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签字仪式(1 / 1)

辽宁1950 过渡形态 2107 字 9个月前

1951年1月1日上午,世界迎来了新的一年,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中,中美朝三国的代表人踏上了福建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一个简单的签字会场已经在昨天夜里布置完毕,被邀请至此的各国记者在解放军战士们的引导下被安排到一处专门的拍摄台上。

周总理在福建号抵达澳门之后就登舰参观,并和舰上官兵们一起住了一夜,现在整个中国代表团都在甲板上进行签字仪式的最后准备。所有人已经在凌晨的时候对今天的签字仪式流程进行了一轮预演,务求做到完美无缺。

从辽宁省赶来的摄影团队已经在会场周围布置了大量的摄像机和麦克风,到时候可以把整个仪式的影响以三维立体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其他国家的记者最多就有一两部彩色摄像机,毕竟现在的彩色胶卷仍然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

朝鲜当局的代表团是在几天前才被通知来澳门参加签字仪式的,由于之前朝共一直在进行内部斗争,他们甚至没能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停战谈判。朝共代表团的领导人就是如今朝鲜名义上的二号人物崔庸健,在金日成遇刺之后这位金日成嫡系的二号人物拒绝了朝共让他担任临时领导人的请求,并直接带上护卫跑到新义州去视察基层了,实际上就是在躲避朝共内部的倾轧行为。

崔庸健本人对权力的兴趣并不是那么的大,毕竟他是在独裁欲望强烈的金日成手下干活儿。和朝共高层的其他人不同,崔庸健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到各处的基层进行了认真的走访调查,和金日成那种主要为了宣传工作服务的走访不同,崔庸健认真地观察了此时朝鲜的基层情况,并得出了令他感到十分震惊的结论。

在他的视察活动期间,崔庸健发现中国军队的军管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朝鲜人民的心理认知。尽管中共方面一再向基层干部强调,中国军队在朝鲜只是帮助维持社会秩序,不能喧宾夺主干预朝共的基层建设。但是朝共由于其内部的激烈斗争忽视了基层建设的重要任务,导致中国富有经验的基层干部们不得不担负起绝大部分的工作。

于是朝鲜人民对中国干部们的看法朝着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迅速发展,一开始他们认为中国干部们只是向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暂时帮助朝鲜人民维持社会秩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干部们开始帮助当地人恢复生产,组建民兵组织,并习惯性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这样一来,在朝鲜人民的眼中,这群和蔼可亲、热情洋溢的中国干部们就比天天到村子里宣传“金日成将军是朝鲜人民的太阳”的朝共干部要好得多。

在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崔庸健发现在朝共高层进行激烈的内部博弈的同时,中国干部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赢得了新义州和其他几个地区的朝鲜百姓的民心。这一点在原南伪政权控制区尤其显著,那些地方的民众比起朝共的基层人员,更愿意依赖中国人。

他曾试图将自己看到的这种不太好的趋势报告给金日成,但是急于进行民间宣传和内斗的金日成没能重视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后果。金日成并非不知道如果这样的基层情况继续进行下去,朝鲜百姓很可能认为还不如让中国人一直管理朝鲜半岛算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在党内的权利斗争将在很短时间内赢得胜利,到时候再让中国人收回他们的干部,朝鲜人不至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完全失去民族认同。

但随着金日成遇刺,朝共内部斗争看起来已经进入了势均力敌的情况,唯一有足够的法理基础继任领导者的崔庸健却对目前的朝共内部局势感到十分的失望。他本人是足够了解中国领导人的,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阴谋行为,但是中国干部对朝鲜人民的同化确实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他不认为自己掌握了权力后有能力带着朝共解决这一问题,他没有金日成那种为了独裁不惜进行大清洗的魄力。

为了逃避平壤内部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辩,崔庸健选择跑到外面去,正好中方邀请他们派出代表参加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签字仪式,他毫不犹豫地在没有任何人阻拦的情况下带着朝鲜代表团来到了澳门。

当朝共的代表团第一次见到福建号航空母舰的时候,对辽宁省的事情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猜测的朝鲜人全都震惊了。周总理在迎接崔庸健的时候简单地向他介绍了辽宁省的事情,震碎了他的三观。

崔庸健并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向朝鲜隐瞒此事,尽管他们早已经通知了苏联,而且美国人似乎也已经知道。但是他现在更加确定,朝鲜半岛的局势必然已经彻底落入了中国的掌控当中,金日成的游击队派最终掌权的希望已经不大了。

在朝鲜代表团抵达澳门,并在中方接待下简单参观了福建号航空母舰之后,他们也被安排住在澳门的一家旅馆里面,只等签字仪式正式开始。

至于艾奇逊率领的美国代表团,他们在那间舒适的旅馆里面度过了备受煎熬的一晚上,艾奇逊本人彻底失眠,心中不停纠结着自己是不是要真地在那份协议上签字。中国人的代表曾经在一战结束后的那场巴黎和会上愤而离席,美国代表当时也出于不同原因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这种抗争行为固然可以挽救他本人的政治生涯,将他自己塑造成一个不愿屈服的抵抗者,但是美国政府已经黔驴技穷,不签署这份协定的后果很可能是一场美国注定无法获胜的战争。杜鲁门在接到他通过电报发回美国本土的协议文本后没有提出任何意见,只吩咐艾奇逊不必在签字协议上受到中国人的挑衅,尽快完成仪式后立刻回国,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得去处理。

