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辽宁省穿越发生之后,新中国已经事实上拥有了超越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不做努力的情况下十年、二十年后这样的优势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另一方面,新中国人民的总体文化水平是比较令人担忧的,文化素养不足的劳动者很难适应辽宁省的产业输出。
后世的中国教育系统被人诟病颇多,但是总体上而言依旧是全世界最公平的教育系统之一。为了支撑起全国范围内的数不清的公立学校,中央财政付出了比较大的努力,保证了中国境内高等教育的价格可以被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承担,即使有极少数无法承担的家庭,也有助学金的保障,基本上做到了不让任何学生因为贫困问题辍学。普惠性的义务教育使得全国绝大多数公民都有足够的科学素养来辨认最基本的善恶与利害,不至于像某些国家一样出现大规模的民众反智浪潮,21世纪后科技的加速发展也得益于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民众基础。
而在另一方面,后世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存在着诸多弊病。由于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传统,新中国虽然从封建中被解放出来,但是群众的思想也已经被科举制深深影响。应试教育和高考虽然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平,但是也对人的全面发展有所限制。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指导之下,全国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极度激烈的学习竞争。许多人为了在高考中胜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围绕高考和应试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总体学历水平的升高,学习的成本虽然变化不大,但是竞争的成本不断攀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均衡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
现在,新中国有机会从根源上解决或是减轻因为教育制度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1951年年初的新中国其实谈不上有什么教育体系,全国上下的学校都在使用各不相同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没有统一的大学招生考试。比较正规的中小学都集中在大城市,乡村和小城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官办学校,而且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此时全国最大规模的“学校”其实是解放军的军营,中央在辽宁省发生穿越的两个月之前刚刚通过了在部队中进行大规模的进一步的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并调集了大量的文化教员、印刷了数百万本的各类教材。原本中央的打算是通过教育部队里的战士,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退伍之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兼职的或全职的文化教员。与此同时,全国范围上的农村扫盲运动也刚刚开始,大多数地区尚未配属专门的文化教员。
“新中国扫盲运动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让文盲率95%的人民群众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基本摘除了文盲、半文盲的帽子,虽然文化程度还是不高,但是不至于因为不识字而继续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中了。”吴铭在向主席等人汇报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激动起来,在他年轻的时候总是会为这些建国初期的壮举感动,现在有幸参与到这些伟大的社会工程当中,更是难掩心情。
“看来我们的工作很有成效,基层的同志们功不可没呀。”主席在听到扫盲运动的伟大成果之后也非常开心,这其实也是构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第一步。
在建立完整的小初高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之前,新中国在教育方面的首要问题就是全民扫盲。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不能认识到识字算数的重要性,那么将来很难说服他们让子女都进学校学习。
原历史上的扫盲运动已经被证明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辽宁省的到来势必会使其达到更高的高度。毕竟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新中国已经很少有低于小学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辽宁省的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可以在省外当成扫盲教员用。辽宁省的数据库中储存着原历史上的扫盲运动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当时使用的扫盲教材,建国初期的党员们正是拿着这些小册子小黑板走在田间地头,为一辈子大字不识的农民们普及知识。
“扫盲运动不仅仅是教人识字,而是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结合,我们要让人民群众都能识字读书,这对我们的国家建设大有助益。只要群众都掌握了知识,就不会上当受骗,就可以为国家的建设建言献策。”主席在讨论会上数次强调让人民群众都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千百年来的中国农民起义最终没能形成有效的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很难掌握知识,政权终究会掌握在极少数垄断了知识的人手中。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既教会了群众认字读书,也教会了群众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文化,为后来的全国卫生运动和文化上的百花齐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扫盲运动结束之后,中国的基层群众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科学素养不足导致的危害自身的行为,喝烧开过的水、勤洗手等等基本的卫生习惯也得益于那段时期的教育运动得到普及。
