晒得黝黑。

“你就放心好了,照着我们学到的那么干,就算不能像教员们说的增产一倍,多个三四成总该没问题的。”李水生一边擦着汗一边说道。

他们两个回到村里之后花了不少时间组建合作社、征求公用土地、向村民们宣传新技术的好处,不过大多数村民仍然对他们描述的“奇迹”将信将疑,这片地大家已经种了几百年了,丰年欠年的粮食是多少基本就没有变过,现在共产党一来,地里就能多种一倍粮食,那可不是唬人吗?碰到这种情况的农技员和村干部们也没有多说,直接按照他们学到的知识,在村中征求土地作为公有试验田,这些田地里种出来的收成仍旧归贡献田地的人所有,相当于不用干活儿就有收成,但即使这样,村民们也非常犹豫。

最后的成果就是这么二十几亩可以连成一片的水田,比起合作社干部们原先设想的三四十亩还差了一些,不过福建省山多地少,他们这个村子虽然比较靠近沿海平原,但是也没有多少适合耕种的土地,也就这样将就一下了。

“我们这条件还算比较好的了,泉州港那里有辽宁省的船可以到,我们申请的农技物资是全额发放的,要是在江西还是其他什么更里面的省份,估计每个村都侍候不起五六亩试验田。”李水生和其他同伴们把试验田的牌子插好之后,一起坐在田埂边喝水休息。

“嗯,咱们人手还算够,这二十多亩水田还能有机器帮忙,那些辽宁省的同志们竟然连今年大概什么时候会下雨这种事情都知道,有个好收成应该不难。”王大柱看着面前已经储好水,等待播种的水田,心中满是自信。

在今天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试验田的改造工作,按照学到的办法对村子里的土壤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使用生石灰或酸性肥料中和土壤酸碱度到合适程度,并施加底肥,最后才引入河水。这个时代的水源大多没有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因此也省去了检测水质的步骤。大多数村民们在农技员们改造土壤的时候都围在旁边围观,他们并不清楚村子里这几位去北方学习回来的干部是在做什么,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往土里拌石灰,也不知道那些刺激性极强的化肥会不会有用。有几个思想观念比较陈腐的老人,甚至还对这几个年轻人的举动冷嘲热讽,让贡献出试验田的几户人家颇有压力,要是最后这试验田里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如以前,那他们可就亏了不少啊,要知道他们取得自己的土地才过了一年而已。

田地的改良和灌溉系统都在播种季节前及时完成了,至于对最终产量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种子,这次大多直接从辽宁省制种育秧完毕才送到其他省份,基层的农业合作社只要把已经准备好的稻苗插到试验田里面就好了。一般不制作早稻稻种的辽宁省育种中心为了这批秧苗也算是费劲了心思,最后拿出的成果虽然比起原本南方省份育种中心的早稻稻种差一些,但是和这一时代的原生稻种相比肯定是强很多的。

当然了,合作社的农技员们也不可能仅仅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试验田上,他们还得尽力指导其他村民改进种植技术。村民们虽然对那些化肥、农药、良种之类的新东西还有些疑虑,不过农技员们教导的其他技术他们还是很欢迎的。李水生和王大柱等人会教导村民们把溪水中的淤泥、路边的腐殖质垃圾收集起来集中发酵生产土制肥料,以便在化肥不够用的时候作为替代。至于粪便和尿液这些东西,村民们也早就知道是是有用处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从泉州城里开来的卡车把李水生他们村的试验田要用到的秧苗都送了过来,当李水生和王大柱合力把秧苗运到田边的时候,早已等在这里打算看看传说中能一亩地种出三百公斤粮食的“神稻”究竟是啥样子。尤其关心这件事情的贡献了试验田的那几户人家人更是天天翘首以盼,但是当他们真的看到秧苗的时候,却心中一紧。

“水生,这是咋回事啊?怎么就这么一点?”一名贡献了试验田的村民很快凑过来向正在喘气的李水生提问。

“哦,你是说秧苗少了?”李水生知道会被这么问的。

“对啊,这一亩地插多少秧我们心里都有数,你这些肯定少了啊!”村民有些急了,他看得出这些秧苗肯定少了有一两成的量。

“诶,之前咱们都说过了嘛,这个叫水稻稀植,插得少才能长得多。”在一边给自己摇扇子的王大柱抢先回答道。

“这这这......”村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在一边围观的其他人也有些迷惑。

哪有少播种还能多收稻子的道理呢?只要秧苗不会相互错根,大家播种一般都是尽量密植,那几个上了年纪、思想保守的老农更是不阴不阳地说李水生他们到北方去读书读傻了,连种田怎么种都不知道了。贡献了试验田的村民们虽然非常焦急,但是农技员们一再担保说肯定没有问题,他们就等着瞧好了,这样一来村民们也只好把心中的疑虑先收起来。