到了正式签字的时候,艾奇逊反而没了昨天夜里的那种焦虑情绪,他思来想去之后觉得,反正自己已经尽到了作为一个国务卿的义务,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虽然这份协议堪称丧权辱国,但自己回国之后基本就能立刻退刻休颐养天年,战败的代价并不会影响到自己身为退休国务卿的生活质量。认清现实的艾奇逊决定在签字仪式的时候尽量不表现任何情绪,也不在仪式结束之后接受任何记者的问题,他已经尽最大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美国国民会如何看待谈下这份停战协议的自己可想而知,艾奇逊也明白自己必然在美国的历史上背负骂名,但如果有朝一日合众国还能重新夺回两大阵营博弈的优势的话,自己的忍辱负重就能得到正确的评价。

上午八点半,签字仪式开始前半个小时,艾奇逊和美国代表团的几个主要人员来到澳门的码头上,乘坐小艇被接到停泊在海面上的福建号航母。他们在接近这条钢铁巨舰的时候感到了沉重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不仅仅来源于战舰本身,更来源于75年的可怕技术差距。

在身穿规整的西装的艾奇逊从舷梯登上甲板的那一刻,各国记者的摄像机全部对准了他们,一时间各种闪光灯闪个不停。艾奇逊面无表情地走向已经准备完毕的签字仪式现场,不理会记者们的目光。

签字现场是临时搭建的,有一块临时的幕墙作为背景,上面用三种语言写着“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并带有三国国旗。一张足够大的桌子被摆放在铺好的地毯上,两边各摆放着几张椅子。三份在昨天拟定好并打印出来的停战协定文书正整齐地放在桌面上,每份文书的旁边都放着一支崭新的钢笔。

由辽宁的解放军和志愿军中挑选的战士组成的三军仪仗队正矗立在会场旁边,中朝两国的代表周总理和崔庸健则站在他们的前面。

艾奇逊来到桌子前后停下了脚步,他看了看周围的景象,突然明白了四年多前日本外相重光葵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本来已经平静的内心再次不安起来,中国人如此安排明显是有他们的目的。

在不时响起的照相机快门声和镁光灯的爆燃声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上午九时整,会场边的解放军军乐队准时开始演奏中国国歌和朝鲜国歌,激昂雄壮的乐曲过后,三国代表都坐到了各自的椅子上。

一名负责主持本次仪式的解放军军官大声说道:“今天,我们各交战国的代表,聚集在这里,签署一个庄严的文件,从而使和平得以恢复。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侵略朝鲜时所犯下的罪行无需赘述,战争的胜败也毋庸置疑。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并非怀揣着仇恨或者鄙夷,而是抱持着对未来长久和平的期盼,对人类社会进一步的相互理解的希望。我们今天所要进行的仪式,是为了双方共同负有的对世界和平的崇高责任。”

“我们希望今天的仪式结束之后,各国能够正视这段令人悲伤的历史,并走出战争的阴影,团结在一起,走向更加光明的共同未来。”

“现在,请伪联合国军方面的主要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在各自的停战协议上签字,作为双方对这一协议的无可辩驳的承认,和执行协议的承诺。”

在主持者发言结束之后,三国代表拿起手边的钢笔,干净利落地在各自面前的文书上签下名字。

“请双方代表交换文件,并再次签字。”

三国代表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将文书传递一遍,并再次签名,然后又是一遍。

“请双方代表各自保留文件。”

在签字完成后,三国的代表团各自将己方的文件收到文件袋中,周总理、崔庸健和艾奇逊分别起身,相互握手。一时间记者们的闪光灯又密集地闪烁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一历史性的一幕。

握手之后,朝美两国的代表又在周总理的邀请下进行了一次合影,艾奇逊并未拒绝这一建议,他在第一次签字的时候感到自己双手止不住地想要发抖,但是在签完名字后却感到浑身轻松,现在无论发生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

签字仪式完成之后,艾奇逊和美国代表团迅速离开了现场,并搭上他们来时的那条小艇。他们谢绝了中方邀请他们留下来再次参加晚宴的请求,只想着要尽快回到美国去。而崔庸健等人则接受了周总理的邀请,反正崔庸健本来就是当成度假旅行,多呆几天没有坏处。

各国记者们也第一时间离开了签字仪式现场,毕竟中朝两国代表都拒绝了他们的采访,周总理表示不久之后中国会在国际平台上进行正式的表态,但现在中国有其他事情急需处理。为了将拍摄到的海量照片尽快带回国,他们都已经订好了飞机的机票,争取在明天晚上之前回国。

苏联的报社是最早得到现场照片的,倒不是因为他们回国的速度有多快,而是中方直接把现场的数字照片通过卫星网络传到了驻苏联大使馆,并让使馆人员打印出来交给苏联人。在当地时间当天下午的时候,全苏联的报社就紧急印发了这批最新的报纸,而且只报道了这一件事情。

随着各国记者回国,发生在澳门的一切也在几天时间内被展示给世界各国人民,美国代表团遭受的战败耻辱立刻在全世界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美国政府全力封锁有关签字仪式和停战协定的具体内容,但是中国在当天晚上进行的又一次全球广播打碎了他们的企图。中国的广播不仅播放了现场的录音,而且还念了一遍停战协定的全文。

在这次广播的最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用慷慨激昂的声音说道:“这场和平的盛会,必将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其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