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工业化建设是在打造新中国的骨架,那么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钢铁铸就的骨架中填充血肉。在1951年这个年代,新中国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依旧是那个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粮食问题。
在原历史上,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保障全国上下的人民都吃得饱饭、吃得上好饭,我党在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上摸索了数十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饥饿问题才最终被摆脱。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当年的新中国走过弯路,苦过百姓,但是随着辽宁省的到来,这一切都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1951年初的新中国土地上,仍有三成左右的农村地区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席卷全国上下。新中国革命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农民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属于他们的回报,但是随着原本集中在各级地主手中的大量耕地被分给没有太多生产工具的农民,如何在这些耕地上种出更多的、足以养活全国人的粮食便成了新的问题。
农民固然在分到自己的土地之后爆发了无穷的生产积极性,但是生产工具落后匮乏的客观现实不随农民迫切想要增产增收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在辽宁省农业部门为党中央整理的农业建设报告当中,为了解决目前的农村问题,政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全国各地农村缺乏的生产工具问题,质优价廉的锄头和镰刀在后市的农村供销社里可谓要多少有多少,而小型柴油机带动的机械化设备也在精耕细作农业区得到推广。但是目前的新中国农民,只能从城镇里购买到劣质的铁农具,至于机械化设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个村子里能养多少头耕牛都不一定,全国上下除了辽宁省能找到的农用拖拉机大概两只手就数的过来。
辽宁省上报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是从辽宁省的数千万吨钢铁产量中分出一些,制造优质农具,并随着前来辽宁省学习的农村干部向全国进行推广。农具的制造对辽宁省的工业能力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而成本方面则通过对外贸易进行补贴。
其次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农村生产技术主要是农民之间的代代相传,一个镇子能有几本古代农书都很难说。中国农民虽然在几千年的劳动当中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但是也把一些坏习惯代代相传,想要全方面增加农村产出,改革农业生产技术势在必行。辽宁省的数据库中存有21世纪农村扶贫的所有信息,有精确到每个村庄的土地条件和耕种方案。
政务院农业部已经号召全国每个农村至少派出两名学员到辽宁省开办的农业技术学校进行学习,另外辽宁省内的各所农业大学也将把新一届毕业生立刻安排到全国各地另行开办农业技术学校,目的是尽快地向全国范围普及最基本的农业知识。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并非朝夕之功,但是既然现在有这个条件,就应该尽快做起来。
“向全国农村地区推广农业化肥和农药是这几年农业工作的重点之一,辽宁省在解决了原油的问题之后,很快就会开始增产化肥。在座的各位同志都很清楚,化肥和灌溉系统是当前我国农业增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其他的什么都是长远目标。”
在位于沈阳的全国先进农业技术培训第一学校里,身为辽宁省最顶尖的农业技术专家的王守同正在向学校的其他教师们布置任务。王守同是辽宁省内极少数拥有在全国绝大多数农业区基层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之一,他自从业以来坚定地相信技术的力量是农业增产的根本所在。
“大家之前都是在一线有很长工作经历的,但是教导别人成为农技员可能还是第一次。你们心里要随时记得,你们不仅仅是要把这所学校里的学员都给教会,你们的使命是让他们也能教会别的人。”王守同在过去不仅仅是一线工作者,也是农技员的培训员,由他担任目前这个职位是最合适不过的。
“以前在基层工作的时候,和群众打好关系多多少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虽然学校里的学员们会比较好说话,但是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很不好说话的!我们要注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能结合各地方言,向学员们明白地解释我们交给他们的东西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道理。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的肥田粉一撒下去能增产,但是绝对不能撒太多,这些方面你们得解释清楚!”