就这样,播种季节很顺利的过去了,在农业合作社的干部们的努力之下,试验田的秧苗长势良好,没有一株秧苗坏死。每天路过试验田的村民们经常驻足旁观,对田地里面那些稀稀拉拉的秧苗指指点点。

在之后的时间里面,几位农技员和前来帮忙的村民们细心地照料着试验田里面的水稻,缺水了有抽水机引水、缺肥了有早已准备好的化肥。到了闹虫害的时候,李水生他们一边指导村民们用尿液和奇怪的**制造土农药,一边在试验田里面喷洒泉州城那边运过来的化工农药,村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试验田用的化工农药比他们按照李水生等人的指导制作的土农药要有效得多。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村民们发现今年种田在农技员们的帮助下确实有了很多的改变,出了平常在地里的劳作之外,农技员们还能弄到很准的天气预报,说哪天下雨就哪天下雨,连下多少雨都能报个七七八八。以往种水稻最担心的什么旱涝灾害、蝗虫飞蛾、锈病粉病全都在农技员们的指导下化险为夷。村民们欣喜地看到自家田地里面的水稻都长势良好,如果下一季晚稻也能顺着这个势头的话,今年大约就是个大丰收了。

而令村民们感到惊奇的是,村里那二十几亩试验田的水稻,在农技员们的精心照料之下,已经显现出了它们的特殊之处。这些比平常地里少种三成的水稻,不仅杆长低矮,在大风的时候不易倒伏,而且在灌浆期分明能看出稻穗更多更饱满,原先很是担忧的提供了试验田的村民们现在也变得期待起来了,说不定李水生他们所说的增产是真事。

到了六月的时候,田地里面的水稻已经完全看得出样子了,收获的时节越近,村民们的心也就越紧张,不过李水生他们倒是放松下来,到了这一步他们的工作大约能够成功了。

“看来果然成了,咱们这几个月时间没白干!”王大柱光着脚走在水田里面,他们几个农技员都很高兴地看到田里面的早稻即将成熟。

“嗯,说不定能增收个二三成,这下大家就不会怀疑我们了。”李水生蹲在田埂上,手里托着一簇稻穗,他能看得出手中的稻穗十分饱满,没有空壳。

“不过,咱们能得到的配额好像也撑不起全村啊,今年的晚稻大家都想要新技术种田咋办?”王大柱有点担忧地说道。

“你放心好了,咱们上次去城里面开会,不都说如果我们能说服大伙儿,辽宁那边拼了命也会给咱们续上物资吗?”

李水生对下个季度的晚稻也很有信心,现在看来说服村民们不是什么难事了,而村子里需要的农业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从泉州城运过来,看来党中央承诺过的事情绝对不会办不到。按照这样的速度,村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五成不止,不仅下一年的粮食能囤满,还能剩下不少粮食让国家收购,大家手里说不定都能留下一点钱来。

村民们的粮食够吃了,要下地的劳力也就不那么紧张了,泉州那边要开的厂子大家能去打工,村里的孩子们也能去镇子里的学校上学。

“上次去泉州,城里面的供销社好像送来了很多漂亮的新衣服,你要不要给你老婆买几件?你家老大那身衣服也穿了很久吧?”

“嗐,钱还没攒够呢,说不定到了明年就行了,现在咱们还是先把村里人都带起来再说,我们几个吃的是公家饭,先得给公家的事情做好。”

七月下旬,今年的早稻终于进入抢收时间,村民们发现试验田里面的那些水稻比村里的其他稻子要更早成熟,大概早了有五六天的时间。贡献了试验田的村民们和合作社的干部们每天用镰刀和一台小小的收割机进行收割,并用新式的脚踏打谷机脱粒。

村民们震惊地看到,在称重之后,试验田的亩产比起村里丰年的亩产多了整整两成半,这还是在每亩插秧数比其他田地少了三成的情况下!贡献出试验田的村民们这下子乐开了花,而那几位思想比较陈腐的老农也终于改变了看法,之前他们都以为那些“吃螃蟹”的村民是傻子,白白拿一个季度的收成当人家的小白鼠,但现在谁才是傻子已经不言而喻了。

而村里的其他田地收获之后,村民们也非常惊喜,他们的收成普遍比过去的丰年多了一成以上,合作社的农技员们的教导显然很有用。

很快,所有村民都挤到合作社里面要求让自己家田地当晚稻的试验田,李水生他们不得不把村民们先劝回家,然后一家一家的跑去登记。

在谷仓的前面,村民们看着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黄澄澄的稻米,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