“我们可以把原本的扫盲手册和其他的教学材料整合起来,编制新的更加简练的推广读物,并借此机会将简体字推广到全国。”吴铭提出了几点可以在原历史上的扫盲政策中进行改良的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简体字的推广。
辽宁省现有的文字资料基本都是简体字,而汉字的简体化本就是新中国为了使知识更容易传播而做出的决定。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过程在1954年后用了数年时间进行修订,并在第一次简化后还进行了几次进一步的简化尝试。现在这个过程可以直接省略,而且已有的简体字也能使扫盲运动更加简单、更加顺利。
“嗯,这个简体汉字并不是我们的首创,不过辽宁省的同志们把简体字的修订成果整合了起来,那么我们的工作也能更加简单。不过我写字的时候,恐怕还是改不了老习惯哦。”主席笑着说道。
对扫盲运动的政策改进讨论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也并不是今天会议的主题,在解决了全国上下最基本的识字问题之后,新中国还得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与教育。
辽宁省教育厅的干部们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各种版本、各个时代的教科书都印刷了一份,并送到政务院教育部和中央政治局审阅。教科书这种重要的书籍自然是不能完全按照电子数据进行印刷的,尤其是21世纪的教科书,绝大多数照片和图片都是在1951年之后拍摄或制作的,书中引用的典故和资料也都是后世的。
虽然辽宁省穿越的秘密不会永远地对国内保密,但是教科书中有关那些尚未发生的历史的内容都要进行删改,以免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混乱。主席亲自翻阅了每一本教科书,并在书上进行批注,未来的教科书和现在这个时代的同类完全是两个画风,原因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科书在每个学科上都添加了大量的政治描述,而后世的教科书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
新的教科书和后世一样是分地区的,毕竟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共用一套教科书的话并不合适。所有的教科书在编撰完成后将交由中央政治局进行粗略审阅,然后才能出版印刷。
“我们设想设中的中小学学制是仿照后来的633形式,也就是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样子,并设置职业高中和专科院校专门培养技术工人和其他人才。虽然在近几年普及这套学制可能力有未逮,但我们相信在二五计划之后肯定可以达成每个镇都有完整的小初高教育的目标。”吴铭拿着平板和中央的几位领导人解释后世的学制,21世纪的中小学学制和现行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但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当然,除了普通的升学途径之外,还会有职业学校可供选择,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并不像后世那样是差生聚集地的代名词,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并成为技术工人是一件很平常,甚至是很光荣的事情。事实上,新中国目前的情况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可能比某些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要高得多。
辽宁省将尽量鼓励省内的群众接受基础的师范教育,并成为小学和初中教师出省工作。相比起工程部门的出差,去全国各地进行支教已经是很轻松的任务了,而且同样能为留在省内的家人带来更高的消费额度和工资水平。
“辽宁省的同志们应该可以接受现在全国各地的条件吧,如果不能的话,你们千万不能以任何方式逼迫群众出省工作。”主席一直很关切辽宁省内群众的思想状况,这让那些来自辽宁省的干部感到十分的感动。
“请您放心,省内同志们支援全国建设的热情很高,我觉得即使没有哪些优惠政策,群众也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吴铭说道。
辽宁省内的群众确实对出省工作非常积极,尤其是那些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和在校学生,他们在听到了毛主席的号召之后爆发出极大的热情,相关部门每天都能收到雪片般的申请书。而那些想支援建设的群众申请的最多的项目刚好就是教育援助,毕竟很多人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个时代还不能有用武之地,想要发光发热的话最好就是去当老师。
虽然报名出省参加教育工作的辽宁人很多,但是分摊到全国这么多地方其实还是不够的,而且有些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等到一段时间后才能派出相应的人员进行工作。已经在参加辽宁省政府组织的集中师范培训的第一批支教团队大约能覆盖到全国五成左右的地区,在镇一级行政单位建立起基本的小学和初中教育,剩下的就只能等师范培训扩大规模来填满。
为了充分扩大师资,中央也决定在全国各地召集知识分子和积极干部到辽宁省进行培训,尽快将师范学校建立到全国各地。只要知识的种子能被播种,那么无论土壤多么贫瘠,他都能荫庇一方水土。
“最后是高考的问题,由于现在辽宁省内的学校比起全国各地区先进太多,所以辽宁省不适合参与全国高考。教育部门的建议是辽宁省考生参加单独的高招考试,而省外学生可以选择共同参与辽宁省高考,也可以参与其他地区的统考。辽宁省的高等教育院校自然要对省外学生开放,也要和全国其他高校共享教育资源,但是省外学生最好在辽宁省外的其他大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通过测试进入辽宁省的大学学习,以免跟不上进度。”吴铭汇报的这些建议是经过教育部门的深思熟虑的,辽宁省的学生总体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是肯定的,不能像后世那样采取分区名额的方式招生,这不利于培养顶尖人才。
而考虑到教学集中的好处,中央决定暂时不拆分辽宁省内的大学,原历史上那种将各地大学的顶尖学科集中到清北两校的政策也是出于相同原因。现在的新中国没有太大的国防压力,也用不着把工业专业的院校转移到内陆地区。
在吴铭彻底讲完新的教育体系建设方式之后,主席、总理等人基本同意这些建议,并作出了相应的批注。
“十年立树,百年树人,我在退休以后,说不定也能去当个小学教员,和孩子们讲讲故事呦!”在讨论会的最后,主席爽朗地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