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继续合作(1 / 1)

美国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公司总部。

麦斯·林肯·舒斯特拿出一张支票递给面前的于曼丽。

“于女士,你的主意很好。想不到这本书最大的顾客竟然是军队。恭喜你,这是你应得到的。是《菊与刀》和《冰与火之歌》的报酬!”

于曼丽接过支票,比上次多了不少。

521012.845美元。

不过这次《菊与刀》的收入不高,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激发了美国人的士气。

现在他们已经没有那么畏惧日本会进攻美国本土,对日本人的好奇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现在就是一些学者和学校还在购买。

美国普通老百姓现在更关心欧洲的战况了。

《菊与刀》卖得不多,一个季度的收入还不到2万美元。

不过《冰与火之歌》却是开始热销。

对于这本书,西蒙和舒斯特公司也是很认真对待的。

推广的广告费也出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他听从了于曼丽的主意,送了五千本给军队。

现在美国开始派出军队登录非洲、亚洲,抵抗德军,日军。

为了将师级为单位的兵马运过去,航空是不现实的。

海运才是主力!

在茫茫大海上,飘**一两个星期。

除了打牌听歌外,看书也是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

《冰与火之歌》可不是一本就完结的,是按年为单位出版的连载小说。

在军校看过后,他们就想看接下来的剧情。

而且要是一个人看过后,就想和其他人讨论剧情。

这下可是带动了其他人看。

单单是军队就销售了近10万本。更还有普通百姓。

他们看到《冰与火之歌》竟然在军队这样热销。

自然想要去看看这本热销的书到底写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魔戒》这本书都还没有出版。

《冰与火之歌》可以说开创奇幻小说的先河。

美国读者之前只是看过魔幻小说,中世纪骑士小说,或者是现实批判小说等。

哪里见过这样的小说设定。

一下子就吸引不少人关注,就连美国文学界都开始关注这本书小说。

更不用说美国评书人可是收了西蒙和舒斯特公司不少友情赞助费的。

他们纷纷在报纸上大肆夸赞这本小说,说这本书开创了一个流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反正是怎样吹捧,怎样来!

他们的称赞让更多的读者去关注这本书小说了。

看到这本书比想象中热销,西蒙和舒斯特公司也是加大广告费的投入。

评书人的评价再来一波,读书沙龙来一套,甚至说服于曼丽开展了巡回签书活动。

在这些推广下,短短一个季度,《冰于火之歌》已经销售出四十多万本。

这下一下子就将《冰于火之歌》推上了北美年度热销榜的前十。

甚至到年末,冲击年度销售冠军都不是问题。

按照合同中规定的18%的版税,511006.948美元这是本季度的于曼丽的收入。

总经理麦斯·林肯·舒斯特倒了两杯香槟,递给于曼丽一杯。

“祝愿这本书能成为本年度最畅销的书!”

“谢谢!也祝愿贵公司能一跃成为全美最大的出版公司!”

“这少不了你的帮助。曼丽女士日后有著作的请一定要在我们公司出版。相信我,我们会全心全力为你服务,让你的书被更多的人关注到。我相信我们公司给曼丽女士的待遇绝对是同行最好的!”

于曼丽可是两本大热作品的作家,西蒙和舒斯特公司自然希望能和她继续保持合作下去。

是不是同行最好的待遇,于曼丽不予置否。

毕竟《菊与刀》和《冰于火之歌》两本热销下,美国绝大部分出版公司,包括企鹅兰登书屋都注意到于曼丽这个新近冒出的作者,都派出高层拜访过她。

希望她的下一本著作能放在他们的公司,待遇也是最高的——20%版税!

比西蒙和舒斯特公司高出2个点!

这可不是小数目。

于曼丽是考虑到和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合作的还算可以,又是在自己活动的主要区域的纽约。

再加上现在是关键时刻。

她想要求稳,不愿意在这个时刻冒然变更出版社,影响收入,影响到楚大哥的抗日大业。

才没有答应其他出版社的要求。

等到打败了日本人,到时候会坐下来和西蒙和舒斯特公司谈一谈新的出版条件。

于曼丽举起酒杯,笑着说:“合作愉快!”

麦斯·林肯·舒斯特听到,高兴地举起酒杯说:“合作愉快!”

从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出来,于曼丽回到住房。

唐人街的一栋3层的楼房。

为了保证于曼丽的安全,安良总堂可是在楼下安排了唐吉这个双花红棍外,还有5个红棍,日夜巡逻。

于曼丽一回来,也顾不上休息,就打电话给耶基斯·享利。

“亨利先生,我想要订购一批武器。你看什么时候见面谈一谈?”

听到于曼丽又要购买武器了,耶基斯·享利当即答道:“2天后,在黑帽咖啡厅见面怎么样?”

“可以!”

2天后,在黑帽咖啡厅里。

于曼丽拿出一张清单递给了耶基斯·享利。“这些你能帮办到吗?”

莫辛·那甘步枪2千支,备用枪管4千支;

DP-27轻机枪60挺,备用枪管120支;

12.7mm德什卡高射机枪4挺,备用枪管16支;

7.62*54毫米子弹三百万发子弹;

12.7*108毫米大口径子弹3万发;

M1938型120mm迫击炮4门;

120mm迫击炮弹480发。

耶基斯·享利看到清单上要的武器。

除了120mm迫击炮有点难办外,其他都不是问题。

不过这重型迫击炮只要4门,问题应该不是太大。

看来是对方是懂行的人,先购买4门,看看这重型迫击炮在华夏战场效果怎么样。

再根据实战决定要不要大力引进。

挺聪明的做法,不像民国政府那帮蠢材那么好糊弄。

当初为了获得苏联援助,民国政府的官员也不管是不是适用。

听到有重炮就一股脑买进。

一开口就直接下订单购买了80门115毫米重榴弹炮。

这些重榴弹炮在当时就是苏联的老式重炮,需要至少6匹马挽拽,但那还是在欧洲平原地区。

在中国至少需要9匹马才能拉得动。

因为过于笨重,运动性能太差,容易被日军摧毁,甚至缴获。

负不起责任,基本上没有几个师长军长愿意申请动用这批重炮。

当初南京保卫战后,仅剩的几门也没有人愿意用,基本上被闲置了。

75mm口径火炮就适合在中国使用,受军队上下喜欢,也是购买最多的野炮、山炮。

耶基斯·享利拿出笔,在一张纸上计算了一下,递过去说。“这是这批武器的价钱。你想怎样支付?”

于曼丽接过对方的报价,眉头紧皱。