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解放出来的新中国还残留着浓重的保守主义气氛,尤其是在近两年才被解放的地区。虽然基层思想工作并不是农技员需要处理的,但是群众的保守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技术人员的工作。
就比如辽宁省提交的农业改革报告中有提到过尽快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形式的农村互助组织,将农民的私有土地整合为公有的连片土地,以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耕种。主席和总理在审视这一部分的时候,就向辽宁省的农业专家们提问过,这种“代表着正确的历史发展道路”的政策是否有考虑过刚刚获得私有土地的农民是否都愿意土地归公的心情,让适应了未来时代的专家们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因此,中央在推广农业改革的时候,特地嘱咐基层干部要注意先示范后推广,先让农民能看到新技术的好处,再让农民心甘情愿地加入技术改革的浪潮,不能强迫所有农民立刻进行技术改革,这也是为了防止改革方案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在中央的长期规划当中,农业生产规模化是必经之路,在原历史上的改革道路中,由于我党的经验不足,以及突发的恶劣气候问题,导致了在五十年代末发生了全国范围的饥荒。农业生产集体化要如何在激发农民生产热情和发挥集体优势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困扰我党多年的问题,直到辽宁省穿越发生的那一刻,这个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农村已经面临劳动力凋敝的问题。
为了能够赶上1951年的春耕,辽宁省的各所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必须争分夺秒,距离各地春耕季节的到来最多也只剩三个月时间。来到辽宁省的各地农村学员们还来不及惊叹这个未来世界,就投入到了日夜不休的学习当中。
这些学员和工业部门一样,大多来自于近两年退役回家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纪律性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先进的技术。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岁月中,我党所及之处基本都有大量青壮年参军,由退伍军人担当现代技术与思想的传播者是新中国社会改革中的特色之一。
除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中央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总体的农业政策。在原先的新中国历史上,农业是建国初期最主要的财政来源,正是在土地革命之后几年时间的增产,使得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能从苏联买到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支撑起了全国的工业建设。而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和工业不应该存在建设哪一边就必须牺牲另一边的问题,由于辽宁省的存在,中国终于有了将建设成本转移到国外的能力。
“农民的减负,这是我们的责任之一,要想让工业发展更加顺利,让农村地区更有活力。减少农业税收,增加农民收入是最直接的办法之一。”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如是说道。
后世学者根据明代学者黄宗羲之语总结的“黄宗羲定律”证明,只要农业税这一税种继续存在,任何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的改革政策总会因为行政和其他因素,最终导致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越是在短期内有效的政策,越会在长期上造成负担的加深。我党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主要目的,除了解决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之外,就是将农村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让社会更具有流动性,让农民转化为工人。
原历史上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无限制暴增,以及工业在最初一段时间的爆发之后发展较为缓慢,导致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趋于停滞。许多农村人一辈子都走不出出生地的十公里之内,农民的后代还是农民,工人的后代还是工人。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快地享受到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成果是我党的历史使命之一,辽宁省的到来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随着工业发展的加速,逐步逐降低农业税税率,直到彻底取消农业税将被列为我党在二十世纪结束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
不过在推广全国性的农业政策之前,中央还必须先解决一个尚未完成的重要任务,那就是新解放地区的土地革命。自从1946年发布的《五四指示》之后,解放军将土地改革运动带向全国各地。时至1951年年初,长江以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在大西南地区,尤其是刚刚解放不久的西藏,土地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中央现行的土地改革方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有效而且得到人民广泛拥护的,不过辽宁省带回的经验教训依旧有可取之处。现有的土地改革方式基本是简单地均分土地,而辽宁省的研究员们则建议在均分的过程当中留下一部分公有土地作为农业技术改革的示范田。
而除了在已有的农村地区进行的运动之外,开垦东北平原的耕地也是一五计划期间的重中之重。原历史上的新中国从1958年开始,动员数百万内地知青到东北平原和新疆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垦荒开发,将原本荒芜的东北平原和新疆地区改造为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之一。
当时之所以要动员数百万人进入条件如此艰苦的垦荒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中国的机械化农业发展缓慢,以人力代替机械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实属无奈之举。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辽宁省境内就有着大量的机械化生产的国营农场,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整个东北平原是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到1951年一月初,辽宁省各地的车辆制造工厂已经着手改造生产线,现在辽宁省车辆制造工业的主要目标是运输类载重车辆、军用车辆和农用车辆。新中国的农用拖拉机由于起步较晚,而且发展不够受重视,导致到了2025年的时候,农用拖拉机产业只是刚刚跟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末尾而已,距离最先进行列还差得很远。穿越导致的产业链断裂更是导致辽宁省能够生产的农用机械水平进一步下滑,不过就算这样,其技术水平也足以领先目前的时代。
全机械化的垦荒队已经随着辽宁省通往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铁路恢复通车部署在各个主要的农业区,中央的期望是他们能在1951年的夏季耕种植前将辽阔的黑土地改造出数十万亩的可用耕地。事实上,东北平原垦荒计划也是新中国在这几年投入农业资源最大的项目。
另外,在全面开发东北平原的同时,辽宁省的专家团队也特地提出了在原历史上被忽视的一点,那就是东北地区的湿地和森林保护。在21世纪饱受雾霾和沙尘暴折磨的人们自然不会再犯历史上的错误,虽然在开发过程中避开保护区会使得可用耕地减少,但是我党最高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不会为了近几年的粮食问题破坏全国环境的百年大计。
就这样,农业改革的春风即将从辽宁省吹向全国各地,鸭绿江畔的稻花香终将可以熏陶整个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